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专家揭秘:家长日常行为如何影响孩子自信心与情绪健康
早教专家认为,日常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能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情绪低落,甚至悲观失望。这些家长们应该都非常熟悉。家长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对孩子来说受益匪浅。
父母无心的“错误”
为了安全,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为了培养孩子听话,忽视他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做错事时,批评他太严厉;在所有人面前否认孩子,伤害他的自尊;因为当孩子做不到某事时责备他;表扬其他孩子会让自己的孩子感到被忽视;父母本身心情不好,无缘无故地对孩子生气等。
体弱多病
长期体弱多病的孩子,总是会受到疾病的困扰。很多游戏和快乐的事情他们不能充分参与,孩子会感到很沮丧。因此,加强营养保健、日常护理、体育锻炼是孩子抵御挫折、树立乐观情绪的基本保障。
据悉,对于孩子来说,与乐观相关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依靠想象和对未来的展望,能够忍受当下的不适;能够理解并相信大人的建议,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
专家表示,这些心理素质在4岁左右逐渐提高。4岁是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最佳时期。建议家长从12个方面进行培养:
1.提供中等难度的游戏
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选择难度适中的游戏,注意难度跨度不要太大。例如,有一种游戏叫“钓鱼”,它利用磁铁吸引的原理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首先观察孩子能钓到的鱼的基本数量,然后鼓励孩子每次多钓一两条鱼,或者逐渐加长鱼线的长度,让孩子耐心应对晃动的鱼线。你可以让孩子对自己说:“我一定能钓到很多鱼。”信心和乐观是在与“鱼”的战斗中建立起来的。
2. 训练应对挫折的能力
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们会因为缺乏经验和技能而感到失望和灰心。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当然,这并不包括过于“专业”的专门技能训练,而是指孩子们遇到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以及社交等常用技能,因为单一技能的训练无法让孩子应对复杂多变的困境。早期教育
3、不要训斥孩子,多鼓励、支持孩子
看到孩子因为困难而受挫,父母往往要么替孩子完成任务,要么完全迁就孩子,放弃努力。有些家长严厉批评孩子,甚至体罚孩子。这两种极端行为都会阻碍孩子发展自信和乐观。正确的做法是给予孩子鼓励的话语和一点技术支持,鼓励孩子坚持到底,体验通过努力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就感。
4.不要向孩子发泄“垃圾情绪”
有些家长在外面遭受“无用的愤怒”,回来后又对孩子“无名的愤怒”。这种情况特别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情绪,因为孩子会把父母的恼怒归咎于自己的错误,但他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所以他不得不彻底否定自己。如果持续时间长了,孩子很容易自责、退缩,就会蔓延成一种模糊却又坚实的消极心理氛围,淹没孩子乐观的笑容。因此,父母能否乐观地面对困难,对于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至关重要。
5、不要对孩子管教太严
作为父母,当然不能放任孩子不受管教、任其任由,但过多的管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纯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选择。只有从小就享有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自由。幼儿教育
共2页,当前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