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礼泉县袁家村:乡村旅游第一品牌,关中印象体验地的成功秘诀
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功。曾荣获“中国十大美丽乡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魅力乡村”等荣誉称号,当之无愧的乡村旅游第一品牌,被誉为“陕西丽江”。 ”。
近两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袁家村日接待游客量一度超过著名旅游景点“兵马俑”,年收入超过10亿。这个村的农民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印象
从西安出发,驱车一小时即可到达“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贴近原生态的农家生活场景。游客们仿佛穿越时空。古朴典雅的小巷两旁商店、作坊鳞次栉比。有油厂德瑞恒、糯米厂稻香村、豆腐厂卢氏豆腐、麻辣食品厂天一阁、面馆五福堂、茶馆同济公、醋馆五味斋、步方永泰和、药店同顺堂……
定位为“关中第一村”
聚焦关中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
当陕西各地旅游还依赖祖都时,袁家村为探索关中地域文化、发展民俗旅游找到了一条新路。成为关中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子,享受优先发展红利。
袁家村的主要客群是城市高消费人群和怀念乡村风情的人群,为他们提供舒适和放松。这里主营家常菜、野菜、五谷杂粮。有许多原始的事物可以体验,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缓解疲惫的身心。为都市人提供体验风土人情的好去处。
袁家村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色古香的民居,各种小吃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人都是战士”模式
运营管理成本低
旅游景区通常采取资金投入、企业统一管理的模式,即通过投资征地、搬迁景区农民,然后对景区进行统一规划建设,通过门票收入招商或直接运营。 、景区住宿、餐饮娱乐等项目。运营。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的管理和维护人员,员工积极性低,导致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
袁家村采取自称“全民都是战士”的模式,即农民自己经营老字号餐馆和农家饭,农民们仍然居住在原地。这既保留了乡村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又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这就避免了很多景区开发后变得陈旧、不落地的问题。
通常,景点工作人员与景点管理公司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基层员工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景点的运营管理成本非常高。
袁家村的运营管理成本非常低,低得难以想象。村委会牵头管理。村委会下面是管理公司,公司下面是协会。
农家乐有农家乐协会,小吃街有小吃街协会,酒吧街有酒吧街协会。这些协会的成员是由商人自己选举产生的。这些成员向协会提供志愿服务,这意味着村里的经营者可以自我管理。村上的干部都是强制的。村干部在家也经营农家乐,收入有保障。整个村子办好了,村民和干部都受益。我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自己管理,所以管理成本极低。
逐步发展、逐步升级
袁家村的旅游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相对保守的关中古村落,要要求农民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花自己的钱装修房屋,以满足旅游的要求,是非常困难的!
2007年前后,袁家村领导郭书记开始发展旅游业,发动农民从农家乐做起,建设关中老街,进而拓展为小吃街。
村民们看到有人赚钱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参与其中。当这些产业发展得更加成熟后,袁家村开始转型为乡村度假村,建设乡村客栈留住游客,同时开始建设祖宗街,弘扬当地文化。让游客深入体验关中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使其能够一步步发展,逐步升级产业。
适度补贴避免恶性竞争
从表面上看,袁家村的管理模式看似松散、粗放,但实际上,其背后是精细化、踏实的管理作风。袁家村郭书记用小吃街来比喻。如果一条街上有100个商家,就会有100种小吃。锅盔、豆腐脑、炸麻花……村民们认领着自己的物品。如果几个人同时报名,他们就会竞争留下味道最好的那个。这样就避免了恶性同质竞争。
另外,由于每户经营的项目不同,民俗街上有的店生意不错,一年可能收入上百万,有的则生意不好,一年收入几万元。村里估计,如果两个人经营一家商店,每人每月保证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每年必须赚到10万元才算盈利并继续经营。然后,村管公司就会看哪户人家不赚钱。以一家卖馒头的店为例。包子本身利润低,不赚钱,但街上肯定有卖包子的小贩。那么该怎么办呢?村里会给予补贴,开店就能赚10万元。
当然,这个模型并不是一刀切的模型。村管公司每月统计倒数五名的销售额,帮助这些商户调整经营管理。如果无法调整,他们就会考虑更换。
大作坊孵化成公司
全国股份制共同致富
袁家村还在国家股份制孵化大型企业的制度设计上,创造性地为农民搭建了创业平台。郭书记举了一家酸奶公司的例子。
做酸奶的农民现在以前养牛,所以我给他设计了一个酸奶制作项目,帮助他制作酸奶。我是2007年开始做酸奶的,到了2010年,我觉得他的收入相当可观,就制定了一个政策,把这个酸奶作坊改造成公司。当我换公司的时候,我告诉他,我不要你的股份,你应该保留一些股份给自己,大部分股份给公众。当时我们做旅游的时候,我们村子并没有齐声行动。一些村民还在观望。给他们股份就等于一起发财了。我们酸奶厂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后,如果当年投资一元钱入股,第一年、第二年就能拿到九十多分。到了今年,我们能拿到一元五毛左右。我们这款酸奶每年的净利润在1000万元左右。
我们投资酸奶的时候,村民基本没人投资,商家也不敢投资。作为一家股份公司,我们不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一直开会鼓励这些人,做思想工作。村委会认为能让大家都赚钱才让大家投资。它希望99%的人加入这个股份制公司。后来,为了照顾村干部的心情,有人象征性地收入一万到两万元,年底分红时拿到了90%的利润。这时大家才意识到股份制是可以赚钱的。第二年,扩股了一些,大家都开始抢着要。现在群众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股份制。
现在村上有大大小小的股份公司数十家,有醋店、油店、豆腐店、麻辣店、酒酿店、粉丝店、面店等,都是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全部由股东投资。
绿色生态无烟产业是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许多古村落正面临着空心化、衰败的问题。袁家村有400多人,每个村民都住在一栋西式小楼里。人均住房面积52平方米。每个家庭都过着舒适的生活,人们甚至不考虑去那里。大城市。过去,袁家村还建有水泥厂。现在这个村的领导正在朝着环保、生态、绿色的方向发展。他们正在带领全体村民大力发展无烟产业——旅游产业,打造集中展示的民俗民俗体验街。明清以来关中乡村生活的演变.
