探索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经典: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小说《战争与和平》通过俄罗斯四大家庭展开,交替描写战争场面和和平场面,全景式地展现了1812年俄法战争期间俄罗斯社会贵族和下层民众的生活。这部小说给玩家的印象就是叙事宏大、立意高远。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主要以三个家庭的描写为主,重点描写家庭生活、夫妻关系、恋人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等,剖析了俄罗斯社会关系和婚姻关系。爱。这部小说给玩家的感觉是结构严谨、细腻而深刻。
本文重点分享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 《安娜·卡列尼娜》涉及的名字大概有一百多个,但发挥较大作用的主要是下图中的人物。尤其是绿色圆圈内的人物,构成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情节贯穿整部小说。
与《包法利夫人》、《红与黑》一样,《安娜·卡列尼娜》主要讲述婚外情的故事。安娜是一位住在莫斯科的已婚妇女,她和丈夫卡列宁的婚姻生活平淡无奇。由于与住在彼得堡的弟弟奥布隆斯基的家庭矛盾激化,他们几乎濒临离婚。安娜前去调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彼得堡火车站结识了年轻军官渥伦斯基。两人一见钟情,并埋下了爱情的种子。弟弟奥布隆斯基的家庭矛盾也是由婚外情引起的。奥布朗斯基与家庭教师罗兰小姐的恋情被他的妻子陶丽发现了。桃丽非常生气,想要和丈夫离婚。奥布朗斯基心里并不想离婚,还想拯救家人。然而,他自己的努力并没有效果,所以他不得不前往莫斯科引进援军——他自己的妹妹安娜。安娜一直深得陶丽的信任,为人着想。善解人意的沟通和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帮助陶丽回心转意,与花心的丈夫重归于好。
谁知安娜帮哥哥处理了婚外情带来的家庭危机,她却逐渐有意无意地卷入了婚外情之中。
渥伦斯基原本与贵族小姐基蒂关系不错,正准备提亲。然而,他在火车站与安娜的偶遇,尽管短暂,却让他震惊,让他觉得安娜就是他一生的真爱。于是他改变了主意,抓住一切机会猛烈地追求安娜。
在一个贵族家庭的舞会上,美丽可爱、善良单纯的基蒂并没有等到渥伦斯基期待的求婚。更令她惊讶的是,男友渥伦斯基在舞会上对安娜非常殷勤,几乎与她形影不离。 。单纯天真的基蒂经不起这样的打击。她突然病倒了,几乎无法治愈。她不得不被安排到德国疗养院休养身心。
渥伦斯基英俊潇洒,是彼得堡所有年轻女子崇拜的对象。安娜美得惊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她总是最引人注目的。按理说,两人无论是颜值还是气质都是绝配。不幸的是,安娜是一个已婚妇女。当安娜从火车站看到渥伦斯基时,她也被吸引了,但考虑到她已经有了家庭,她刻意克制住了这次不期而遇的美好印象。遗憾的是,干木挡不住猛烈的火势。除了在彼得堡的舞会上向安娜表达爱意之外,渥伦斯基还在舞会后创造了一切再次见到安娜的机会,猛烈地宣泄了自己的感情。无论安娜走到哪里,他也无论电到哪里。他跟着安娜回到了莫斯科,甚至还跟着她来到了安娜和卡列宁居住的庄园!安娜一生中从未经历过这种痴情的爱情。另外,她和丈夫卡列宁的婚姻本来就是姨妈指定的,并不是她个人选择的。婚后,卡列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十分疏忽。对安娜的日常陪伴和照顾,让这位朝气蓬勃的少妇变成了孤独空虚的柴火。在渥伦斯基的熊熊烈火下,在最好的朋友贝齐公爵夫人的协助下,安娜已经死去的爱情又重新萌芽,她对渥伦斯基的感情态度从渴望变成了羞涩,犹豫变成了积极的追求。
这一切的缘分,始于彼得堡火车站的一次邂逅。正如《传奇》这首歌所唱的: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我就再也无法忘记你的脸。
自从安娜冲破内心的障碍,在贝特西家族向渥伦斯基承诺之后,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故事就朝着所有婚外情的共同发展方向——三角恋的余波。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之所以结构精巧,是因为托尔斯泰设计了三个故事主线交替推进、相互关联。
