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湾美食街黄河路:台商投资密集区,两岸文化交流频繁的小台北
工作日的傍晚五六点,随着下班后台企的涌入,昆山市中心的台湾美食街黄河路热闹起来。在台式牛排馆、麻辣锅、大排档、冷饮店里,台湾普通话和闽南语接踵而至,几乎让人忘记了这是在距离台湾近千公里的江苏省昆山市。
昆山素有“小台北”之称。
截至今年6月底,昆山市共批复台资项目5113个,总投资608亿美元,10万台商和台湾同胞在这里安居乐业。在台湾制造业企业 100 强中,有 70 多家在昆山投资。昆山市占全市GDP的40%,占工业总量的50%,占外资的60%,占进出口总额的70%,都来自台资企业的贡献。昆山已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台商是昆山外向型经济舞台上的绝对主角。
自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落户以来,作为昆山经济“农转实”的快速助推器、“内转外”的支柱和主动力、“散转集聚”的一线践行者、“低转高”同频共振的参与者,台湾企业几乎经历了昆山崛起的全过程。
在昆山近 30 年“培育”台商的过程中,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与压力,有的曾动摇、犹豫不决,有的或调往海外或西向北,但更多的人留守在昆山,选择与城市共同成长。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昆山的台商面对昆山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的现状,是应该重新找回成本洼地,还是扎根昆山,就地转型?这几乎成為了所有台商都 要做出的选择―― 絕大多數台商都選擇了 后者。“巨人(昆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景安告诉澎湃新闻。
本文试图从众多台商近 30 年的风风雨雨中,以及昆山市管理者的转型实践中,探讨台商为何愿意留下来与城市共命运,以及企业集群与城市共融共生的样本价值。
“初代”台商:发现昆山,爱上昆山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昆山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宣炳龙微微眯起眼睛,回忆起过去30年前的往事,说:“一碗奥厨面,是一个开始。
1989 年,昆山自筹资金开发区已建设了 6 年,引进了 11 家外商投资企业。但对台商来说,昆山还是没有得到认可。
当时,宣秉龙的司机请假去上海虹桥机场接一位远房亲戚。听说这个亲戚是要来大陆投资考察的台商,嗅觉敏锐的宣炳龙对司机说:“带他们去昆山,我请他们去奥炉。”
就这样,几位纺织行业的台商第一次见到了昆山。昆山以最大的诚意,打动了起初并不看好昆山的台商。1990 年,昆山第一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短短两三年时间,昆山就有八家以“顺”为名的台资企业,“一顺变成八顺”。
江苏第一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昆山开发区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台商纷纷在大陆投资,但当时并不知名的昆山却受到广泛青睐,与昆山吸引台湾投资打造的“独特秘书”密不可分:因为台商一直有“口传相传”和“以旧换新”的习惯, 昆山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时,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商招商”的战略。
1992年,投资3000多万美元的昆山第一个项目——虎视电子正式拉开了台资企业在昆山大规模投资的序幕。
虎视电子开业典礼剪彩仪式
虎视电子选择昆山的由来,也是由一位“八顺”台商口口相传。虎氏电子有限公司落户后,公司创始人吴丽甘继续发扬昆山招商的“传统”,主动成为一名招商的志愿业务员。他经常往返于昆山和台湾之间,将昆山介绍给台商,并带领台商考察昆山,吸引了数十家台商到昆山投资。
通过吴丽根的牵线搭桥来到昆山的台湾公司,包括巨人。
那一年,巨人轻合金董事长涂继兵,从第一次接触昆山到获批公司注册,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以传说中的“火箭速度”安顿下来。昆山良好的投资环境、官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台湾商界迅速传播,通过招商也显示出“葡萄串”效应:仅巨人就为台湾带来了 70 或 80 家自行车制造商。这种效应的另一个直观优势是,产业链的快速整合为昆山强大的产业集群做出了贡献。
于是,昆山的台商企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1993 年是第一波高潮,大约 100 家台商企业来到昆山。不久之后,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1996 年,台湾企业开始聚集在昆山。从 1996 年到 1999 年,每年新增 90 家台湾企业。
到 2000 年,昆山的台资企业集聚已经形成。今年,时任研华台湾高管的陈顺朗和五位同事前往华东考察投资地点,跑遍了上海及周边工业园区。最终,六人投了票,因为昆山的区位优势、服务理念、政策优势,六票全部毫无悬念地投给了昆山。
与研华一样,2000 年至 2007 年期间来到昆山的台湾公司总数超过 2,000 家。
