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糕点文化探秘:从古代祭祀到现代美食的演变历程
糕点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糕点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当时,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先民们会将五谷杂粮捣成粉末,加入蜂蜜、水果等配料,精心制作各种糕点供神灵享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糕点逐渐成为日常美味。经过发展,种类繁多,风格各异。
当时的《周礼天观》记载了“糗玞粉粢”,这是糕点的雏形,用大米、小米捣成粉末制成。
到了汉代,“饼”品类开始流行。训诂专家刘熙在《诗铭》中解释说:“饼并,面并。”
当时流行胡饼,但其实芝麻饼也很流行。
到了唐代,糕点开始流行。长安城内糕点店林立,专业糕点师大量出现。茶席上以茶配茶成为一种时尚。
白居易诗云:“麻饼如京都,面酥香。”
宋代,节日较多,糕点更盛行。它们是市场上的顶级食品。 《武林旧事》记载了十九种民间糕点,琳琅满目。
元明清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糕点技艺日臻完善,各种流派应运而生。北京、天津、广东、潮州、江苏、上海等地的学校相互竞争,蓬勃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糕点的风味差异很大。
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北方糕点,质地酥软,甜咸口味纯正,如北京的八块。上四印有“福禄寿喜”,下四寓意吉祥,尽显皇家风范。
南方糕点重油、重糖,以糕点为主,尤以苏州、上海、宁夏、扬州为多。苏式月饼、猪油年糕等,工艺精湛,甜而不腻。
四川糕点的制作追求酥脆。它们是由花生、芝麻和核桃制成的。它们甜而微咸,使其独一无二。
闽式糕点甜咸兼备,海鲜风味浓郁,如礼饼、蚝饼等,尽显沿海风情。
潮州风味糕点,馅料以豆沙、蜜饯冬瓜为主,并加葱香,如老婆饼等,风味独特。
广式糕点不拘一格,用料广泛,制作精美,如叉烧包、蛋挞等,南北交融,中外风格相结合。
后来居上的滇式糕点,集其精华于一身,以鲜花为馅,如鲜花糕等,香气四溢。
糕点之美不仅在于味道,还在于形状和意义。
在制作过程中,有夹钳、镶嵌、滚压、拉伸、挤压等复杂的工艺。蒸、煮、煎、炸、烤、烘等方法并用。工艺独特,最终产品堪称杰作。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中国最美味的10种糕点!香甜软糯,人人都喜欢,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吃过。
1:八珍糕。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点心,起源于明代医学大师陈世功之手。后来被记载在《外科正宗》中,一直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八珍糕最初以茯苓、建莲、芡实、扁豆、薏米、山楂、麦芽、山药等为原料,辅以米粉、白糖、香油等制成。因其功效非凡,又被称为“八仙糕”。陈世功本人活到了八十多岁。
清代乾隆年间,御医在此基础上稍作调整,去掉了麦芽、山楂,添加了两种新药材,献给了乾隆皇帝。从此,八珍糕成为乾隆皇帝养生延年的最佳选择。从十岁开始,他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身体。
八珍糕呈微黄扁圆状,香气浓郁,甜而不腻,入口即化,轻轻溶解在温水中,犹如甘露,令人垂涎欲滴。
它是由党参、白术、白扁豆、山药、薏仁、茯苓、莲子、芡实八种中药精制而成,辅以白米粉、白糖、糯米粉。药食同源,绿色安全。
方法很精妙。需将药材选好冲泡,炒至恰到好处,然后与湿糖、糕粉混合,成型,蒸熟。
每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操作,才能制作出色泽米黄、口感松脆、略带中药香的八珍糕。
