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CCTV-9首播中国话纪录片,潮汕粿品非遗传承人王双龙父子亮相央视
△王双龙父子王明新亮相央视展示潮汕年糕(电视截图)
父子俩用潮州话介绍年糕
文化纪录片《中国语言》以语言为主题。通过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梳理,用广阔的视角和具体的表达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语言图景。据介绍,影片选择以人类作为主要叙事主题,采访了数百名普通中国人。简单的叙述,让《汉语》有图有情、有文字。在观看节目时,观众自然能找到一种温暖的归属感和熟悉感。
“过节就忙着做年糕!潮汕人做时令年糕很讲究。”节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双龙和儿子王明新一边制作年糕,一边用潮汕话介绍年糕。除了将粿作为日常零食外,人们还根据不同季节制作相应的粿制品,如清明节的朴子粿、端午节的栀子粿、七夕节的石榴花、三角塔等。
用米粉,加糖、酒糕、水发酵,然后放入碗中,上锅蒸熟,然后在上面印上红字“福”“寿”字,还写“感谢上帝”“谢谢”或“家庭平安”等吉祥话是用一篮子蛋糕完成的。王明欣说,发糕会涨起来。蒸熟后,饼的表面会鼓起、裂开,像一朵花,这就是潮汕人所说的“笑脸”,也叫“笑面饼”。
合家团圆、饭香飘香是过年最重要的仪式。潮汕年味离不开一口热腾腾的年糕。纪录片中,王双龙、王明新讲述了潮汕人在美味糕点中丰富的情感:甜糕,意味着甜蜜的新年;鼠壳糕与潮汕地区的一段困难时期有关。 ;花粿,顾名思义,就是“恭喜发财”的意思;菜头粿,祈求来年“好运”;红桃粿,当然象征着红红火火的日子……看似普通的粿,却蕴藏着不同的寄托。
潮汕年糕承载着美好的回忆
潮汕地区有一首民谣:“潮汕人要吃年糕,甜年糕配油糕石榴年糕,炸年糕配发酵年糕,牛肉年糕配软年糕,桃子”带有圆萝卜和卡壳的蛋糕。”粿是很多人过年时记忆中的味道。以前,潮汕人不分贫富,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粿、吃粿。红桃糕、甜糕、发糕、鼠壳糕、朴子糕……《中国人》通过镜头展现了过年潮汕丰富多样的糕点糕点,让全国不少观众垂涎欲滴。屏幕。
△潮汕人外出游园时喜欢做石榴糕(电视截图)
“过年了,吃是礼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人过年吃饺子,潮汕人吃年糕。”说起年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糕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双龙告诉记者,粿食品在潮汕人的传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年,潮汕先民在各种传统节日,用大米制作各种贡品祭祀神灵,以祈求神灵消灾保佑,带来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如鼠糕等。 、甜糕、发糕、白菜糕、三角糕等。取其甜、毛茸茸、色彩缤纷之意。
这些年糕虽然诞生于“烟花”中,但却脱离了“俗世”,获得了贺岁一等奖。逢年过节,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年糕,喝着茶,聊天,十分温馨。王双龙是老字号“吉祥饼店”的老板,也是“吉祥酒仙饼”的第三代传人。他告诉记者,“吉祥酒仙糕”是他奶奶传下来的。 1940年代,王双龙的父亲接手了“九宗发粿”生意,成为“九县九宗发粿”的第二代传人。改革开放后,从小就听过、亲眼目睹过长辈制作年糕、年糕的王双龙,肩负起了当第三代的重担。如今,其子王明新已成为第四代接班人。他坚守手艺,保护和传承祖辈技艺。
汕头小吃绽放时代光辉
近年来,汕头年糕多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银幕上。王明新告诉记者,每当节目播出时,很多人来这里就是为了“吃年糕”。汕头年糕的味道越来越丰富,不仅让全国各地的观众看到了潮汕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也展示了汕头人的饮食文化。
汕头年糕再次登上央视,也勾起了海外旅人的味蕾,抚慰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家住外地的肖女士,今年因特殊原因未能回家过年。当她在电视上看到纪录片《中国人》时,非常兴奋。 “当我看做粿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家。我想念妈妈做的粿。”红桃糕。”
△潮汕年糕品种丰富
“中华”的走红,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汕头,认可了汕头的美食。 “通过闭路电视镜头向全国观众介绍汕头年糕,是对潮汕美食的肯定,也是我们的骄傲。”王明新进一步坚定了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让汕头年糕焕发出新的光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潮汕小吃、潮汕文化更好地与游客“走出去”,王明新还致力于打造潮汕纪念品,推出了兰花根、笑笑等“茶配”小吃。日期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他表示,“中国传统泡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他希望汕头库品糕点、工夫茶能够传播到全国乃至海外,让汕头尝到美味。飘浮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