据数据显示,2001年,昆山市共有外资企业2500多家,其中台湾企业1250家。2007 年,台湾企业迅速涌入昆山,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台湾公司注册。截至同年年底,昆山共批准了3500家台资企业,占外资企业总数的60%至70%。
昆山基因融入了台商的血液:“我们都是昆山人”。
“自从我来到昆山,我就没想过要离开。”研华在昆山已经 19 年了,现任研华(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陈顺朗也在昆山已经 19 年了。当他说“形影不离”时,他指的是研华和他自己。
陈顺朗微笑着对澎湃新闻说了这句话,当时他刚刚与妻子、儿子、儿媳和三个孙子从浙江周末旅行回到昆山。在昆山工作的19年里,陈老太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住一会儿,他的孙子孙女也经常在暑假来。
陈顺朗觉得昆山现在更像是自己的家乡,一个月回台湾就像探亲一样,“我在昆山也有一群台湾朋友,我刚来设厂时认识他们。十几年来,大家平时都会聊聊企业经营和政策动向,还经常约家人一起打球、喝茶、开车旅游。”
如果说陈顺朗是昆山 10 万台商生活状况的普通缩影,那么生活的印记则更深植根于昆山,江苏龙灯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义秀。
郭义秀 1953 年出生于台湾高雄,1994 年跟随丈夫在江苏省南通市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厂,并于 2000 年前往昆山投资龙灯化工。2012 年,龙灯化工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是继昆山发展后第一家在台湾成功上市的台湾公司。
在昆山生活的第 8 年,郭宜秀带着 25 岁的儿子罗俊林从台湾来了。“肯定是我们认可昆山,觉得昆山更适合我们儿子的发展,所以才会让他来。”郭艺秀告诉澎湃新闻,儿子在苏州大学读书时认识了一个苏州女孩,然后两人一起去了英国读书,2015年结婚,生下了一个孩子。
“我们现在三代同堂都住在昆山,公婆经常来照顾宝宝,所以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郭亦秀对内地的儿媳妇赞不绝口,她完全没有感受到任何文化和生活习惯,“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昆山人。”
和郭义秀一样,作为一个移民群体,昆山的“洋情”越来越少,而“故乡感”不断增长,这与昆山政府各部门对台商诉求的积极回应与关心是分不开的。
昆山市台办副主任张勤告诉澎湃新闻,昆山市台办一直以台胞需求为导向,“我们不仅服务台企,服务全体在昆山的台胞;服务工作不仅仅是台办的一个部门,而是已经渗透到昆山的各个层级和部门。”
用玄炳龙的话说,服务台湾同胞“不是机械教条,要真心,要有情怀,无情的服务是不会到位的。
在昆山,台湾同胞的子女可以享受与昆山当地子女相同的义务教育,还有华东台裔子女学校、开发区国际学校、星星幼儿园等多所台资学校。全面采用台湾医院的管理模式,参照中国大陆三级医院的标准建立的综合医院,大大解决了台商的医疗问题。即使是更新内地驾照的“小事”,昆山也已经被苏州车管办委托,只需要完成......本地一周
这
被誉为昆山市“第五队”的昆山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在政府与台商之间架起了重要的沟通桥梁,并参与了这件“小事”的化解。昆山市台协成立于1998年,是国务院台办特别批准成立的首家县级市级台社团。
台协除了与政府和企业沟通、指导台商发展转型、解决台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外,也非常重视台商的精神文化需求。“经济没有根,但文化可以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当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时,他们就会想扎根。”“昆山市台湾协会名誉会长孙德聪告诉澎湃新闻。
台湾民俗文化嘉年华在昆山会聚寺天后宫举行
在台协、昆山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华东地区最大的妈祖寺——昆山会居寺于2008年重建。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有超过 50 万名台商及其家人会经常参观会聚寺,并将其视为“精神家园”。
变局中的选择:扎根昆山,共谋转型
然而,昆山舒适惬意的生活并不能阻止十万台商前行,因为他们不仅生活在昆山,也是昆山发展的主力军。
事实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台资和台资企业集中而闻名的昆山,以国际化铸造和外向型经济著称,新的挑战和压力接踵而至。
由于外贸对 GDP 的贡献率超过 70%,昆山离世界很近,离“震中”很近。2008 年,昆山市有 37 家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倒闭,其中包括 22 家台湾企业,其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或配套企业。不过,由于昆山台商企业一直注重内功的培养,政府及时推动企业转型,不遗余力给予政策支持,历经阵痛,昆山的出口局面当年在全国率先突围。
数据显示,2008年,昆山实现出口386.6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009 年,尽管昆山总出口大幅下降 16%,但昆山总出口仍实现了 5.4% 的增长。在昆山关闭 22 家台资企业的同一年,新增 177 家台资企业。