2:桂花糕。历史悠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传说:昔日,杨升安在梦中受魁星指引,攀上桂花,折断了枝条。醒来后,桂花香犹在。
明朝末年,小贩刘吉祥得到灵感,用桂花制作了糕点。蛋糕好吃又好吃。它一经问世,便名满天下,并流传至今。
桂花糕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可能是晶莹剔透的,比如上海的水晶桂花糕,它像凝结的秋天晨露一样精致、晶莹;
或者是松软湿润的,如咸宁桂花糕,洁白如玉,看上去就像是工匠精心雕刻的艺术品;
或者做成梅花形状,颜色诱人,比如南京桂花糕,赏心悦目。
其味道更是美妙,香甜柔和,夹杂着桂花特有的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桂花糕中,桂花颗粒若隐若现,仿佛每一口都能品味到秋天的味道,清新淡雅,沁人心脾。
制作桂花糕需要挑选糯米粉、糖、蜜桂花等原料。
先将水和糖搅拌至糖融化,然后加入玉米油拌匀,筛入糯米粉和橙粉,轻轻搅拌至无颗粒,倒入盖有保鲜膜的模具中,静置四十分钟。面浆充分混合后入锅蒸熟。
蒸好后取出晾凉,切成块装盘,均匀地撒上糖桂花,一盘色香味俱全的桂花糕就做好了。入口即化,香甜柔和,桂花香萦绕在唇齿之间,让你沉醉其中。
3:青年团。又称艾团、清明团子,是我国传统糕点之一。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禁火、禁寒食,青团就成为寒食节的代表食品之一。
还有一种说法,青团起源于唐代。清明节期间,江南人们蒸青团祭祀祖先。这种习俗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
还有一个传说,青年团起源于清代太平天国时期。它是农民为给李秀成将军送粮而创设的,后来流传开来。
绿面团的形状翠绿、圆润、可爱,就像春天的一抹绿,令人赏心悦目。
它的外皮是用糯米粉和艾汁混合而成的。它软糯坚韧,散发着淡淡的艾草香味。
馅料丰富多样,有黑芝麻、豆沙等传统甜味,也有咸蛋黄肉松、榴莲等创新口味。甜而不腻,咸鲜可口,每一口都令人回味无穷。
制作青汤圆,需将幼艾采摘洗净,榨出青汁,与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团。
然后将馅儿包进去,轻轻揉成团,放入蒸锅中蒸二十至三十分钟。当热量上升时,绿球就准备好了。
其中以江南地区的青团最为著名,如杏花楼、沈大成等老字号。他们的青团口感细腻,馅料丰富,深受食客的喜爱。
品尝青团,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感受着独特的春意和温暖,令人垂涎欲滴,难以忘怀。
4:驴打滚。又称豆粉饼、豆粉卷。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它最早由满族人创造,因八旗人喜食粘食而逐渐流行。
小米,当地人又称黄米,承德地区盛产,是制作驴卷的主要原料之一。
又因为最后制作过程中撒下的黄豆粉就像老北京郊区野驴打滚扬起的黄土,所以得了这个雅称。
滚驴造型圆润可爱,色泽金黄,外层裹着豆面,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口感软糯香甜,豆味甜甜,入口即化。黄豆面入口即化,细腻可口。不需要咀嚼,只要细细品味,就会充满口腔的香气。
驴滚的制作过程颇有讲究。黄米粉或糯米粉加水和成软面团,蒸熟后包上红糖水馅或红豆沙。
然后将炸好的黄豆面卷在外层,就达到了其独特的金黄外观和香甜口感。
说到哪里的驴滚最好吃,那无疑是东北、老北京、天津卫了。
这些地方的传统滚驴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深受食客的喜爱。
5:沙琪玛。又称萨琪玛、沙琪玛,是中国传统糕点中的瑰宝。它起源于清代关外三陵的祭品。满人入关后,这种糕点在北京流传,逐渐成为京味四时糕点之一。到处都知道。
其颜色呈米黄色,形状如琥珀,形状为方形或条形,诱人食欲。
口感酥软,香甜可口,桂花蜜香浓郁,令人难忘。
