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美食之旅:探索360种中东美食,体验世界美食之都的独特魅力
中东菜品有360道,有土耳其烧烤、印度咖喱、埃及果汁、尼泊尔奶茶等,就连烧烤也可以分为阿富汗风味、叙利亚风味、伊朗风味……堪称“千家万户”舌尖上的一晚”。
义乌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素有“世界小商品之都”之称。现在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世界美食之都”。
贸易、美食和文化在这里交融共存。
义乌“好吃”
12年前,当“铌萨尔”餐厅在义乌稠城街开业时,许曼兰没想到她和丈夫开的印度餐厅现在有这么多中国游客。 “五一期间,餐厅每天都爆满,还要排队,其中80%是来自浙江、北京、江苏等地的中国游客前来尝试。我一天煮的最多的是1200公斤咖喱,根本不够。”徐曼兰告诉我们这些外国人,也被涌入店内的人数吓到了。平时来吃饭的印度人都快吃不下去了。
不出国门也能品尝到正宗的国际美食。 “阿拉伯餐厅有来自埃及、土耳其、黎巴嫩、约旦等国家的厨师”“整条街都是中东餐厅、印度餐厅、韩国菜”“埃及果汁、尼泊尔牛奶、土耳其甜点、阿拉伯咖啡”……
义乌已成为国际美食的聚集地。社交媒体上,有关义乌美食的评论超过13万条。各界美食家仿佛发现了新世界一样惊呼:义乌这么“好吃”,你怎么不早告诉我!
义乌国际美食。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其实,义乌美食流行已久,但只在外国人中流行。
“这与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密不可分。”义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喜欢来义乌购买商品,销往世界各地。每年来义乌的外商人数近60万人次。早年来到这里的外国人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附近开设了自己的正宗餐馆。
“尼奥比亚萨尔”是较早在义乌开业的一家国际餐厅。许曼兰的丈夫是尼泊尔人,所以她可以同时吃到正宗的印度和尼泊尔美食。
随着来义乌做生意的印度人和尼泊尔人不断增多,原来的餐厅变得局促。 2019年,许曼兰和丈夫购买了沿街一家店铺进行装修。整个餐厅的面积扩大了一倍,从之前的7张桌子增加到了15张桌子。
“铌萨尔”餐厅。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今,印度已成为义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鼎盛时期,有2000多家印度商人进驻义乌,开设了近500家贸易公司。作为中国和印度的邻国,尼泊尔和义乌的商贸联系同样密切。每年有6000多名尼泊尔商人来到义乌。 2023年,义乌与尼泊尔进出口贸易额将达到4.15亿元。
义乌市场对面,主打阿拉伯美食的“贝迪”餐厅也扩大了容量,建了三层楼。现可容纳400人同时就餐。土耳其“苏丹”餐厅也在义乌开设了分店。
渐渐地,这些在义乌开的洋餐馆似乎成了义乌外贸的晴雨表。义乌哪些菜系餐厅多,哪些地方人多。如今,义乌有40多家外国人经营的涉外餐馆,来自16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中90%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美味桥
已经快12点了,陆续来到“铌萨尔”餐厅的几个人都是中国人。 “现在这里是中国人的午餐地点,而外国人则喜欢在下午一两点吃饭。”徐曼兰说,为了让中国人能按时吃到印度餐,她和丈夫现在会比平时早起一小时安排吃饭。
说话间,许曼兰递给我们一份专门为中国游客制作的菜单,上面有中英文菜名,还有食物的实拍照片。
为了融入中国口味又不失正宗的印度风味,徐曼兰对一些印度菜做了新的组合。比如我们面前的马沙拉脆皮水球,除了传统的马沙拉酱外,还添加了薄荷、辣椒等四种口味的蘸酱,可以根据口味来搭配。
马萨拉脆皮水球。记者 谢天全 摄
这些想法并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一开始,许曼兰发现义乌当地人非常热情好客。与外商谈生意时,肯定会请他们吃饭。为了照顾自己的饮食习惯,他们来到了正宗的洋餐厅。
可能是因为吃不惯,不了解外来食物,当地人往往只喝水,很少用筷子。许曼兰想,是否可以做一些改变,做一些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印度菜。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整合。
徐曼兰和丈夫开的餐馆是外国人在义乌创业的一个缩影。以前,人们去义乌卖小商品赚钱,现在义乌街头都在做餐饮,生意还很红火。义乌到处都是创业机会。
徐曼兰正在给外国顾客叫外卖。记者 谢天全 摄