第一条主线是安娜和渥伦斯基婚外情的主线,上图中以绿色椭圆形为背景,并用黄色圆圈标记为1。毫无疑问,安娜是小说中的第一女主角,而渥伦斯基则是小说中的第一位男主角。
第二条主线是莱文和凯蒂之间的主要感情线,上图中绿色椭圆形背景,并用黄色圆圈标记为2。两人是小说中的第二个男女主角。从相识、友情,到第一次求婚失败,到第二次求婚成功,再到结婚生子,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拥有了幸福的家庭。
第三条主线是奥布朗斯基和桃丽之间的爱情主线,上图中有绿色椭圆形背景,并用黄色圆圈标记为3。两人是小说中的男女角色。在安娜的劝说下,两人摆脱了婚外情的困扰,回归正常和谐的家庭生活。后来,夫妻俩帮助莱文和基蒂结婚生子,他们也试图帮助安娜走出生活困境——但失败了。 。
随着上面第一条主线情节的推进,作者托尔斯泰也巧妙地交替推进第二条和第三条主线的发展。
第二主线和第一主线既独立又交织。这条主线主要讲述了莱文最初向凯蒂求婚,遭到拒绝,他深感震惊的故事。他回到自己的庄园,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和庄园管理,希望用工作来治愈求婚失败带来的情感创伤。事实上,Kitty是一个感情非常专一的女人。在莱文求婚之前,基蒂和渥伦斯基正处于甜蜜的恋爱关系中,并且即将完善他们的关系。渥伦斯基先来,莱文后来,尽管基蒂心里很反对。文也有好感,但拒绝莱文的提议也在情理之中。但后来渥伦斯基带头抛弃了基蒂,爱上了别人,导致基蒂失恋并患病。 Kitty出国休养了几个月,得到了善良、贴心的护士瓦伦西亚小姐的积极影响。最终,她克服了情感上的挫折,回归了正常的生活。通过与Kitty的妹妹陶丽的巧妙沟通,莱文得知了Kitty拒绝自己求婚的真实背景。他不仅原谅了基蒂,而且当他得知基蒂被渥伦斯基抛弃的事实后,他重新燃起了对爱情的热情。我心中对Kitty的爱之火——Kitty是多么的可爱、美丽、纯洁、真诚!在陶丽家团聚的时候,莱文鼓起勇气向凯蒂求婚,并得到了她的认可。一周之内,两人举行了婚礼,然后从彼得堡搬到了莱文乡村的庄园,并生下了一个儿子。结婚后,莱文离开了家,专心打理农场的生意。季帝是一家之主,将家族内部事务管理得井然有序。闲暇时,凯蒂静静地陪伴莱文写作。虽然在第一段婚姻中,偶尔会因为对彼此性格不够了解而产生摩擦,但最终真爱总能战胜猜疑,两人过着和谐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在莱文的弟弟尼古拉斯病重、生命垂危的时候,基蒂抛开了贵族小姐娇弱的身材,精心照顾尼古拉斯本人,有条不紊地处理尼古拉斯的后事,这让莱文非常感动,同时她也感到惋惜。为了他。基蒂印象深刻。结婚后,基蒂无法释怀渥伦斯基和安娜的行为。莱文也对渥伦斯基怀有怨恨,并为安娜的背叛感到羞耻。但后来,在与奥布朗斯基一起探访俱乐部陷入困境的安娜后,他了解到了安娜的悲惨经历。宽容和同情占了上风,他对安娜的经历充满了同情。安娜的气质、美丽、真诚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
第三条主线中,奥布朗斯基是安娜的哥哥,多莉是安娜婚姻和解的受益人和嫂子;同时,多莉是渥伦斯基前女友基蒂的妹妹。因为有这些关系,两人自然时不时就会和第一条主线剧情产生联系,这是完全合理的。多莉心里最初是完全支持基蒂选择渥伦斯基作为自己丈夫的。后来,安娜前来帮助她,凭空抢走了爱情,让凯蒂失望了。陶丽心里对安娜既感激又不满意。但后来,得益于基蒂和莱文爱情的圆满,陶丽放下了对安娜的不满,专心帮助和支持安娜。奥布朗斯基的工作最初是由他的姐夫卡列宁安排的。渥伦斯基干涉安娜一家之后,奥布朗斯基最初的态度是劝安娜放弃婚外情,回归家庭。后来,安娜告诉哥哥她的婚姻生活是多么痛苦。她的哥哥改变了态度,开始说服卡列宁与安娜离婚,以便安娜可以正式嫁给渥伦斯基,与自己真正爱的人完成合法的婚姻。这种结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卡列宁曾在叔叔的劝说下同意离婚。但后来在恶毒的莉迪亚伯爵夫人的怂恿下,她改变了主意,不肯离婚,逼迫安娜在火车站躺在火车上自杀。