沙琪玛历史悠久。据《燕京纪事》记载,它是用冰糖、酥油、白面制成的。它的形状像糯米,烤成方块。它甜而不腻。当时,它已受到民间和朝廷的喜爱。可口。
道光时期文献还记载,旗人僧道士所用,婚丧嫁娶时不可缺少,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如今的沙琪玛经过改良,选材更加仔细,工艺更加考究。面团是用全蛋液揉成的,加入泡打粉等配料,使其更柔软、更甜。
糖浆是用白糖、麦芽糖等熬制而成,将炒好的面均匀地沾沾、涂上,然后压成型、切成块,就达到了今天的美味。
说到沙琪玛哪家最好吃,很难一概而论。由于地域、技术、材料的差异,各有各的特点。
有珠海马山老街的沙琪玛,酥脆可口,色泽诱人;
还有传统沙琪玛的经典品牌,选料精良,做工精细,蛋味浓郁,质地柔软细腻。
还有新口味,例如沙琪玛配上果奶并搭配坚果。色泽金黄,软糯,甜而不腻;
五黑奶盖沙琪玛融合了五种黑色食材,并配以一定比例的全麦。其营养丰富,口感绵密,奶香浓郁,回味甘甜。各种美食让人垂涎欲滴,难以抗拒。
6:蛋黄酥脆。这种中国传统糕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亚的酥皮糕点技术。后来由阿拉伯人和奥斯曼帝国传播,最终在中国澳门、香港、台湾等地与咸鸭蛋的中国配料完美融合而创造出来。
蛋黄饼形状饱满圆润,外层金黄酥脆,内里饱满诱人。它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
从口感上来说,蛋黄酥层次分明,皮薄松软,带有椰奶的甜味,咸蛋黄味明显。酥脆的口感与豆沙馅甜而不腻相得益彰。每一口都是味蕾的极致享受。
还有创新口味,如紫薯、抹茶、芝士、桂花等,给传统的蛋黄糕增添了几分新意和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制作蛋黄糕需要精心挑选小麦粉、黄油、咸鸭蛋、豆沙等优质原料。经过水油皮和油饼的巧妙结合,再裹上精心加工的咸蛋黄和豆沙馅,再经烘烤,香脆可口。 ,味道香甜柔和。
至于哪里的蛋黄糕最好吃,就属那些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糕点店了,比如台湾的陈耀勋蛋黄糕、福建彰化的蛋黄糕等。
他们对食材的精心挑选和对工艺的坚持,让蛋黄蛋糕成为令人难忘的美味。
7:鲜花蛋糕。尤以云南产的最为称道。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三百年前的清代,由一位巧妙的糕点师创制而成。据《燕京纪事》记载:“四月用玫瑰花做的,谓之玫瑰糕”。
此糕因其花香浓郁、甜而不腻、有美容功效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云南经典小吃的代表。
鲜花饼呈扁圆形,像小酥皮月饼。它的外皮酥脆可口,馅料饱满。它以云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为主要原料。花瓣紫红色,甜度适中。它们与柔软的外皮相得益彰,丝滑、美味、令人难忘。无尽的。
当你品尝时,你会看到金黄诱人的饼体。轻轻一咬,外皮瞬间融化,浓郁的玫瑰花香充满口腔,仿佛置身于春天的花海,令人陶醉。
制作上,配料需要精挑细选,用新鲜的玫瑰花瓣和适量的糖等调味料,制成甜甜的馅料。
然后将面粉、猪油等混合成水性油皮、油酥。经过多次醒发、擀压,终于包好馅料。底部打孔,防止皮破裂,放入烤箱烘烤。
8:鸡肉蛋糕。又名小凤糕,是中国传统糕点的精髓。
它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广州西关一位名叫小凤的女工所创。后来流传开来,成为广东四大名饼之一,享有广泛声誉。
这款蛋糕造型独特,略扁的椭圆形,像一张娇小可爱的鹅蛋脸,在所有圆形蛋糕中是独一无二的。
外皮酥脆,内里浓郁,质感丰富。
鸡肉煎饼以其香甜松散、甜中带咸而闻名。馅料主要有冰肉、花生、芝麻、南奶等,冰肉晶莹剔透,入口即化,与花生、芝麻的酥脆相得益彰。
南方牛奶的加入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风味。
