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市场竞争白热化:文化赋能助力品牌突围,隅田川咖啡创始人林浩分享蓝海策略
简介:咖啡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商品。最大的差异在于其背后的文化。
孟佳怡丨作者
薛翔丨编辑
茶卡观察出品丨
文化为内卷咖啡赛道带来向上的可能性。
“成交量”是过去一年里所有咖啡玩家最切身感受到的词。价格不断下降,加盟门槛一降再降,融资金额和数量也不断下降。窄门餐厅数据显示,截至7月6日,过去一年新开咖啡店83891家,净增44637家。这也意味着过去一年咖啡赛道上已有近4万家门店关闭。可以说,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品牌“突围”越来越困难。
6月25日,在FBIF2024食品饮料创新论坛上,隅田川咖啡创始人林浩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如果继续拓展咖啡市场,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
隅田川成立至今已有九年的历史,可以说经历了咖啡市场完整的起伏周期。林浩提出,咖啡本质上只是一种商品,不同品牌之间没有太大区别。然而,不同品牌的咖啡所附带的文化是不同的。因此,咖啡应该突破文化。
在文化方面,主要有三个关键词:多元化、个性化、潮流化。林浩在致辞中提到了在云南普洱的所见所闻,并与巴西咖啡产区进行了对比。他认为,从咖啡制造端开始,文化的多样性、人们的多样性和潮流已经显露出来。林浩还以隅田川线下店为例,提出咖啡馆的第一产品不是咖啡,而是空间。当然,这个空间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来构建。
针对目前的市场竞争,隅田川的解决方案是做咖啡机。林浩介绍,墨田川胶囊咖啡机去年以来已经销售了6万台。他指出,中国的咖啡机市场智能化程度还不够,这将是他们下一步的方向。
墨田川咖啡于2009年首次将滴滤咖啡引入中国,并将其命名为“挂耳咖啡”。 2021年,成为“杭州2022年亚运会官方指定咖啡”。年GMV已突破10亿元。截至2022年底,全网累计销售咖啡10亿杯。近四年来已获得三轮融资。
以下为隅田川咖啡创始人林浩演讲全文(茶卡观察编辑,有部分删减):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一杯咖啡连接世界。在此之前,让我介绍一下我们的标志。中间有一个咖啡杯,上面伸出了把手。双方可以理解为两个人。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仪式感,而且中国人是一个喝茶长大的民族,所以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是可以通过一杯咖啡来联系的,中国也可以使用被认可的咖啡。世界。不同的文化。
Sumidakawa 已营业超过 15 年。到 2023 年,人均咖啡消费量将比 10 年前增加近两倍。 2030年,人均消费量可能达到50杯。
隅田川过去做的一件事就是黑咖啡。黑咖啡的范围从三合一咖啡,到挂耳咖啡、锁鲜咖啡、锁鲜咖啡液、胶囊咖啡。有八到九个细分。隅田川做了两种——挂耳咖啡和咖啡液。该公司去年还开始投资胶囊咖啡,截至9月份已售出6万份胶囊咖啡。
隅田川咖啡特别擅长做零到一的生意,因为咖啡需要教育。虽然这五年来咖啡疯狂增长,但仍然停留在十五、十六杯的水平。中国需要针对不同场景的综合咖啡解决方案。
我认为食品赛道上最能连接世界和中国的产品就是咖啡。您可能忽略的一件事是,食物轨迹是唯一可以在人体内产生化学反应的轨迹。不管科技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吃到这些东西,但食物是唯一可以吃东西,产生化学反应,产生营养的地方。
隅田川十多年来一直痴迷于供应链和产品。我们到底想要创新什么?我想,水土养人的地方,只有拥有水土的人才知道什么是“新”。只有谈论这片土地和这片水的文化,才能揭示出差异。因为咖啡是一样的,真正能说的就是我和其他人的不同,所以咖啡应该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的一个突破点。
脱离了文化的精神内核,咖啡本质上是卖商品,而商品最终的结果就是销售。我们无法战胜雀巢,因为隅田川是尖端品牌,没有更多的资金进行组织改革和组织更新。但我们能做的一件事就是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那么隅田川咖啡在饮食文化上探索的是什么呢?三个关键词: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
我们在普洱投资建了一个工厂,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普洱市共有26个民族。汉族属于少数民族。 20世纪50年代,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6个民族举办了民族团结杯。更可爱的是,当地生产的咖啡豆大部分是由来自26个民族的咖啡农采摘的。
再说说另一个国家巴西,它也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东西。巴西也有桑巴节和桑巴舞。巴西民众也非常热情。采摘咖啡豆的农民其实是一个非常热情的民族,而且唱歌也很好听。跳舞又热情。那么我们喝了咖啡豆并将其磨成各种产品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点:中国人餐桌上的食材70%以上都是进口的。举几个例子,黄瓜、辣椒、西瓜、土豆都是进口产品。现在轮到咖啡了。我的意思是,每一代中国人始终接受进口产品,并且在吃进口产品的过程中进行迭代。咖啡背后有哪些不同的文化?
