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美食鼠壳粿的传奇故事:从诸葛草到诸葛粿的历史渊源
冬收后的农田里,有一种杂草在年末依靠天地之力茁壮成长。村民们将草棉采摘晒干,与糯米粉混合,揉成皮塞进去,制成了流传已久的诸葛粿。诸葛孔明在战乱中路过时,发现这种诸葛粿可以辟瘴,强身健体。士兵们吃了之后,屡战屡胜。从此,它就名声大噪了。这种草也被称为“诸葛草”。
当时我很惊讶诸葛亮征战粤东之地,还发明了诸葛粿。后来,诸葛亮仔细调查后发现,诸葛亮发明的是馒头,而不是粿,而且诸葛亮虽然存在,却做不出这种诸葛粿。看来,99.99%的莱河天下小吃都是乾隆皇帝订购并品尝的。诸葛粿与诸葛操,大概是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的美丽误会。
什么是“诸葛粿”?
那么“诸葛粿”到底是什么?综合这粿的原料配方、季节气候和外观特征,老人所说的“诸葛粿”其实就是潮汕汕尾流行的“鼠壳粿”。闽南地区的“鼠壳”和“诸葛”两个字读音相近,所以人们不难误解和传播。
至于包粽子用的“诸葛草”,则是“鼠尾草”——又名“白头翁”,是冬收后农村的常客。记得去年去龙湖古村,就看到过这种长着老鼠耳朵的毛茸茸的绿叶。一小簇藏在废墟和瓦片之中,十分可爱。
谁也没有想到,这种不起眼的小杂草,竟然可以做成美味的年糕。响尾草用于年糕制作的记载由来已久。 《潮州府·物产》载:“鼠曲,叶如马齿苋,潮州农人将其与米粉混合,制成小吃”。在周作人的家乡绍兴,所谓的黄花麦果也是一种圣人。用它制作的糕点是清明节的祭品。每颗如指尖大,又称茧果。
周作人家乡制作的“黄花麦果”做法简单,只需取嫩叶,将汁捣入面条即可。潮汕汕尾的鼠壳糕则要复杂得多。单纯加工鼠尾草壳需要“洗、晒、揉、炒、挑、磨、磨”七个步骤。一丝不苟、用心才能保证得到高纯度的鼠尾草壳绒,自然让松鼠壳糕的味道更加鲜美独特。 。
正是因为这种琐碎,并不是每个聪明的女人都愿意去折腾这种蛋糕。比如,妈妈一直避免做鼠壳糕,但每年亲戚朋友送来鼠壳糕时,清新的气味和独特的风味总会唤醒味蕾的记忆——那些关于季节和传统的记忆。还有这片土地的秘密。
老房子里过年的味道
鼠壳糕以年糕的形式首次亮相。在澄海、海丰,过年有做鼠壳年糕的老习俗,用鼠壳棉拌糯米打成年糕,然后将绿豆磨成壳,洗净,拌上葱花。油、白肉丁、糖和橙子。皮衣煮成豆沙,放入年糕皮做的小碗里,盖上涂了油的寿桃年糕封。一颗颗墨绿色、精致的鼠壳年糕轻快而整齐地放在奶奶灵巧的手中。下落。
煮好后晾干,堆放在竹篮里。它与其他回敬神灵的新年礼物一起被携带着走遍大街小巷。在村里庙火旺盛的时候蘸上吉祥,回家后才能吃——小火煎至两面金黄,再沾一点甜辣酱。糯米里有一丝龙猫的甜味,焦香让唇齿滑过豆沙的浓郁。老爷子说太刺激了,就再蒸一次,但如果蒸到鼠壳糕的液馅破壁——“液糕尿”就会被嘲笑,味道就变了自然要减少三分。
鼠壳糕除了作为礼物之外,也是过年期间友谊的象征。在汕尾海丰,鼠壳糕被印成圆龟形图案,叠成一叠,送给亲朋好友,以表示新年的问候和谢意。
天鼎的凤凤粿
潮南溪微竹是由宋代大文学家朱熹后裔形成的古村落。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元宵灯火通明,村里的妇女们忙忙碌碌地聚集在一起制作老鼠壳。粿——元宵节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按照习俗,凡是生了男孩的家庭都会准备很多鼠壳糕作为吉祥礼物送给村里的每家每户。
朱熹微的鼠壳糕就比较独特了。馅料主要是一大勺葱油和芋泥,拌入少许芝麻和花生粉。用粿皮做的饭碗更薄更宽。放入馅料后,皮像雨伞一样向中心收拢。年糕表面一下子就出现了精美的图案。它不需要年糕密封,但效果更好。
当地人把这种鼠壳糕称为“凤凤粿”,因为煮熟后表面会膨胀。也只有西尾竹那女子擅长。寓意添子发财的鼠壳糕,也将参加正月十九的迎老爷。这也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的高潮。特别有趣的是,如此庄严的点灯仪式,如果你的儿子不孝顺,不守规矩,就会被嘲笑:鼠壳糕送错了门楣。
清明鼠甲龟
在汕尾人的记忆中,鼠甲粿只被称为鼠甲龟。龟和粿是有联系的,是粿世界的语法。鼠甲龟是汕尾清明节的使者。像我朋友阿强的妈妈一样,她每年仍然会制作许多鼠甲龟来招待远方归来的亲友。但强妈妈做年糕的首要重点不是馅料或产品,而是寻找合适的鼠尾草。 “鼠尾草有两种,一种是高的,称为大样,另一种是矮的,称为小样。 ,小样肉质嫩,棉花多,所以鼠甲龟香浓可口。 ”
加入最优质的鼠尾草绒棉,加入糯米粉和水,小火煮至质地和颜色均匀。然后将其从锅中取出并揉捏。用粿碗球将小面团揉成粿碗,然后包上馅料。羌妈妈的甲鱼馅是用红糖、葱、肥瘦猪肉丁、花生和芝麻混合而成的小甲鱼。清爽甜美的植物风味,充满了糖浆的香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刻的。
妈妈们会把这些准备好的鼠甲龟装进袋子里冷冻起来,等待远方归来的亲人聚在一起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