第一条主线中,自从安娜和渥伦斯基从精神上的暧昧走向肉体上的交流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安娜压抑多年的青春热情爆发出来,几乎不顾丈夫的不满和世俗的诽谤。而且,由于安娜和渥伦斯基多次幽会,安娜怀上了渥伦斯基的孩子。渥伦斯基的母亲坚决反对渥伦斯基和安娜的关系朝这个方向发展——如果说渥伦斯基只是凭借自己英俊的外表来玩弄安娜的感情,她的母亲仍然默认了,甚至认为这是儿子的能力。但渥伦斯基决心冲破社会阻力,与安娜结下良好的关系,朝着现实生活的方向飞翔。他的母亲不同意,并通过切断他的经济供应来迫使儿子改变主意,但渥伦斯基没有屈服。一次马术比赛后,安娜终于忍不住向丈夫卡列宁详细坦白了自己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事实,并希望与卡列宁离婚。卡列宁愤怒的同时,也冷静地思考着。按照当时莫斯科的社会习俗,解决这种情况只有三种办法:1)卡列宁与情敌渥伦斯基决斗。要么他死,要么我死。卡列宁不敢。放弃这条路; 2)卡列宁与安娜离婚,并要求安娜将儿子谢廖查带走(安娜婚后把对家庭的全部爱都倾注到了唯一的儿子谢廖查身上)。卡列宁舍不得离开谢了茶。他还担心离婚会影响他的名誉和事业。放弃这条路; 3)忍受并默许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私人交往,但不要与安娜离婚。经过深思熟虑,卡列宁选择了第三条路。
安娜在家生下女儿,差点难产而死。当卡列宁目睹安娜在死亡边缘挣扎时,她向自己忏悔并请求原谅。卡列宁心软了,原谅了安娜,并希望与安娜恢复正常的婚姻生活,并在安娜产床前与渥伦斯基和解。经历这种情况后,渥伦斯基极为失望,回家后开枪自杀,但失败了。 ——渥伦斯基确实对安娜有真爱,而不是感情戏。他不仅要安娜的爱,还要安娜的人,安娜的命。很多电影改编都把渥伦斯基描绘成一个玩弄女性情感的渣男,这与原著的精神背道而驰。生完孩子后,安娜和卡列宁再次吵架,并再次遇见了渥伦斯基。不得已,两人私奔出国,在意大利生活了几个月。这几个月是安娜和渥伦斯基最幸福的时光。长期生活在国外一个陌生的圈子是不行的。安娜仍然想回到莫斯科熟悉的社会环境。但回国后,无论两人如何努力,社会都没有接受安娜重回贵族阶层的社交圈。安娜很沮丧——她曾经在这个圈子里备受追捧,现在却被所有人鄙视。巨大的落差让安娜感到孤独和恐惧。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安娜期望渥伦斯基确认他对她的爱始终没有改变;过度的情感投入热情变成了过度的自私。安娜的无理猜疑和情绪控制,导致两人矛盾频频。渥伦斯基感觉自己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仿佛陷入了枷锁之中,无法逃脱。尽管他一再解释和证明,但依然无法缓解安娜内心的不安全感。渥伦斯基无奈,只能独自跑回母亲家,寻找喘息和撤退的机会。没想到安娜却害怕他爱上别的女人,于是一路尾随他,试图证明渥伦斯基爱上了别的女人,并不爱她。她一路想着,越想越伤心,直到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感到绝望。到了火车站,我跳下滚滚的铁轮,芬芳的灵魂消失了。后来渥伦斯基得知此事后,深感悲痛,决定参加塞尔维亚战争,希望一死了之,从而彻底结束这段关系。
2013年根据小说改编的意大利电影与原著精神非常吻合,饰演安娜的普契尼也奉献了精彩的表演
以上就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故事情节。看完这些介绍,再结合本文第一张人物关系图,再看小说原文,就会容易理解很多。
读完小说,让人感叹的是,安娜原本想摆脱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生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自由。然而,受各种社会道德约束和个人性格缺陷的影响,她的追求最终失败,酿成了一场人间悲剧。
托尔斯泰通过描述这起婚外情,拷问了当时俄罗斯的社会婚姻制度,并对妇女权利和婚姻自由做出了发人深省的思考。为什么妻子的婚姻自由必须由丈夫掌控,而安娜没有丈夫卡列宁的同意就不能离婚?为什么其他公开有外遇却假装维持原有婚姻的女性却能在社会上过上富裕的生活,而只想合法嫁给自己真爱的安娜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未离婚的安娜为何会被丈夫剥夺探望爱子的权利? ……这些问题与小说本身的故事一起,构成了一部世界名著的要素。
它还描述了婚外情和追求爱情自由的女性。 《水浒传》把潘金莲塑造成一个妓女; 《金瓶梅》把潘金莲塑造成社会的受害者; 《包法利夫人》把艾玛塑造成一个追求虚荣的男人。玩物; 《红与黑》将德瑞拉夫人塑造成一个用一生追求爱情的痴情情人; ……施耐庵、兰陵笑笑生、福楼拜、司汤达、托尔斯泰……不同的作家,在不同的时代,对同一个社会现象可以产生不同的观察和解释。 ,为后人留下不朽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