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伟大主将,现代中国的圣人,毛主席高度评价的民族英雄
一、鲁迅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领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最硬,没有一丝奴性、谄媚。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品格。
鲁迅是代表全国大多数人在文化战线上向敌人冲锋的史无前例的民族英雄。他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情的民族英雄。 ——毛主席《论新民主主义》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在我看来,就在于他是中国第一流的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近代中国的圣人。 ——毛主席《在延安山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据说,一位日本人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看法,说:“中国了解中国的人只有两个半,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另一半是毛主席” ”。毛主席听冯雪峰说完这句话后,哈哈大笑,然后若有所思地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认为鲁迅了解中国,这是对的。”
林语堂:“鲁迅不叫读书人,还不如叫武士。谁是武士?他头戴盔甲,以矛盾打仗为乐,没有欢乐。”不打仗,也没有不穿铠甲的快乐,即使没有刀剑可打,也没有矛可握,捡起一块石头扔向狗,很快就会击中胸口。是德国诗人鲁迅的生动形象。海涅说:“我死的时候,棺材里放一把剑就够了,不用鲁迅的笔。”
2、鲁迅读书。
(1).就读:
1904年9月,他进入仙台医科大学,在142名学生中排名第68名。 1906年3月、4月,因深感国民素质改造的需要,遂辍学,弃医而行文学。
1906年6月回国,在东京独一语学校学习文学艺术,从事翻译工作,随章太炎先生学习《说文解字》。与周作人编着《外国小说集》两卷,在东京、上海发售。由于周作人在丽都大学毕业前与裕太信子结婚,而裕太家境十分贫困,鲁迅回国打工,以贴补家人和二弟的开支。
鲁迅的购书与收藏
据《鲁迅日记》逐年统计,鲁迅24年来的总收入在12万多银元,相当于今天的480万元左右。其中,花费银元13000余元,购置图书1万余册(件),如今价值约52万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花费5000多银元(今天2万多块钱)。专门用来买书的。他人捐赠的书籍不包括在内。而且,接下来十年花在书本上的钱比之前还要多。 (作者注:1912年一枚银元的实际购买力约为今天50多元;1926年,一枚银元的实际购买力为今天40多元;1936年,一枚银元的实际购买力为今天今天1美元比35元还多,这仍然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比率。本文使用的价值是40元/今天的银元。)
从1912年5月(鲁迅31岁)初到北京教育部工作到1936年10月(鲁迅55岁)在上海病逝,这24年间,平均11.1鲁迅收入的%用于购买书籍。可见,读书、买书、着书、教书是鲁迅一生最强烈、最持久的爱好。
书籍是鲁迅最珍视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的《中国小说简史》、《中国文学史纲要》等不朽著作,引用的古籍文献数量惊人,其中大部分来自他精心收藏的书籍。还利用自己的藏书和借书编撰了《古代小说》、《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等;为了翻译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他提前购买了大量的参考书,甚至委托朋友从欧洲进口。 ,日本买原版外文版。翻看《鲁迅日记》24年的图书账目,详细记录了他一生购买、收藏的9600余册图书和6900多块古代文物拓片,共计图书16500余册。 。
3.鲁迅的老师
鲁迅先生的众多“先生”中,他写道,他认为对他影响很大的有三位:
第一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店》中的寿敬武先生。
《三味书屋》提到了鲁迅的老师寿敬吾。他是浙江绍兴瑞平桥人,学生尊称他为寿先生。这个“老”不仅意味着年长,还意味着有知识、受人尊敬。寿先生于1929年7月30日逝世,享年82岁。
第二名:《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彦九郎先生。
藤野先生介绍:他出生于日本福井县的一个医生家庭。 1904年7月(鲁迅从仙台医科大学毕业前几个月),晋升为教授。教授解剖学、解剖学实习和区域解剖学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简朴,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没有民族偏见,十分关心鲁迅,受到鲁迅的尊敬。
第三名:《太炎先生的两三件事》中的章太炎先生。
4、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在日本仙台读书的时候,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教室里的电影里出现了一位据说是俄罗斯侦探的中国男子,即将被拿着钢枪的日本兵斩首,而很多中国人站在周围观看。众人虽然实力不亚于日本人,但个个都是冷漠的,脸上都是麻木的表情。这时,旁边的一个日本学生说道:“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必亡了!”路迅闻言,猛地站起身来,向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眼威严而坚毅的目光。他昂着头走出教室。他的心,如同大海一样波涛汹涌。一个身上绑着五朵花的中国男人和一群冷漠的围观者一一闪过他的脑海。鲁迅认为,如果中国人不认识自己的思想,即使病好了,也只能充当毫无意义的宣传品和围观者。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最终下定决心弃医从文,写文章唤醒中国人民。从此,鲁迅以文学为目标,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写下了《呐喊》、《狂人日记》等多部作品,挑战黑暗的旧社会,唤醒了数以万计的人。的中国人。 ,奋起反抗反动派。
五、鲁迅先生的几个特点
1、勤奋、知识渊博
晚上吃辣椒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校的第一学期结束时,学校因其优异的考试成绩而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并没有把奖章当作自我展示的标志,而是跑到鼓楼街去卖,用所得的钱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和一大串红辣椒。鲁迅是浙江绍兴人,那里的人不爱吃辣椒。难道只有鲁迅一个人喜欢吃辣椒?