从开一家可以吃饭的餐厅,到开一家义乌人可以一起吃饭的餐厅。经营中东餐厅“Bedi”的穆汉奈德已经考虑将开餐厅作为自己的职业。当我们在餐厅遇到Muhannaid时,他正拖着店长在大众点评上看餐厅的评论。在穆汉奈德看来,来义乌的外商毕竟有限,他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面孔走进他的餐厅。
“目前,餐厅的相关评论已经超过3000条,我会根据大家的反馈,了解中国食客的真实意见,调整餐厅的服务。”穆汉奈德说,现在他已经在美团订餐平台上推出了单人餐厅。套餐有餐食、2-3人餐等多种组合套餐。
“爷爷家”甜品店在义乌开业。记者付玲丽 摄
“国际吴”的美食氛围,正在吸引更多外国人来义乌创业、餐饮。来自叙利亚的奥马尔带着家乡的甜点来到义乌。他还将这家甜品店命名为“爷爷家”。 “我看到一家中餐馆,叫‘奶奶家’,名字好记,印象最深的总是家的味道。”打发后呈粘稠状的冰淇淋、叙利亚流行的沙威玛、裹着新鲜水果的巧克力卷、蛋糕等甜品和零食,成为店里的畅销产品。
如今,奥玛不仅在义乌开设了一家甜品工厂,还根据国人的需求开发了叙利亚式月饼等一系列美食新产品。中东最受欢迎的甜点果仁蜜饼也被制成中国人喜欢的口味,在上海的西餐厅出售。
巧克力包裹着新鲜水果。记者付玲丽 摄
国际美食逐渐融入义乌,被当地人接受和喜爱,甚至成为外商与义乌客商做生意的美食桥梁。即使外国人在小商品市场购买商品时,也会拿着店主的手机,点一份“国际”外卖。地域与美食的双向联系,促成了义乌美食的走红。
义乌“无中生有”的创业故事在美食方面也得到延续。
家的味道
来自世界各地的地道美食不仅吸引着游客,也成为外国人来义乌做生意的理由。 “在异国他乡,熟悉的食物就是家的味道,让人有安全感。” Rocky说,他之前一直在广东做生意,这几年来到义乌,就是因为这里地道的印度餐厅。
在这里,外商不仅可以解怀乡愁,还可以相互交流,交流市场信息。
有人的地方就有食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食物而聚集在一起。义乌小商品贸易中成长起来的国际美食圈正在演变为文化生态圈。
业内专家表示,这样的生态系统在于义乌的开放和包容,体现了外来人口与义乌当地社会的良性互动和逐步融合。
贴在国际餐厅的照片墙上。记者付玲丽 摄
例如,义乌外国人最集中的社区之一——慈林社区,拥有成熟的出入境服务站,可以为外国人提供临时住宿登记、网上签证预约、涉外企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 ”服务。移民及其他服务。
在义乌,还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国际老叔叔”。他们由在义乌做生意的外商组成。他们参与当地涉外纠纷的解决,通过“涉外调解”解决私人涉外商事纠纷和日常事务。解决生活摩擦等问题,积极引导外商融入社区,参与社区工作。
便捷的服务环境,让外籍人士在义乌经商、生活更加舒适。如果他们遇到问题,可以找到地方寻求帮助。曾经在宾王市场附近摆摊挤橙汁的埃及年轻人来凤,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合适的店面,成功留在义乌开了一家果汁店。
对于外商,义乌本着“欢迎你”的开放包容心态,不断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和涉外服务。去年,义乌率先推出“外商朋友卡”,给予外国人与公民同等待遇。今年,义乌推出了浙江首个外商出入境事务网上服务平台“易经”App,将涉外服务变成了“指尖服务”。开放务实的举措让许曼兰、穆汉奈德、奥马尔等外商深信义乌创业发展潜力无限。
慈林社区出入境事务服务站。记者 龚书红 摄
如今,每天有超过2.5万外国人活跃在义乌,常住外国人超过1.6万。从义乌的角度来看,这些融入义乌的外国人不再是所谓的“外地人”,而是“新义乌人”。
面对这股“吃”热,义乌更多地思考如何进一步经营和推广本土美食,让万国食品成为义乌又一张金名片。
为此,义乌发布了全省首个地方标准《国际餐饮管理服务标准》,规范场所、人员、设施设备、物资、系统等管理环节,进一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体验。
为进一步帮助国际餐饮经营者树立餐饮标准责任意识,在义乌稠城市场监管办组织下,在当地成立了一支由国际友人组成的食品安全监管员志愿服务队,参与日常餐饮监管。进来。
外国友人加入国际餐饮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记者 龚书红 摄
目前,义乌国际餐饮服务中心即将在稠城街道新开业。未来将为国际餐饮经营者提供一站式解决营业执照、纠纷等问题,帮助国际餐饮更好地扎根义乌。
跨越山川,五湖四海的人们齐聚一堂。这就是贸易和财富的吸引力,也是营商环境和文化文明的魅力。此次,义乌再次站在国际美食新赛道上,更加全面、主动、自信地融入世界,酝酿新的“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