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思维在互联网行业的应用:从小步试错到快速迭代的实践与启示
“无论你做什么,没有迭代就无法做到,因为你不知道明天的市场是否会和以前一样。”
在互联网圈,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就是:“迭代”。通常这句话叫“小步试错,快速迭代”。无论是小米的雷军,还是腾讯的马化腾,都在行业会议上多次提到过。这句话。
记得在一次媒体报道会上,马化腾说过,小步走、迭代、试错、快跑。迄今为止,QQ已经进行了300多次迭代。我们使用的APP中每一个越来越有用的功能都不是之前团队设想的,而是企鹅团队通过不断更新迭代开发出来的。
因为“未来是未知的”,没有人知道这一改变是对还是错。只有在市场上进行测试,才能知道用户是否喜欢、是否使用。
“实践带来真知。”那些错误的人不应该被理解为错误,而应该被理解为尝试和错误。我们必须快速试错、验证,然后不断改进、前进。
我们实际工作中也是如此,“先完成,再完善”。当你因为某件事不够完美而犹豫是否前进时,你可以尝试告诉自己,“小步骤”和“迭代”,先完成它,然后再去追求完美。
我们要相信小事的力量,而不是一口气吃掉一个胖子。事实上,每一小步的改进都是一次创新、一次迭代。迭代的同时,你也在适应,对用户来说也是一个缓慢的教育过程,是相互叠加的。 ,是一项重大举措。
01
不是因为“不能”做好
迭代思维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微”,注重小事、微创新;另一个是“快”。武侠世界,唯快不破。
不管你是vlogger还是写作创作者,我为什么钦佩那些从自媒体素人到网红,通过用户数积累了几百万用户,然后招募自己的研发团队,做app,拥有自己的人?成为大人物的商业模式。
因为它们都来自于环境的变化,“小步试错,快速迭代”,假设自己从一开始就能“完美”、“商业化”,吸引了数千万用户的关注和应用下载瞬间一千万。
然后你会发现,“如果你的产品发布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它的缺陷,就证明你发布的东西已经太晚了,那你还能做什么来和别人竞争呢?”
1.工艺也有副作用:
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工匠精神”这个词。这是值得学习的产品理念和工作态度。然而,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一旦过度使用,也会产生负面后果。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凡事都过于挑剔,往往会陷入“完美主义”的深渊而无法前进。
比如,以前我在工作中经常听到同事这么说。很多人问自己,“要么不做,要么做了就尽力而为”。为了避免“尴尬”,他们必须把事情做得得体、完美,才好意思在人前展示。
例如,如果你没有学足够的英语单词,你就不敢和别人说话。比如你的文笔不好,书读得不够,你就不敢写公众号推文。你必须等到你足够优秀才能开始写作。 。
产品功能必须设计得非常全面,UI必须完善才能推向市场等等。
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观察,这种思维的最终结果往往是“总是对事情不满意,从而导致进度延误,错失良机”。或者也许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当你终于拿出自认为满意的结果时,却发现自己最初的很多想法都是错误的,做了很多无用功。
工匠精神以“完成”为基础。无论是学习一项技能,还是做一些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在开始之前,首先要能够平静地接受自己的不好和笨拙。
我们必须尽快迈出第一步,将初步的结果,即最小可行的产品,呈现在公众面前,用它来获取市场反馈和用户参与,然后将反馈结果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基础。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和非致命的故障来快速判断问题并不断改进。虽然每次迭代看似变化不大,但实际上每次都比上一次有更多的进步。
2、并不是你没有能力做好:
我曾经在笔记中说过,我们每天要处理的事情有很多。如果让我排序的话,我会将“完美”安排在第50件重要的事情之后,这比第50件事情更重要。意思是,“我需要快速完成 0-50 分。”
只有完成了,我才有机会“迭代”。追求完美很重要,值得提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开始就必须追求“完美”,而是我们应该在改进的过程中不断走向卓越。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老板让你起草一份品牌推广合同,合作伙伴迫不及待地想看,但你一直追求“完美”,拿不出一个基本的“合作框架”,而对方会认为您对这份合同不感兴趣。合作不被重视,无法起草。我不知道,你想“做到完美”才给对方看,但你可以百分百确定“对方看了之后会非常满意”,会不会有任何调整?
在现实生活中,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在最初的几次尝试中,我们都会经历一些或大或小的失败,甚至受到别人的打击和嘲笑。这也是最容易灰心丧气,产生放弃想法的时候。所以呢?您想继续吗?
我的判断标准有两个:第一,这件事值得做吗?第二,你每次都比上次进步多吗?