不,原来鲁迅就是用这个东西来脱困的。从此,每当鲁迅读书到深夜,天寒地冻的时候,他就会摘下一个辣椒,切成几块,放进嘴里,嚼到额头。他满头大汗,眼里流着泪水,叹息不已,感觉全身都麻木了。温情、睡意突然消失了,我又拿起书看了起来。
2、关爱青少年。
有一次,我丈夫邀请一些朋友到他家吃饭。大家正说着吃着,突然丈夫的儿子海鹰突然说一碗饭菜坏了。客人们吃着,没有发现味道有什么问题。他们只是认为这是小孩子的胡言乱语,没有理睬。丈夫听了海鹰的话,立即拿起剩下的筷子尝了尝儿子吃过的菜,并告诉大家味道确实不好。柳亚子听说此事后,特意将其写进自己的文章《我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中。文章评论道:“你认为,除了鲁迅先生,还有谁能有如此伟大的尊重和关爱儿童的伟大?”可见先生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问题,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
3、谦虚谨慎
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鲁迅是第一位引起外国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索科学家斯文·海丁来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到了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这位热爱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请鲁迅的好友戴金农写信给鲁迅请教。鲁迅婉言谢绝了。
4、毛主席赞扬他的三种精神:
6.我学习过的鲁迅作品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店》
一首优美的音乐,诉说着童年的记忆。在这篇通俗散文中,作者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乐趣和轻松的童趣世界。同样,也表现了三味书店生活的无聊。
2、《社会歌剧》
以“社区剧”为线索,追忆美好的童年记忆,描绘了一群生动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主要讲述鲁迅童年在故乡发生的趣事和故乡的故事。民俗风情体现了鲁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3 “中国人失去自信了吗?”
9月18日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抗日战争前景的悲观看法,指责中国人失去了自信。本文驳斥了这一错误论调,激发了民族自信心。 4、《故乡》
主要描绘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和给中国农民造成的精神创伤。
5.“麻烦”
小说描写了1917年张勋复辟事变在江南水乡引发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它展现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封建君主专制对农民的残害仍然存在,农民仍然受到封建势力的影响。在封建思想统治下,他们愚昧落后,缺乏民主意识。描绘了七斤嫂子七斤、八一嫂子赵七爷、九斤老太太等形象。
《自嘲》诗
冷眉千指,低头甘做一头狠牛。比喻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甘心如牛。
鞠躬并服从。
《自刻肖像》的意思是,如果冷星梗不被察觉,我会用我的热血推荐轩辕。鲁迅“弃医从文”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源于“我以热血推荐轩辕”所表达的爱国主义和报国志向。
7. 构图片段
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点25分,一位伟大的灵魂在上海大路新村的住处停止了思考,永远闭上了眼睛。然而七十多年过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时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无时无刻沐浴在他思想的光辉之中,无时无刻感受到他的存在。
他一生不断奋斗,以笔为枪,孜孜不倦地向旧势力挑战;他甘于做孺子牛,始终无私地关心青少年。人们在读他的作品时常常会感到毛骨悚然,因为他们常常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它像皮鞭一样考验着人们的良心,“仿佛要将隐藏在皮袍下的秘密挤出来”,让人感到羞愧,催促着他们重新开始。
诗人臧克家赞誉他“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广大人民心中,他代表着民族的灵魂!
2、经过长期的努力,无数人被鲁迅的文章彻底唤醒。 “冷眉千指,低头甘做胆小鬼。”鲁迅先生仍然拿起笔,坚定不移地写着。哪怕前方有无数的风雨,他依然会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在上面的人太多了。” ,它就变成了路。”
3.(请摘录“详细说明”第9单元的提示):
八、结论:
当我们走近鲁迅的时候,我们就会逐渐明白:他的家庭是如何从小康社会陷入困境的;理解他的亲情和爱。当我们走近鲁迅时,我们看到他是一位多么勤奋、勤奋的学者。
走近鲁迅,我们受到了有益的教育:他对恩师是多么的感激和怀念。
当我们走近鲁迅时,我们眼前一亮:原来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生动、丰富、多面的普通人。走近鲁迅,从他的交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确实是一位爱憎分明的文学大师。走近鲁迅,我们会再次阅读他的作品,再次感受到他作品的广度和深度。
当我们走近鲁迅时,我们就进入了一座精神文化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