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如何在北京古城中战胜其他饮料?探索前咖啡时代与品牌影响
帽儿胡同·第440卷
北京咖啡的黑历史
咖啡与茶、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如果问什么饮料最能代表北京气质,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茉莉花茶,即使他们更喜欢咖啡。
不过,这并不影响咖啡出现在古都深巷的咖啡馆和现代写字楼的办公桌上。
咖啡是如何逐渐击败其他饮料并占领这座古城的呢?
前咖啡时代
改革开放后,咖啡不再是大多数市民的必需品。
真正把咖啡带回中国的是两个品牌,一个是雀巢,一个是麦斯威尔,也就是现在的麦斯威尔。
很多人都是因为电视广告而认识“雀巢”这个品牌的。后来,雀巢生产了奶粉、冷饮、零食……尽管速溶咖啡不再是其产品线中的显着位置,但1990年之前出生的人,都会提到雀巢这个名字。品牌,我还记得那句简单粗暴又洗脑的广告语——
味道好极了。
早期经典雀巢广告的屏幕截图。
味道好极了
速溶咖啡的广告语是“味道好极了”,这在今天可能会成为一个笑话。影响咖啡口感的因素太多,这远不是速溶咖啡能够达到的精细过程。
大家还记得雀巢广告中的这句话吗?
可惜的是,当年过年带鱼还需要凭票排队买的时候,光是电视广告中雀巢咖啡的口感就已经吸引了很多人。
雀巢和麦克斯韦也被称为麦克斯韦。由于定位相似,他们的广告也是针锋相对。咖啡开始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滴香浓,而意未竭”。这是麦的广告语。但麦犯了一个有趣的错误。
那是1985年12月21日,电视台正在播出动画片《黑猫警长》。就在无数孩子被紧张的剧情吸引的时候,麦克斯咖啡的广告突然响起。
麦氏广告中的场景。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社会的落后,既缺乏广播电视媒体资源,也缺乏有关儿童健康的科学知识。
无论如何,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咖啡开始出现在我们的家里。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礼盒,我什至都不想打开它来喝,但它放在酒柜里,看起来那么高端。
对于我们的生活水平来说,“味道好极了”似乎还停留在口号阶段。
传统与现代的对抗
1987年5月,西单文苑咖啡馆已有大学生打工。 “他们希望利用业余时间熟悉社会、了解生活,成长和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还能获得一些收入,改善学习条件。”
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纷纷来到咖啡店,就像他们后来也喜欢在麦当劳、肯德基工作一样。学习知识?不,更多的是为了获取知识。
到了1989年,咖啡来到了地坛庙会。除了传统小吃外,摊位还提供咖啡和汉堡。
北京每年仍然举办庙会(今年疫情是个例外)。无论庙会上的饮食和娱乐,两者之间都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一侧是传统经典,如烤肉串、炸肚;另一方面是新奇和怪异。
经典永远是经典。但新奇和怪异要么会随着人们失去兴趣而消失,要么会成为经典。
咖啡选择了后者。
那时的咖啡店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此时必定是重阳
咖啡在成为经典之前,要经历九八十一难。
1990年,北京晚报记者注意到超市里的一个现象:在北京最大的食品商场里,雀巢和迈凯伦两个品牌占据了一整排货架,而咖啡却产自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中国。咖啡种植的最佳地点。在海南,其产品力神咖啡只能隐藏在角落里。同样,很多进口产品受到追捧,而国产产品则受到冷落。
这时,咖啡成了外国人崇拜的象征。你能想象,一种在口味上尚未被人们接受的饮料,在生活稍有改善后,却成为了家庭的必备品。
我多年来一直在为雀巢礼品盒做广告。
我们现在将这种行为称为“行为 B”。然而,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一点都不“假装”吗?如果我们承认有时我们不得不开一辆豪车或抽几十美元一包的香烟只是为了面子,那么我们就不必在那时假装喜欢咖啡了。
更何况,今天确实有很多人爱上了咖啡。
假装误入歧途
如果说以前人们在喝咖啡的时候都是假装优雅、富有,那么在经历了太多类似的现象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种“假装”的背后,还隐藏着大量的市场需求和利润。
1992年,历史悠久的清华园澡堂推出了咖啡浴。
看来牛奶浴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这个咖啡浴呢?它能给人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我发泄出异于常人的特殊的表达欲望,那么——心情愉快呢?
在这个时代,咖啡仍然代表着一种更高档的生活方式。从餐馆到咖啡馆,经常可以看到“艺术家”在里面现场唱歌和表演。咖啡馆本质上不是面馆。除了“喝咖啡”的刚性需求外,它还具有“社交”功能。
此后,从1993年开始,北京的咖啡馆频繁遭到警察巡查,经常发现色情服务和卖淫活动的存在。
网上的照片据说是日本咖啡馆的。
但我们不能认为“高收入、高消费”和“低质量”是那个时代的“必然”。发展中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但最终这些都会被逐渐消除,海浪淘沙才会发现金。 1996年,瀛海卫与北京音乐厅合办的北京第一家网吧开业。
当时被称为“网吧”。咖啡成为最先进文化的伴侣。谁提升了谁?