如果不值得,“及时止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值得的,有进步”,那么就继续做下去。
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做得很好。我们要专注于如何改进、快速迭代成长,不要太在意“以及别人的看法”。
大多数失败并不是因为“做不好”,而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总想“做好”,最终错过了外界带来的很多机会。
例如“APP迭代时对用户的问卷调查”、“产品功能升级时的用户体验反馈、参与带来的粘性”、“在没有完整英语词汇的情况下与人交流的意外收获、快速记忆等”。
02
迭代是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迭代不仅是正确的做事方式,也是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无论结果如何,每一次迭代的更新都能让我们对客观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如果我们迭代得太慢,我们的思维就会停留在昨天的“我以为”假设中。
你要明白,我们心里所想的不一定是对的,而且随着环境和事物的发展,一切都没有绝对的价值,只有快速的“迭代”和“验证”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并升级。认识。而且,哪怕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经过不断的反馈和改进,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1.我的健身同事: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身材非常好,更不用说八块腹肌了。他也是那种穿衣服的时候显得瘦,脱衣服的时候却有些胖的人。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在健身房的健身状况,打卡记录自己,但你想不到,几年前,这家伙还是一个体重180斤的胖子。一个上一层楼就得喘一会儿气的大胖子,但他的腹肌之旅却是从每天跑步3公里开始的。
你看,他每天就是坚持做小事,跑几公里,快速迭代自己的身体状况,然后一步步达到理想的成绩。
网络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案例很多,尤其是生完孩子的妈妈瞬间回到青春,体重超标的大龄女性减掉100斤。
有啤酒肚的中年男人都有八块腹肌。它们并不是一次性形成的。他们敢于从小事做起,不断挑战。
2.我的文章写得不太好:
如果你看我一年前公众号上的文章,你会发现我的文章不是很好,但是今天,与去年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进步。
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抄袭了网上别人的鸡汤文章。我之所以转发别人的文章,是因为我当时写原创文章确实很困难。于是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不断地阅读、练习、分解、重组、迭代,审视内容、布局、结构、主题。我一开始写,就会比上次达到更高的水平。
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大量的阅读和迭代才能提高。
现在看来,这一年,我不仅获得了写作方面的认知升级,还获得了关于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体系。
而我也通过写作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而这一切都是不断快速迭代给我带来的。
3. IBM 最初是一家秤制造商:
你知道IBM一开始是做什么的吗?我希望当我告诉你答案时你不会感到惊讶。
素有信息产业“蓝色巨人”之称的IBM成立时,只是一家用三轮车运载生产重物,每天挨家挨户推销的小公司。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家小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跨国公司。
人类科技史上许多伟大的创新都来自IBM,比如第一块硬盘、第一块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
现在看来,它的创始人恐怕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够通过不断迭代的产品改进,成为一家这么大的企业。
我在书中看到一段精彩的段落。迭代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是我们在信息不足、知识不足的前提下采取的行动。
没有人可以提前为你绘制一张人生路线图,让你按照它去生活。没有人能够从一开始就创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平台,拥有更多的流量和大量的用户涌入。
任何伟大的人、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摸着石头过河”和快速迭代听起来可能不太酷,但这确实是最简单、最有用的道理。抄袭别人的路,追随别人走过的路,不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03
通用的“迭代”公式
中国人在说话时特别喜欢使用带有“一”字的成语。比如,一步到位,一举成名,一击必杀,一见钟情。
不过,当这些关键词应用到场景中时,说起来就很工整了。当我做的时候,我发现实施起来特别困难,或者说周期特别长。因此,我们必须寻找“最小可行方法”,然后快速验证,加速迭代,超越竞争对手。
迭代还需要掌握方法论。用一句话来理解迭代思维就是“小步快跑你选择的路径”。
1、业务迭代方法:
迭代有两个公式。这两个公式用于不同的场景。第一个通常用于互联网产品。如果分解的话,可以理解为三步:第一步:找到原型。第二步:采取小步骤。第三步,抓住机遇。
(1) 寻找原型:
原型设计和构建框架就是找到验证需求的最小可行方法。构建框架的本质也称为寻找“商业模式”。用最小可行的方式看看是否能跑通整个业务流程。
最小可行方法是一种避免开发客户并不真正需要的产品的开发策略。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快速构建满足产品预期功能的最小功能集。
这个最小集包含部署产品和测试有关客户与产品交互的关键假设所需的功能。
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用最快、最简单、最清晰的方式构建一个可用的产品原型。这个原型应该表达你产品的最终效果,然后通过迭代完善细节。
(2) 采取小步骤:
一旦商业模式得到验证,需求是否得到市场认可,下一步就是根据种子用户的反馈,快速采取措施优化产品。