但不可否认,危机一直存在。在国际上,全球化起伏不定,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趋势越来越强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需萎缩;邻国之间的低成本竞争。在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技术迭代、环境压力以及中西部城市的快速崛起。
以最典型的笔记本电脑行业为例。昆山依托出口加工区为载体,吸引2000年后台湾主要笔记本电脑OEM企业进驻,包括仁宝、信息通信和富士康三大巨头,并密集布局1000多家笔记本电脑上下游配套厂商,迅速实现“散转聚”的转型升级。2010 年,昆山生产了 1.2 亿台笔记本电脑,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此后,随着中国中西部城市不断迎头赶上,湖北、重庆等城市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政策大力吸引电子信息产业,昆山的部分笔记本电脑产能也开始“移动”。到 2014 年,昆山的笔记本电脑产量下降到 6000 多万台,产值从峰值下降了 1000 亿元。
“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在恶化,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翻了一番,原材料增加了两倍多。”2000年在昆山创办电子公司,2011年离开昆山的台商朱世明表示,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来说,在压力下离开昆山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更多的台商选择留在昆山,坚守昆山,转型升级——原本以水草为生、擅长“游牧”的台企做出了这个选择,除了情感上难以放弃之外,他们当然已经算账了。
“为了找到价格低谷,我们会放弃昆山现有的开发项目,这需要投资搬迁和再投资成本,而且五年或十年后,中西部城市和东南亚的成本会再次上升,我们是不是要继续游击?”陈顺朗表示,从昆山的整体环境来看,政府的服务水平、区位交通优势、产业链优势以及生活人文都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如果不转接,就意味着转型,留下来的台商必须当场改变平常的“加工代工”模式。同时,随着部分OEM企业的离开,昆山的产业特色和主导产业逐渐清晰,着力推动产业链从低端走向高端,即“从低到高”,寻求价值攀升。2015年以来,昆山将有效提升台企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以此带动地方民营企业同步转型升级,将地方发展动力由外生拉动转变为内生驱动,推动“大转强”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透过「机器换人」和自动化转型,「智能化变”应该成为许多昆山台企的共识。
2010年,昆山台企广兴电子率先实施“机器换人”,2016年产量较五年前翻了一番。2011 年,昆山富士康科技集团启动“百万机器人”计划,员工人数从 110,000 人减少到 50,000 人,同时营业额不断攀升。数据显示,仅 2015 年,昆山就有 35 家台资企业实施了重大“机器换人”项目,总投资达 40 亿元。
2018 年,昆山市 1003 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台资高新技术企业 208 家,500 家台资企业正在积极打造品牌和打造自主品牌。“微盟电子”电竞笔记本电脑智能制造车间、“虎视电子”印制电路板压制智能制造、“友达光电”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诚信工艺智能车间、“正鑫橡胶”轮胎检测智能车间均列入江苏省2018年度示范智能车间名单。
总部经济也是昆山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台企以“各地投资,总部在昆山”的形式进一步扎根昆山。近年来,特别是自《昆山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2015-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昆山总部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整体服务业增长的集中区。
捷安特轻合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昆山聚集了众多世界知名的自行车及零配件供应商,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具备成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集群的条件。”经过多次考察和慎重考虑,2009 年,捷安特决定在昆山设立大陆总部,这既顺应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昆山新发展阶段的产业要求。“巨人(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宝堂说。
据统计,截至 2018 年,昆山市共有 50 多家各台资企业总部,包括功能性投资机构、采购中心、销售中心、区域总部等,均已申报获批。
不难看出,原本具有「游牧」属性的台湾企业,正在转型为扎根于昆山的「准本土企业」,并正一步步努力,实现从OEM模仿到自主创新,从高强度要素投资向高能量创新驱动动力转型,迈向内生动力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台商转型背后的政府服务转型
这
