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张协旺与洪涛合伙开设鹭江面包店的创业故事与成功经验分享
开一家面包店并不是张谢旺的一时兴起。他在福建看到面包店生意太好了,每天都有人排队,一天能赚很多钱。
本来面包店老板不肯教他,张谢旺就让爷爷告诉了奶奶,他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手艺。
开店成本并不高。开业费用13000元,张谢旺和洪涛各付一半。
这6500元中,张谢旺向岳母借了2000元,剩下的4000元是向农村信用社借的。
今年12月,张谢旺的鹭江面包店在鹰潭开业。他和洪涛也加倍努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准备烘焙,经常忙到半夜。
看着别人的生意做得很好,直到你自己开始做,你才会意识到事情远没有那么容易。
张协旺和洪涛很快就遇到了麻烦。
毕竟张谢旺学艺的时间很短,一边要一边制作一边辅导新人。面包的产量始终没有提高,浪费现象也屡见不鲜。另外,面包也是有保质期的,生意不好、没有顾客的时候,他就只能扔掉。失去。
开店三个月后,张谢旺和洪涛算了一笔账。幸运的是,经过这些努力,他们并没有损失金钱。不幸的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发财的希望渺茫。
经过考虑,两人决定分开经营,洪涛拿回了本金,张谢旺则继续坚守鹭江面包店,但只维持了三个月,张谢旺就从鹰潭搬到了江西吉安。
有了在鹰潭开店的经验和教训,张谢旺这次运气不错,生意大有起色。
1988年底,张谢旺回到家乡资溪过年,结识了也在资溪县开面包店的洪涛。
这时,两人开面包店赚了很多钱的消息不胫而走,全国各地的村民都想学手艺赚钱。
那时,制作面包还是一项非常罕见的技能。很多师傅担心徒弟会饿死,所以往往不轻易传授技艺。
但张谢旺却不忍心拒绝。他知道村民们都怕穷,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谁也不拒绝,免费教书。想学习的就来,想单干的就走。
就这样,一传十,一传十,最多的时候,张斜王就有了三百多个徒弟。在他的带领下,资溪有一半的人开始做面包,面包店遍布全国各地。
作为江西最小的县,资溪县常住人口不足10万,但资溪县一半的人从事面包、蛋糕烘焙生意。资溪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面包之乡”。
如今,凡是有面包店的地方,无论是街边不起眼的夫妻店,还是全国知名的连锁店,都有江西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包师傅的创始人包财胜。
2017年,包师傅在上海人民广场开设了上海第一家分店。因为当天的创作排了四个小时的队,包师傅在上海走红了。
长长的队伍外,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满头大汗,举着扩音器维持秩序。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包才胜。
时间回到20年前的1997年,包才胜大学毕业前就在郑州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面包店。
他的父母是第一批跟随张谢旺学习制作面包的学徒。从中学起,包才胜就跟随父母在江苏、安徽等地开店。
包才胜比张协旺小十岁。当紫溪面包人的集体偶像张燮旺让南京上游面包生意蓬勃发展时,23岁的包才生自然也想效仿。
他向父母借钱做起了面包原料生意,但果然遭遇了巨额亏损。
为了还债,包才胜来到妻子的老家河南信阳息县,重新开了一家面包店。他花了七年时间才还清债务。
2004年,三十岁的包才胜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和妻子来到北京,在中国传媒大学旁边开了一家包子西点店。
这家不到40平米的店面,是这几年夫妻俩在北京唯一的活动场所。
当时,国外的面包发酵技术正通过台湾、香港等地传入大陆,先进高效,品种繁多,质量也较好。江西面包业也遇到新的挑战。
在北京的连锁面包店中,好利来和维多美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起初,包子西饼屋卖的是很受欢迎的面包和蛋糕,生意一直没有起色。
包才胜也着急了。与妻子商量后,他决定放弃面包,专注于糕点。为了开发新产品,夫妻俩经常围着烤箱进行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包仔饼家的新产品“肉松”成为中川大学生排队购买的热门商品。
包仔西饼屋变身包师傅糕点。包财胜反应迅速,迅速在北京开设了多家分店。
但直到2014年,包师傅的糕点既不打广告,也不加盟,靠着口碑成为北京家喻户晓的糕点。
2014年,包师傅在天津开业,2017年又在上海开业。然而,包财胜还没来得及享受新店开张的喜悦,很快就被各种假货迷惑了。
