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本位科技在浦东张江取得突破:首颗商用标准光计算芯片流片成功
熊印江和程唐生在浦东张江博霞路22号光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忙碌工作。 “最近公司业务取得了重大进展,更多的投资者和潜在客户慕名而来。”熊印江说道。
两人都是海外归国人员。他们于2021年和2022年返回中国,共同创立了光基科技。当时他们都二十多岁。熊印江担任董事长,程堂胜担任研发及CEO。
他们选择了张江,开始了梦想之旅。这个梦想有点大胆,希望能在光计算芯片领域有所突破。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这个梦想已经开始成形:公司从2人发展到50人,集存储和计算于一体的光计算芯片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更令人欣慰的是,公司已经完成了首款算力密度和算力精度达到商用标准的光计算芯片的流片。该芯片的计算能力密度超过了先进电子芯片。
作为上海的科技创新名片,张江已经走过了32个年头。但像光基科技这样的企业仍在成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断来到这里谋划新的创新创业。青春和活力依然是张江的标志和鲜明特征。
“这里的创新创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张江吸引青年创业者的,是日益成熟的创新创业环境。 “这里的创新集中度越来越高。”
张江确实已经今非昔比了。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张江现有企业2.48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930家,专特新企业1065家,专特新“小巨人”企业127家。还有外资研发机构18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0家。目前,张江共有员工近50万人,其中硕士、博士学位约10万人。张江已成为全国创新创业企业和人才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张江高新技术产业特色鲜明。比如,在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优势日益凸显。在熊印江看来,张江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产业链全链条都在这里布局,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在这里可以快速找到人才和配套设施。”
张江新地标双塔。
对年轻人更大的激励是,张江有太多的成功案例。
芯原创始人戴伟民就是其中之一。芯原成立于2001年,是最早落户张江的芯片设计公司之一。回顾创业历程,最难忘的就是开始。当时,国内半导体发展刚刚起步。戴伟民带领30多名同事攻克一年,研发出国内首个180纳米标准单元库。随后几年,他设计了50多套标准单元库,帮助国内半导体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目前,芯原在国内外拥有7个设计研发中心,员工180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近90%。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
集成电路是上海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其“大本营”在张江。张江目前拥有集成电路企业800多家,员工8万人。 2023年收入将达到1893亿元,比上年增长7%。今年1-5月,张江集成电路产业收入753亿元,同比增长20%。张江集成电路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5家,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22家。张江依托产业集聚、产业链完整的优势,以设计业为龙头,以制造业为基础,不断攻克产业链“卡脖子”技术难关,打造综合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张江,以紫光展锐为代表的领先芯片设计企业正在持续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展锐6纳米产品持续迭代并实现全球量产,对EDA等企业有显着拉动作用;从终端应用来看,紫光展锐已为全球数亿人提供智能服务。
制度创新让“不可思议”成为现实
张江的年轻和活力不仅体现在技术和产业本身,更体现在制度、制度、方法的不断创新,增强创新源头能力和包容性。
张江的另一强项,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也在持续提升。这里是国内生物医药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创新成果最突出的地区。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不断推出。
全球首创、中国首创的新药多格列汀片(化糖宁)在制度创新驱动下诞生。 2011年,张江率先提出并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改变药品上市许可和生产许可“捆绑式”管理制度。华菱药业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由于这次改革,化糖宁的成功和上市提前了几年。华领医药创始人陈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0到1”是科学家在实验室就能做的事情; “从1到10”不仅是科研团队和创业团队的共同努力,更是科研团队和创业团队的共同努力。它需要产业生态和制度环境的支撑。
晶泰科技也是张江产业生态和制度创新的受益者。在全球首个获得FDA批准的COVID-19小分子口服药物PAXLOVID的研发过程中,晶泰科技团队与国际同行联手,仅用6周时间就确认了该药物的优越晶型,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周期并加速药物的上市。 。在刚刚结束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景泰科技的AI机器人工作站集群展现了“机器人+医疗”的强大势头。在智能调度系统的指挥下,该工作站集群可以有序推进研发实验,包括加料、反应、产品稀释、过滤、液体质量分析等。
和黄医药获得了一系列新药出口海外的支持。自2018年起的六年时间里,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的支持下,和黄医药自主研发的3个一类新药在中国获得4个适应症的批准,其中包括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呋拉喹。索凡替尼用于治疗非胰腺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沙沃替尼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张江上海科技大学鸟瞰图。
十年前,国产创新药走向海外被认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2016年,呋喹替尼获得美国FDA批准,创下中国创新药在国际结直肠癌领域进入临床试验的首个记录。 2023年11月,呋喹替尼在美国首次被用于治疗直肠癌。从此,上海原创新药在海外拿到了第一张处方。
2023年1月,和黄医药与日本武田制药达成呋喹替尼在中国境外开发和商业化的许可协议,首期付款4亿美元,总额11.3亿美元,创下新小分子新纪录中国的药品许可协议。 。 2024年第一季度,呋喹替尼实现海外销售额约5000万美元。 “创新药真正的考验在于国际市场,中国药企必须接受这样的挑战。”和黄医药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3年,张江生物制药营收将达到16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今年1-5月,生物制药营收660亿元,同比增长11%。 2024年上海获批一类新药3个,张江占2个;张江共批准一类新药20个,其中上海生产的有10个。此外,张江共有23项创新医疗器械获批。
科技创新环境和产业生态是“沃土”
张江吸引创新创业者的,是张江的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和产业培育生态系统。
今年7月5日,浦东“示范社区”正式启动,旨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规模化的示范创新生态系统和聚集高地。 “谋利社区”以张江科学门为核心,打造算力、语料库、算法调用等功能支撑平台,推动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打造全球领先的垂直大模型生态簇。光基科技也成为首批进入社区的企业,“迎来了新的职场”。
相对而言,人工智能在上海三大主导产业中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张江是国家首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最完善的地区之一。聚集了6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3.2万人。 2023年,张江人工智能产业收入776亿元,比上年增长8%。今年1-5月收入293亿元,同比持平。张江以大模型、算力、算法、数据为核心,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体系。
“沃土如浆”,张江是一片让创新创业充满活力的沃土。
目前,张江拥有各类创新载体158家,孵化企业近3000家。是上海最集中的区域。全市首批7家优质孵化器中有5家来自张江,包括ATLATL达特创新研发中心、新泽“智星港”、中科创兴、PNP普悦上海、XNode创基无限。还有罗氏、强生等53家大公司开设了创新中心。
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浦东正在深入实施产业数字化(GID)计划,目标到2025年培育30家GID链主,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数字化转型,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土壤。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张江建立了人才落户政策体系。新增人才落户2万余人,惠及企业2200余家。在高端人才加速聚集的同时,青年人才占比超过80%。
上海张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概念图。
上海科技大学2023届毕业生苏锐放弃研究生学历,选择创业,成为依如生物CEO。他在大学期间,经常受邀到上海科技大学科技创新产业早期孵化器交流,邀请科技公司的投资人和创始人进行交流。接受了这种沉浸式创新创业教育后,苏锐有勇气走向市场,将灵感转化为商业。为了现实。据悉,亿如生物皮革量产工厂已落户常州,规划年皮革产能约1000万平方米。首批量产产品预计将于今年推出。
产学研资金深度融合,是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张江科学城为促进产学研融合、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数据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上海科技大学科技发展办公室主任王江表示:“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科学思维,更是他们的整体创新思维和跨学科驾驭能力。”
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梦想绽放的张江。
(本文图片由上海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