台商之所以能从起点来到昆山,爱上昆山,融入昆山,再经受挑战和坎坷,依然在昆山扎根的重要原因,无疑是昆山最耀眼的金色招牌——高效贴心的政府服务,以及政府在转型升级中的强大领导。
回忆起1992年选择昆山的原因,虎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吴丽干说:“当我第一次看上昆山时,我看上了昆山的人们。昆山的领导干部有责任心,急需发展,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1997年,吴丽甘在与昆山政府官员的交流中提到,“昆山一切都很好,但通关速度太慢”,将人们从梦中唤醒。随后,昆山市相关负责人先后84次赴京,写了几袋申请材料,最终于2000年被批准为大陆首个“出口加工区”。
对此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吴立甘。在采访中,一些台湾商人对澎湃新闻评论昆山政府官员:当涉及到他们所认识的东西时,他们不会陷入某种僵局。只要有利于台商企商的发展,他们必将千方百计,使出一切可能,不断抓住随时出现的新机遇,把“不可能”逐一变成“可能”。
这种服务精神已经渗透到几代昆山政府官员的血液中,时代在变,服务的方式在变,但服务的理念始终如一。正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推动下,地方政府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和转型升级中,主动为昆山赢得了主动权。
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成立五周年座谈会现场
过去 30 年,政务服务的重心和模式在各个发展阶段都发生了变化:早期的主要重点是改善台企投资的硬件环境,细致入微的“24 小时全天候”服务;2000 年后,政府服务从台湾企业的生产环节到台湾商人的社交生活,全面覆盖。2008年以来,重点转向推动台企转型升级;2015年以来,我们推动转型升级进入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的高目标阶段,努力以新的政策优势加快培育创新,继续保持产业发展优势。
台商能否安心留在昆山,关键在于台商能否与时俱进,转型升级。在长期的实践中,昆山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主动推动制度创新和结构升级,服务越来越好,往往比坐等企业自发转型升级要好。
早在2006年,意识到OEM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昆山政府就提出了新的转型思路,进入了“预热期”。2008 年,转型升级迅速转向昆山的政策重点,政府部门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台企的问题、痛点和需求,及时提供政策支持和政府服务。同年,昆山率先颁布《关于促进台企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试行)》,设立专项资金引导转型升级,建立担保贷款机制,举办专题指导讲座,帮助企业化危为生发展新机遇。
同时,2010年,昆山市委、市政府积极对接台湾电器同业公会,大力引进台湾电子电器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辅导方案,为昆山台商企业转型升级点燃了“草原之火”。
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与台湾的合作再次升级。五年来,借助国家层面专门为昆山试验区设立的“部省联席会议”机制,昆山发起的一系列原创、开创性的探索实验,逐渐转化为大量突破性政策,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助力台企转型升级。昆山地方以创新政务服务实施先行区建设各项政策,上下联动,催生了新一轮台商在昆山的投资热潮。
2014年,昆山提出从一开始就推进“昆山路”。2015年,昆山市促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动员大会召开,重点部署以台企为重点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明确重点培育和锻造“创新力”。为此,昆山市设立了专门机构“昆山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多部门通力合作,营造浓厚的转型氛围。
2018年,昆山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昆山市加快创新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和《昆山市与台湾地区融合发展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推动昆山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新阶段发展。
放眼全国,昆山与台企无疑是城市与企业群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最好范例:台商作为重要的市场参与者,对环境变化敏感、适应、进取;昆山地方政府建立了一种边界清晰、权责明确的新型政商关系,但通过一系列预测性的战略规划、精准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相互依赖,促进和谋求区域发展。
“我负责阳光和雨水,你负责繁荣”。对于10万台商来说,在昆山的每一天都将是充满希望的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