整个蛋糕口感酥脆,香气浓郁,甜中带咸,咸中带甜,恰到好处,回味无穷。
至于制作方法,需要先将猪油切成小块,加入高度白酒和细砂糖,拌匀,腌制数日,即成冰肉。
然后将花生、芝麻炒香,与糕粉、南奶、蒜末、五香粉、胡椒粉等调料拌匀,制成馅料。
饼皮由面粉、麦芽糖、细砂糖、花生油等制成,包好馅料后,表面刷上蛋黄,放入烤箱烘烤。
烘烤过程中,火候需要控制好,才能使蛋糕色泽金黄,香气浓郁。
要说哪家鸡蛋糕最好吃,那一定是广州做的。广州酒家、淘淘居等老字号均采用优质食材。
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精心制作,保留了鸡蛋糕的原汁原味,令人难忘。
9:茯苓糕。这种源自中国传统的糕点,又称“福明饼”,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传明朝末年,闽南人民打着郑成功“抗清复明”的旗号,以暗记的蒸糕形式传达联合行动的信息。 。因意在恢复明朝,故名“福明糕”。
后来,由于“茯苓”和“茯苓”的方言发音相似,而且饼中又含有茯苓,所以代代相传,逐渐被称为“茯苓饼”。
茯苓糕造型优雅,色泽洁白如玉,犹如冬日初雪覆盖的山河,清新脱俗。
其质地轻盈蓬松,入口即化,口感软糯又坚韧,轻如云。
从口味上来说,茯苓糕具有茯苓特有的苦香和清香,甜度适中,甜而不腻,香气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制作时需要将茯苓晒干磨成粉,与面粉、泡打粉、糖等原料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泡打粉揉成面团。发酵至两倍大后,上笼大火蒸。
蒸好的茯苓糕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仿佛能瞬间唤醒你的味蕾,让你垂涎欲滴。
说到哪里的茯苓糕最好吃,就当属闽南地区的茯苓糕了。
闽南人作为茯苓糕的发源地,制作茯苓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精湛的技艺。
无论是传统的茯苓糕,还是加入桂花、芝麻、猪油等配料的风味茯苓糕,都能够展现出茯苓糕的独特魅力和风味。
其中同安茯苓糕闻名于世。制作工艺精湛,口感松软可口,甜度适中,可食用数天不变质。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10:扭转。这种油炸面食小吃起源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它被作为祭祀祖先、神灵的节日食品。
另一种说法是,麻花是西汉末年柴文进发明的。多年来,麻花逐渐从宫廷菜肴传播到民间,成为百姓的日常小吃。一直流传至今,深受世界各地食客的喜爱。
多由小麦粉、白糖、植物油、芝麻等原料制成。将两三条面条拧在一起油炸。其口感酥脆,香甜酥脆,甜而不腻,酥脆有嚼劲。脸颊都香了。
不同地区,麻花的味道和形状也不同。比如山西稷山麻花麻花,咸香香浓的油酥,闻名于世。麻花色泽金黄,粗细均匀,就像能工巧匠精心雕刻的细丝,交织成美妙的图案。
天津麻花以麻花闻名,其香、脆、脆、甜。其造型独特、美观。它像铰链一样精致,金色夺目。外层均匀地裹满了芝麻,颜色更加诱人,味道也有层次感。外皮酥脆,内里柔软耐嚼;
湖北重阳麻花,小巧玲珑,酥脆诱人,环环相扣,酥脆可口;
另外,还有天津十八街麻花,里面塞满了桂花、闽江、桃仁、瓜条等小料,风味更佳;
河南宁平麻花、江苏莲藕麻花、湖南新华赵麻花等也各有特色和优势。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我是风言世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我们要坚守信念和梦想,勇往直前,不畏困难和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的人生故事。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领略彩虹的美丽。陌生人,来吧...
#冬季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