迭代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优化、不断反馈的过程。如果把创新创意比作“跑步”,那么正确的姿势一定是“小步走”。只有小步快跑,才能避免绊倒,才能不断调整方向。每一次迭代都是产品的一次飞跃,就像人的成长一样。
在迭代过程中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错误在哪里,不知道需求是真是假。之所以试错,是为了找到核心痛点,验证产品并找到错误的部分,避免战略偏差。
(三)抓住机遇:
在当今的互联网经济中,迭代的成本极低,这使得快速试错成为可能。我们不能为了一个产品而模仿别人,而忽略它是否是“真实的需求”。要知道,在商业领域,窗口机会很少,留给参与者的机会更是凤毛麟角。我们首先要懂得如何抓住机遇。
本质上,找到痛点、开拓市场,属于创新阶段。创新必须有基本假设。只有90%模仿+10%创新才会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因此,在创新的同时,市场上也会有相关竞争者虎视眈眈这块蛋糕。在拥有种子用户和验证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加快步伐,通过公关和品牌建设快速占领垂直细分市场。 。
2、个人迭代方法:
大多数人可以学得很快,可以读很多书,但他们自己却不会去实践。许多人阅读其他人的方法论。感觉很有效,但是不知道做了之后,会发现和描述的不太一样。
那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迭代”方法,只是吸收了大量的学习,还停留在起点。
快速迭代成长的步骤:学习——实践——推翻——重组——自我迭代——认知升级。
实践是验证假设的过程。成长的自我迭代没有对错。本质是“心智的成熟”和认知的升级,从“我以为”到“还可以这样”。
从“不可能”到“可能完成”的事情,每一次迭代之后,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看看昨天的自己,似乎我某个时刻的言语和行为都很愚蠢”。仔细想想,每一种做法本质上都是一种推翻。
因为在实践中,你自己的思维框架或者之前的“想法”会受到质疑和挑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是习惯性的自我概念或防御。这种“自我认知”恰恰是“自我迭代”的最大敌人。当你质疑敌人甚至质疑某事时,你的思维就会受到冲击、“重组”。
如果你能接受大脑中一个新事物、一个旧事物以及两个矛盾概念的冲击,锤炼它,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那么你的认知就会得到升级。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我的智慧来自于我自己的‘思维网格’。”
格栅是栅栏。栅栏由多种类型的水平和垂直交叉的木板组成。这些横向和纵向的交叉就像不同的知识体系。很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
很多时候,您不需要了解某个字段的详细信息。你只需要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就可以看到它的来龙去脉。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这个领域,不同领域之间的互联会让思维变得更加立体。同时也可以拓展我们思考问题的渠道。在某个时刻,你突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就是“认知升级”。
04
多个节点上的“循环焦点”
迭代思维的本质是“循环聚焦”,就是围绕需求目标螺旋式排列多个节点,逐步将投资成本和风险分解到最小。
比如我们做一个产品,在验证了需求之后,一步一步的迭代升级,其实都是围绕“用户”展开的。当用户有新的需求时,运营部门会将反馈整理后发送给产品部门,产品再配合研发开发。开发上线后,再次获得用户反馈,慢慢迭代。整个环境其实很像一个“生长飞轮”,呈“螺旋”状态。但无论如何升级,本质都是将风险降到最低。
1.错误的迭代方法:
大多数初创公司在制作产品时都习惯于“模仿”。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迭代方式”。虽然模仿是将产品推向市场最快、最有效的策略,但它会增加很多“伪需求”。
仔细想想,初创公司往往产品和品牌定位不明确。他们常常花了很多时间制作功能,却发现没有人使用它们,这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为一切“不以用户为中心”。
我经常看到很多公司从一开始就把“架构”做得很大,足够完善,足以应对大量的需求。然而操作了一小会儿,上线后就没有流量了。呜呼。
如何识别错误的“迭代方法”?笔者粗略总结,市场上最常见的策略有围绕种子用户的“App问卷调查”、“用户社区调查”和“市场竞品分析”等。
通过问卷调查和社区调查,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用户的真实反馈,产品的某个功能是否具有重要意义,以及用户关注的具体“兴趣点”是什么。
在商业中,错误迭代的本质是“决策错误”,导致团队付出巨大成本却得不到好的结果。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浪费资源。
2.找到真正的需求:
如果你在创业初期,应该多与种子用户沟通,不要陷入自我放纵。找到真正的需求并不难。例如,您可以询问用户“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找到用户想要什么后,思考“我想围绕他们做什么?”
比如我可以让用户便宜地购买这个产品,但是你必须分享它。 “分享会产生品牌曝光度和注册量”,这就是我想要的。
那么结合这个用户心理,我们需要思考“支撑我上述行为的资源有哪些?”比如电商里常用的,产品可以用“补贴”,分享可以尝试“议价”吗?我可以把这两者变成一个持续的行动策略,或者“补充活动”吗?使用工具来支持这一策略怎么样?
“那么我如何实现这个长期需求呢?”最后落到产品技术开发层面,从而找到用户和平台之间的真正需求,也就是工具的开发。
上线后,通过快速“迭代升级”,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和风险。每一次需求的发现都是多个节点的循环聚焦。这就是围绕用户构建产品的本质。 。
核心观点:用迭代思维小步快跑,帮助你事半功倍。迭代思维中有两点最重要。一是速度,二是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否则,你的迭代就会没有方向,就会盲目、错误。速度越快,犯的错误就越多。
试想一下,当我们去同一个地方时,一个知道捷径,另一个根本不知道方向。不知道方向的人不是跑得越快越好吗?事实并非如此。
只有方向正确、执行力强,才能发挥迭代思维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