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食家孙亦敏在成都分享五彩琉璃粽制作方法,融合两岸美食文化
孙一民正在包“彩色玻璃粽”。王丽文 摄
中新社成都6月3日电 题:73岁台湾美食家在成都制作“彩粽”:食物最大的作用是带来平安
作者 王丽文
“食物最大的作用就是和睦,不同味道的碰撞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希望这个多彩粽子也能给大家带来多彩的心情。”在端午节直播活动中,73岁的孙一敏身穿白色连衣裙,清爽短发扎着翠绿头带,正在线上线下分享自己最新研发的“五彩玻璃粽”制作方法。观众。这位台湾美食家在回答“海峡两岸粽子的异同”等互动问题时,精神抖擞。
孙一民定居成都17年,已经融入四川生活。在川菜中,孙一民惊叹于四川花椒的独特味道。几年前,她尝试将四川花椒放入台湾经典鲜肉粽中,推出“妖娆花椒粽”,一炮而红。她善于利用多元化食材进行创意组合,被成都市民亲切地称为“台湾孙阿姨”。最近制作的“七彩粽子”也是多种食材结合的结果。
“疫情这几年,我看到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郁闷和担忧,我想让节日食品承载更多的温暖和希望,所以我开发了这款令人赏心悦目的‘琉璃粽’。”孙一民的人生灵感源泉。粽子的染料都是用现成的原料制成的,质地温暖。黑色和白色由糯米原色制成,红色、黄色和绿色分别由火龙果、栀子花和彩叶制成。它们被酿造或榨汁,然后在大米上染色。 。由于糯米煮熟后颜色清澈如玻璃,孙一民将其命名为“七彩粽子”。
孙一民(右)正在与线上线下观众分享“七彩玻璃粽”的制作方法。王丽文 摄
孙一敏的创意得到了线上线下市民的认可,她制作的数千个不同种类的粽子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活动现场,从台北来到成都整整十年的范佳源给成都妻子带了一些“妖娆的花椒粽子”回家。他说:“台湾的食材与四川的特色食材融合在一起,非常适合我们这种人。” ‘海峡夫妇’的味道。”
从事美食数十年,孙一敏对美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她看来,吃饭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不同风味的食物不仅可以求同存异,甚至可以完美融合。自2014年起,她创办的“孙阿姨的移动厨房”通过近百场线上线下活动,推广“四川人的餐桌上可以有一盘‘台湾味道’”,探索两岸口味的相似之处。台湾海峡,得到热烈反响。
很多朋友都很关心孙一民。为什么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活跃在厨房和各种平台上?她笑着说:厨房就是她的玩具室,她在里面很开心。 “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我们的中式餐桌上摆满了一盘‘台湾风味’,只要我的眼睛里还有光,还能表达出我对食物的理解,我就会继续做下去。”
这个端午节,很多四川人的餐桌上都会有“孙阿姨的台湾风味”。孙一民回忆起海峡两岸的端午习俗,深受感动:“海峡两岸同胞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思索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景所以,无论品味如何不同,重要的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快乐、平安、安定。”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