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研磨刻度选择指南:如何根据SCA杯测标准决定最佳粗细度
大家从咖啡店买来的咖啡豆在喝之前都要经过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萃取(冲泡/冲泡)。无论你是使用手冲咖啡机还是咖啡机,都有一点让你很难决定——“这次我应该磨哪一个刻度?”
我们整理了过去的一些数据和实验来告诉您如何做出更好的决定!
我们先来看看老大哥的规则——拔罐
这可能是唯一具有明确规定研磨厚度的冲泡方法。
根据精品咖啡协会(SCA)的规定,杯测厚度为:研磨厚度应有“70%~75%”的粉末能通过#20筛。 #20 的粒径是多少?
大约0.84毫米
你可以买个筛子过筛一下,你会发现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细。
其他人呢?
Barista Hustle做了一个实验,大致内容如下:
他们将粉末分为三种尺寸:小于0.25毫米、0.25毫米-0.50毫米和0.5毫米以上,分别代表超细粉、细粉和普通粉。他们分别进行了一般拔罐过程并测量了每次的提取率。 。结果发现,大多数粉末只需要“45秒”左右即可提取,超过0.5毫米的粉末即使在10分钟完全提取后,提取率也无法与小于0.5毫米的粉末相同。提取率。
因此,当研磨太粗时,实际上有很多美味的味道根本没有被提取出来。
这也可以从浸泡式提取方法(例如法压壶或智能杯)中看出。事实上,你可以将其磨得很细,然后短时间冲泡,就可以得到一杯相当完整的咖啡。
法压壶其实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提取方法
我知道了,咱们好好磨磨吧! …真的吗? ?
当然,我们不是做实验,咖啡还是用来喝的。那么虽然“理论上”越细的粉末提取率会越来越高,但实际上味道会更好吗?
大家一定都经历过,如果把粉磨得很细,用手冲泡的话,味道会很涩吧?但明明提取率变高了,为什么却变得难吃了呢?
这里想提一下202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科学家做了一个咖啡提取的数学模型。经过一堆数据实验和模拟,结论是:
根据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推导出一定厚度的“理论萃取率”。
但如果你的实际提取率低于理论值,味道就不好。
因此,我们可以开始关注为什么我们没有提取该理论价值。
担心的不是稀缺而是不平等
当你学习手工冲泡时,一定经常被告知要“萃取均匀”吧?这一步做得好不好,是决定提取率的因素。
冲泡时,如果粉层中间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孔,水会更容易从那一侧通过,所以大部分水流会倾向于通过那个孔,导致孔附近的粉末被冲泡。过度提取。而其他地方的粉末提取不充分,导致提取率虽然提高了,但提高得不够,多余的都是过度提取。
所以我不怕你提取不够,只是怕你提取不均匀。
通过多种方式,手冲可以萃取更均匀
那么如何决定厚度呢?
我知道你对数学了解不多(事实上我们也不懂),而且我们家里也没有测量注意力的仪器。但是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了解您所拥有的研磨机的厚度,该研磨机适合您的手工冲泡方法。
假设你的手冲方法不变,你可以尝试细磨。如果发现有涩味,或者被堵塞,根本无法去除,则说明水垢可能太细了。但如果饮用冲泡没有问题的话,可以再磨碎一点看一下,以便测试一下!但如果改变冲泡方法,可能就需要重新测试了!而且你会发现这样萃取出来的咖啡味道会更好!
如果你有从阿飞点味店买的性价比非常高的手冲五谷豆(比如这款),那就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尝试一下吧。也许你可以让豆子更甜、更美味。也更充实了:)
近年来,很多手磨机都购买了C40磨床。 C40 的合适范围是 23 到 28 之间。您还可以在此范围内进行微调,以找到每种豆类的最佳甜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