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无用之用的深刻意义:从莫言到乔布斯,无用之物的伟大价值
论述题
阅读下面材料,并按要求写作。
2012年12月10日,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并在晚宴上发表演讲:“文学与科学相比,确实是无用的。但它的无用正是它的大用处。”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技术来换取和苏格拉底在一起的一个下午。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表示,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的质感变得单一、坚硬。庄子也说,无用之物的利用,可以有大用处。
在处处讲究实用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和东西,却有着各自的“大用处”。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理解的“无用”是什么?
要求:请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见解,选择好角度,确定概念,明确风格,起草自己的标题;不超出材料内容和意义范围,不抄袭、不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议论文。
命题解释:本题来自2021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中等级考试试题。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新课标语文”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人文传承:人文积淀
实践创新:解决问题
科学精神:理性思考、勇于探索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考试
限制性的
1.写作场合限制。问题所设定的情况是古今中外四位名人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指向“有用”和“无用”两个维度。而且,每个人的话都包含着辩证的思想。莫言、庄子之言,明晰而直接,看似无用,实则有用;乔布斯和王安忆的言语含蓄、优雅,但也透露着“无用”的独特魅力。因此,考生必须关注“有用”与“无用”的关系,辩证地分析“无用之用”,这样才能满足写作要求。
2.典型任务的局限性。 “你对‘无用’的理解是什么?”考生需要重点关注自己对“无用”的理解。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联系自我意识,谈谈“无用”与“有用”的辩证关系。清醒地辨别“生活中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事物其实都有其‘大用处’”的道理,特别注意“生活中”三个字的局限性。此外,该主题显然需要写一篇议论文。
3、价值判断的局限性。 “在处处讲求实用的生活中”,有些人更喜欢做“有用”的事情。这种实用主义不应该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追求。材料通过众多名人的意见,引导考生做那些没有目的的“无用”之事,从而达到“大用”,从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出明确的限制。
开放性
1.概念视角开放。在处处讲究实用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和东西,却有着各自的“大用处”。 “生活中”是一个大范畴。生活中有很多无用的东西,也有很多东西可以选择。例如,下棋可能看起来没什么用,但它可以锻炼你的思维。比如广场舞,看似没什么用,但其实可以起到带路的作用。全民健身风潮也能有效抵御法轮功等思想领域的侵入;比如,打游戏看似没什么用,但现在发展了电子竞技专业……草好像是最没用的东西,但屠呦呦却提取出了青蒿素……
2.论证方法是开放的。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实用”、“有用”的观点,我们可以先反驳,再建立,也可以直接立论,谈谈对“有用”、“无用”的理解。你还可以用比较论证来推测性地解释“有用”和“无用”的观点,以突出你自己的理解。
3.文章风格开放。标题对文章的风格没有明确要求,可以写成一般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书信、提案、演讲等不同的文体,只要方便写就行。表达你自己的意见。
解决问题
本题材料由古今中外四位名人的观点组成。虽然都在讲“有用”和“无用”,但核心都落在“无用”上。该材料的说明文字还明确指出,“有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有其‘大用处’。”可见,作文的考试并不难,只要能辩证地看待“有用”与“无用”的关系,明确提出对“无用”的使用的正确看法,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明确的论点。
参考意向
重点是:
1、利用无用之物,发挥大用处。
2、远离功利主义,着眼长远。
3、不要盲目追求“有用”而放弃无用。
4、“没用”并不代表真的没用。
5、见“无用”的“大用”。
……
题外话想法:
1、生活中不宜处处强调实用性。 (题目是关于“无用”和“大用”的理解)
2、变“有用”为“无用”。 (错误的想法,“有用”和“无用”有特殊含义,从实用角度看,“有用”不应该变成“无用”)
……
样品展示
利用无用之物,发挥大用处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摆在我们面前,当成千上万的琐事等待我们去整理时,我们的第一直觉是,它们对我有用吗?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这种注重“有用”和“无用”的价值判断,会让我们错过黑夜里那么多的星星,错过生活中应该拥有多少的美好。
抛开“有用”的功利主义,把无用的东西发挥大用处。
正如莫言所说,文学的无用之处正是它的大用处。或许是因为文学可以滋润因过度功利而干涸的心灵;乔布斯愿意用一切技术来换取与苏格拉底共度一个下午的时光。或许是因为,在外界看来有用的技术,根本不值得一次对话给人们心灵带来的震撼。请不要从个人角度狭隘地判断什么是所谓的“无用”或“有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不同的理想。或许,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有“大用处”。这就是世界如此多彩的原因。
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大用途”。
一个男人只想心爱的小葫芦长大,却认为长了蚜虫的叶子与葫芦无关。最后葫芦被蚜虫吃掉了,葫芦就没了。殊不知,那些在他看来无用的“葫芦叶”,恰恰是他想要的“大葫芦”的保证。现实中,更多的人被“有用”蒙蔽了双眼,倾向于抛弃无用的东西。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和东西往往并非无用,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它们的“用处”。至于无处不在的青蒿素,没有人认为它有多大用处,而是屠呦呦发现并提炼了青蒿素。那些“无用”的用途可能是一笔财富。
“无用”是超越“有用”的新视角和新境界。
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这在一些人看来是“无用”的标志,但忍受平凡平庸,忍受工作、生活、学习的孤独与单调,忍受“无用”的折磨,本身就是一种状态。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无用论”甚嚣尘上。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干脆让孩子辍学,去经济发达地区打工。他们觉得这样好像更有用,钱来得更快!难道你不知道,只有把现在“无用”的书读好,才能在未来创造出更多有用的价值吗?
从“无用”出发,让世界保留自然温度,让四时不再只是冬季。在“无用”中发现“有用”,把自己“无用”的心献给世界。你会发现原来的世界充满了光彩,万物都是可爱的。
审查
文章观点明确,从人们的习惯性认识出发,明确提出了本文的观点“无用之物,可以有大用处”。简单分析后,从“看似无用之物,实则大用”和“‘无用’是超越‘有用’的新视角和新境界”两个方面论证,条理清晰、详实。奇怪的是,这个例子是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