咖啡消费者其实有几个共同点:追求效率、追求休闲、喜欢阅读、喜欢交流。喝咖啡的人更能容忍。我想他们大多数人也喜欢音乐。所以我们去年在杭州举办了国内首个音乐节——日本隅田川假日音乐节,去年还首次参加了美国的火人节。为什么要参加这些?我还是希望表达一件事。年轻人的热情和咖啡背后能歌善舞的能力有共同点,更适合咖啡的传播。
隅田川一直在探索一件事:如何让不喝咖啡的人喝上咖啡。我们在杭州西湖边开了一家咖啡馆。设计灵感来自云南。空间以石材为主,通过土地和山的情感营造东方第三空间。为什么强调东方第三空间?因为我觉得咖啡馆的第一产品不是咖啡,而是空间。土地和水支撑着人们。东方第三空间是什么样的?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探索。
接下来我们谈谈“包容”。为什么我们的LOGO是一杯咖啡连接两端?我们必须谈论文化宽容。我们首先要谈论自己的文化,同时倾听不同的文化。为什么我们叫中国,而不叫上国、左国、右国?我个人的理解很简单,应该是融合和包容。历史上,中国文化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所谓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后,都被我们的文化所同化了,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持续发展无疑要坚持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等,但如果我们不根据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特点来开发产品,我们就会离我们的本质越来越远,所以在不同的文化中在交流的过程中,包括我们去年开始的出国旅行,我觉得首先要讲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
西方艺术为何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陷入困境?因为中国人正在探索底层文化。底层文化是什么?为什么像日本这样以茶为主的国家,人们喝咖啡却会挂耳呢?原因还是茶文化的仪式感,为你泡咖啡泡茶的热情和宽容是每个人所共有的,所以挂耳咖啡的发展仅限于东亚地区。
中国已经到了第二位,下一波就是美食,因为美食一定要带着文化,而文化才是最终能够表现出我们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墨田川未来想做什么?
首先是咖啡机。因为我们感觉咖啡机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智能化方面却一直没有迭代。中国的情报水平非常高。我们希望把咖啡机做成这个国家认可的东西。 ,属于我们当地人的咖啡机。
第二件事是咖啡车。昨天,国家刚刚发布政策,鼓励各地发展自动驾驶,其中包括低空经济。事实上,包括大疆在内的无人机已经可以运输咖啡,而咖啡车的内部也值得我们一起探索。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都用过自动驾驶。解放双手后,车内的场景非常想象。我认为咖啡是必须喝的产品。
当未来城市中有大量自动驾驶汽车行驶时,它们需要什么样的场景?我想我们要回到刚才的命题,未来的人均50杯是如何产生的?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不同的产品。
除了产品创新,我们还做了渠道创新。我们在山东、东北、华北等多地开设了多家店中店。为什么我们要求人们开店、装修店铺,包括派导购员来讲解咖啡?因为咖啡非常需要教育,我们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咖啡有多好,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困难但正确的事情,我们会坚持下去。
最后我想说,创新无国界,文化无国界。我们小公司能做的就是不断迭代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