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正式进入高校,电竞行业春天是否已到来?
开设“电子竞技”专业合适吗? “电子竞技”专业是“玩电子游戏”吗? “电子竞技”正式成为一种职业。这是否意味着电竞行业的春天已经到来?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以及报考“电子竞技”专业的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专业准备负责人刘军。
多次演示和附加专业
制定科学标准
据了解,教育部2015年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规定《目录》以实行动态管理,每五年修订一次,每年增加专业。此次专业目录增补,是新办法实施以来高职教育首次重大增补,也是实施“动态管理”以来的首次操作性实施。
根据《办法》规定,高校和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可以提出增设专业的建议。据了解,教育部委托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建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推荐教材进行审核论证。这些材料包括专业人才需求报告、专业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报告等。根据评审结果,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修订专业目录,对拟批准专业进行重新评估。从专业的科学性、规范性方面。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专业调整要做到灵活性和科学规范性的统一。 “增设的专业必须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必须具有持续稳定的就业导向。”这也是附加专业的评价原则。
新增专业中,“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属于“教育体育类”中的“体育”专业,将于2017年起实施。这意味着2017年高考后,合格的我国高职院校经教育部门注册后可独立设立“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考生也可报考该专业。
目前,各院校正在申请2017年招生专业。教育部将在今年年底前公布各学校2017年招生专业汇总。
“电子竞技”并不意味着“玩电子游戏”
人才培养多元化
不少游戏迷纷纷表示“愿意回到高中”、“推荐自己当老师”,甚至有媒体报道“玩游戏就能上大学”。这引起了很多人对专业教学和就业的担忧。 “上课玩游戏?” “毕业后成为一名网络管理员?”很多网友都这样抱怨。那么,“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真的是在“玩电子游戏”吗?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竞技的基本理论、工作规则和实践能力。”其就业主要针对“电子竞技”专业俱乐部、“电子竞技”公司、体育协会以及其他“电子竞技”相关机构等,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术人才从事电子竞技比赛、教练员、裁判员、主持人、主播、赛事(活动)组织管理等工作的人员。
可见,“电子竞技”不是“打电子游戏”,毕业生也不会“成为网络管理员”。电子竞技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电竞”运动员、教练员、数据与战术分析师、裁判员、职业经理人等工作。赛事主办、场馆运营维护、主持与主播、“电竞”业务等系列的工作。
“培养‘电子竞技’运动员只是众多职业选择之一。”刘军告诉记者,“由于‘电竞’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有限,我们将重点关注‘电竞’运动员的终身教育。整合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掌握技能并开始职业生涯。”他们作为电子竞技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并进入社会。”
考生需要保持冷静
学好“电竞”有门槛
“在前期调研中,我们走访的‘电竞’企业负责人几乎一致表示‘缺人’,有的企业甚至表示必须去网吧招人,但他们苦于缺乏合适的人才。”在谈到中国“电子竞技”行业的现状时,刘军指出了行业人才供给的矛盾。 “虽然我国有数量庞大的‘电竞’爱好者,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只是‘玩家’,不能很好地满足‘电竞’运动和‘电竞’行业就业的需求。一方面市场对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有大量愿意进入但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人。”
近年来,“电子竞技”成为资本热捧的热点,我国“电子竞技”产业也逐渐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产业链。据行业权威分析统计,2014年中国电子竞技整体市场规模达到226.3亿元,2015年随着资本投入的加大,粉丝经济更加凸显,整体市场商业化进程加快。电子商务、广告等加速发展。 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达到近270亿元,未来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500亿元。在此背景下,电子竞技产业生态将逐步形成。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专业人才的缺乏。 “无论哪个领域,最重要的是人才。”完美世界(微博)CEO肖红曾表示。
据了解,不少高校正在积极申请和规划“电子竞技”专业,不少相关企业也正在与高校进行前期沟通与合作。 “热衷于‘电竞’的青少年应该更加冷静。”不少“有经验的人士”纷纷感慨。
“‘电子竞技’专业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打游戏好就可以学’,也不是‘网瘾治疗中心’。”面对众多感兴趣的考生和家长,对于报考“电子竞技”专业,刘军建议,“要明确‘电子竞技’的内涵以及与‘电子竞技’的区别;要充分认识‘电子竞技’是谁应该接受培训竞技体育与管理专业主要从事哪些工作?需要认识到,该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特别是数学科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门槛。 ”这3.这个问题正是渴望尝试的年轻人需要冷静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