全国各地以“包师傅”为名的糕点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至尊包师傅”、“金殿包师傅”、“招牌包师傅”等。可以特许经营。主厨糕点店。
与琐碎的李桂店不同,山寨的包师傅糕点店不仅招牌、装修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在店名前还隆重地加上了“包师傅”头像,显得更加真实。
这样的包师傅已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开设了300多家门店。虽然糕点质量一般,但幕后黑手李贵却靠加盟费赚了几千万。
包财胜面临创业20多年来最困难的时刻。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品牌被别人毁掉了,一向低调的鲍才胜首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为自己的品牌正名。
随后,他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打击假货。随着舆论的持续发酵和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包师傅终于走出山寨危机,重回发展轨道。
作为第一代网红糕点店,包师傅一直坚持直营,但很稳定。直到今天,它只开了110家门店。
与另一家同样是江西人开的糕点店相比,它无疑显得“佛系”得多。
与60年代出生的张燮旺、70年代出生的包才胜相比,80年代出生的黄进的糕点事业无疑更加波折。
15岁时,他离开家乡鹰潭,跟随乡亲走遍全国学习制作面包。
1998年,黄进在郑州开了第一家“闻香来”面包店,但此后面包生意一直不温不火。
当鲍才生因肉松、干贝而闻名北京时,黄进决定向“詹记”学习,在南京创办了“鲁西河套素”。
这背后的原因是,同样来自江西的詹克华,在安徽的桃酥生意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时,中国糕点正在经历复兴。桃酥作为中国四大名点之一,与江西鹰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鹰潭又被誉为“中国桃酥之乡”。
发现机会的鹰潭人黄进正式入局,而虎溪河就是鹰潭的母亲河。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桃酥只是老年人习以为常的零食,并不讨现在年轻人的喜欢。
但黄进和陆西河却做出了一款老少皆宜的“新”糕点。新的桃酥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火爆的桃酥帮助鲁西河迅速在南京打开市场,开设了十几家门店。
曾几何时,随着西式面包、蛋糕的冲击,传统的中式糕点逐渐不受欢迎,很多人儿时的中式糕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今,世事变迁,在民族复兴的浪潮下,中式糕点带着创新的口味和高颜值的回归。
除了詹吉和卢西河之外,包才生也表示,“包师傅将成为百年民族品牌,复兴中国糕点。”
中国糕点生意空前繁荣,资本此时更是火上浇油。然而,繁荣过后,留下了很多鸡毛。
作为2020年最受欢迎的网红点心店,虎头居也许不是最好吃的,但却是点心中最受欢迎的。
湖头局瞄准了长沙最具商业价值的核心区域,在核心商圈大屏投放广告,甚至包租地铁站,将长沙地铁2号线变成湖头局定制列车。
再加上湖南卫视节目的冠名以及热门商厦、住宅的电梯广告,充满民族时尚气息的虎头居不仅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也成为了“必打卡”之一长沙出发目的地”。
这一套操作江西派的烘焙老板们从来没有做过。
更不同的是,虽然这些老牌烘焙品牌对资本不太感冒,但虎头居却已经拿到了5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并宣布2022年底前在全国开设150家门店的口号。
但虎头橘并没有逃脱网红的命运:第一年吃光了所有奖金,第二年艰难生存,第三年就无法生存。
如今的虎头局不仅门店大幅关门,还深陷拖欠货款、拖欠员工工资等负面消息。
但鲁西河以“线下直营+前店后厂+线上电商”的模式迅速扩张。拥有360家门店,已经超越甚至超越了200家规模的大师“詹吉”。包师傅在100多家门店。
当那些网红品牌通过排队、加盟加盟等方式一举打天下、收割韭菜的时候,江西人却凭借不断创新的产品,悄然打造自己的“全民知名度”。
包财胜曾对烘焙行业有过客观的评价:每五年就有一次洗牌。
不过,在火爆的烘焙行业中,总会有实力雄厚的江西老手。
从张谢旺到鲍才胜再到黄进,下一个江西烘焙巨头可能正在那里秘密工作。
正因为如此,新玩家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为什么这些江西老人还活得这么好?
该怎么对付这些江西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