麦当劳
我们都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走进麦当劳,买了一杯咖啡,找了个角落坐下。她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保温瓶,往里面倒了咖啡。然后我回到柜台要求补充,包括奶精和糖。谢谢。再喝一杯。再喝一杯。当壶满了,我把它放回手提包里,最后我只好带着一杯咖啡离开。
我询问了身边的朋友,发现有些人其实是被麦当劳咖啡引向了咖啡之路,甚至到现在也只喜欢喝麦当劳咖啡。
恐怕咖啡无法维持当时麦当劳的生意。
国外咖啡想要本土化,就必须解决价格问题。毕竟我们的收入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麦当劳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卖更多的汉堡,但它确实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咖啡店的贡献更大。
如果我们能从茶中品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那你能从“麦咖啡”中品味北京生活的变化吗?
这里不再是孩子们的天堂。
走出故宫星巴克
“在北京开咖啡店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第一家咖啡店必须开在巷子里,看来这里成功的机会更高一些。”一位开咖啡店的朋友对我说。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星巴克是当今北京的咖啡霸主之一。当然,这只是销量上的优势,而不是口味上的优势。
1999年,北京第一家星巴克在国贸开业。随着CBD概念的形成,“白领”在城市中大量出现,从数量和比例上逐渐取代经济软着陆前的“工薪阶层”。
星巴克分店纷纷开业,大部分位于繁华商业区。直到有一天,它驶进了故宫。
紫禁城里的星巴克。图片来自网络。
紫禁城在平静地存在了六年之后,2007年,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突然对它发起了攻击。据网络百科全书称,“我批评美国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北京故宫开设分店,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浪费。我以自己的名义抗议,要求其搬出故宫”。紫禁城。”
无数网友纷纷响应并批评。不久之后,星巴克退出了。
这起事件已经过去13年了。这13年来,咖啡显然更加融入了北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文化自信最深刻的体现就是包容性。如果文化低劣,自然会被时间淘汰。如果星巴克今天在故宫开业,我们还会发起“把它拿出来”活动吗?
爱上你只需要的咖啡
“瑞幸的失败就是咖啡的成功。”而危机过后,瑞幸依然存在,并没有彻底失败。
网上可以找到一些瑞幸的文章。 ” 2018年,瑞幸咖啡创始人兼CEO钱治亚表示,中国咖啡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现场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每年只有4杯左右,有欧洲750杯、美国400杯、日韩港台200杯差距较大,市场空间巨大 生长。”
这不正是更多中国人习惯喝的“茶”的差距吗?
直到我问了一位在中关村工作的白领。有人告诉我,因为咖啡比茶有更明显的提神作用,在“996”成为常态的时代,茶已经跟不上了。而咖啡就是西方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仍然完美契合节奏的产品。
工作伴侣。
科学研究证明,茶和咖啡都具有提神作用。然而,茶碱的起效时间比咖啡因稍慢。
难怪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了。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和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咖啡早已成为一些人的必需品。
这时,瑞幸来了。
它不是来自最好的咖啡产地或最多的连锁咖啡店,而是来自网络营销。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获得 32% 的优惠券,甚至更低,直到免费。一杯星巴克的价格,可以在瑞幸咖啡买到三四杯饮料。
虽然它没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咖啡店的优点,但是工作太快的人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捧着咖啡。
胡同里的休闲咖啡馆还有很大空间。虽然大家都卖咖啡,但生活却很平静。
回到现实
雀巢、麦斯威尔的速溶咖啡在各大规模超市均有销售,销量稳定。雀巢的罐装咖啡很受欢迎。
故宫里没有星巴克,后来一家街角餐厅开了。查了评论,人均消费169元。
瑞幸咖啡已经关闭了一些门店,似乎已经度过了危机并趋于稳定。
茶叶已经牢牢占据了北京马连道的集散地市场,以及一些北京人的杯子,虽然不像前几年那么受欢迎。
巷子里的咖啡馆还在不断增多,有猫咖啡馆、书咖啡馆、怀旧咖啡馆、电影咖啡馆……有些确实很有特色。
如果从改革开放后的雀巢咖啡算起,咖啡走过这一历程,用了30多年的时间。
咖啡馆·航程,冬不拉桥胡同。
一路走来经历风风雨雨的咖啡,回归了最真实的自己——
一种饮料,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北京有如此黑暗的历史,我们不必归咎于咖啡。不要忘记,咖啡本质上是黑色的。
最后,请投票。
假设您正在小巷里散步并想小睡一会儿。前面有两家看上去品质一样的饮料店,一家是“茉莉花茶馆”,一家是“胡同咖啡馆”。事实上,两者都卖花茶和咖啡。那么,你更愿意去哪家商店呢?
投票结果将在投票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