再加上近年来《白鹿原》《那年花开月圆》等关中地域风情小说和影视作品的热播,无疑对袁家村这样的旅游景点的营销起到了推动作用。体现关中文化。
袁家村的旅游业是从关中民俗起步的。现在,在继续发展民俗旅游的同时,开始逐步向乡村度假区转型。乡村度假是一个产业,不仅包括旅游,还涉及农业、农副产品、文化产业。未来要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链,袁家村是最有价值的品牌。
当然,袁家村肆意发展的背后是村企的大力支持。 1993年,袁家村成立了袁家农工商联合公司,是一家集农、工、贸于一体的集团企业,下辖12家子公司。这些为袁家村后来调整发展战略、按照自己的规划逐步打造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令人惊奇的是,袁家村并不依靠政府或外部力量来发展旅游业。完全依靠村支书郭占武带领村干部自行探索、自主工作。不仅关中民俗的定位是他们决定的,就连景区的规划也是他们自己做的“高水平”工作,我们不得不佩服农民的智慧,高手就在民间!
因此,袁家村的成功并非偶然,因为袁家村聚集了像村支书郭占武这样有知识、有胆识、有思想、有行动、有能力的农村人才。只有这些扎根农村的农民企业家、农民干部,才能领导农民。发展当地产业脱贫致富;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
袁家村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能人带头、全民参与、全民共享。
为什么我们不能复制袁家村?
近年来,以乡村文化和民俗小吃为主的乡村旅游成为热门话题,早已盖过一些国内外著名景区。
▲袁家村手绘地图(摄影/冯帆)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有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企业有100多家。特别是在广大的关中地区,更多的新项目正在筹建中。然而,兴奋的背后却是“有的家庭幸福,有的家庭悲伤”。与开放时期相比,现在许多民俗村已空无一人;一些民俗村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
形式和内容有很多相似甚至相似之处。盲目跟风、抄袭会造成千篇一律,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成为乡村民俗的一场灾难。
但一向被别人模仿的袁家村却不同了:它变得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浓郁、越来越精致。
随着岁月的流逝,它慢慢变成了一座令人着迷的小镇。关中的风格就是它的建筑和地域风格。其实,如果有沉淀、有内涵、有情趣,就会让人想留下来。
近年来,袁家村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年营业额超过10亿。它是如何制作的?袁家村的模式被复制,但成功被复制了吗?我们来看看袁家村负责人的看法:
1.袁家村走自己的路,不仅仅是旅游
袁家村正在一步步探索。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村民共同致富、持续致富。
因此,袁家村的经营方式与其他村庄有很大不同。我们希望让农民赚钱,让产业发展得更长久。应该说,中国农村充分了解农民、农村、将旅游产业与农民结合得最好,袁家村就是其中之一。
▲袁家村成为关中田园乡村的代表(图/新华社)
袁家村的村民堪称新时代村民。为了产业的延续,我们把教育农民放在第一位,创办了农民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明礼堂”,由德高望重的人主持,村干部、村民和企业代表参加。有疑问的都可以去那里。明利堂讲清真相、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现在大家齐心协力,把村庄的发展当做主人。
如今,袁家村有农家乐、小作坊、酒吧等经营者3000多家。只有大约30%的业务是由袁家村民自己经营的。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允许外人与我们竞争,在我们自己的地盘上赚钱呢?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共同富裕,我们要做的是百年袁家村。
▲袁家村浓郁的关中风情(摄影/雨林)
袁家村原本只有62户人家、50多间农舍。如果是闭门造车的话,永远不会像现在这么发达,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受欢迎。
通过搭建农民创业平台,让更多人把袁家村当成自己的家。袁家村家家户户都有生意,人人都能找到工作。通过优势项目的股份化管理,大家都可以通过投资股份来享受收益,也很好地平衡了收入差距问题。如今,无论是外地商人还是本地商人,大家都把袁家村当作“家”。
我们的行业还为推动就业和围绕休闲和观光的乡村旅游做出了贡献。现在袁家村常年有2000多人在务工,不少外来客商已在袁家村落户。还带动周边地区和旅游线路沿线1万多名农民通过销售农副产品、提供服务增加收入。
如果你自己能赚钱,你也可以帮助别人一起致富。袁家村人有这个底气,有这个胸怀。
二、如何看待“复制”袁家村现状,打造百年袁家村
近年来,陕西已有70多个村庄复制“袁家村模式”。有人问我们害怕吗,答案是“一点也不害怕”。在所有的模仿者中,没有一个能像我们一样。我们是做村的,我们是搞产业链的。
说到抄袭问题,说明大家对“李鬼”和“李逵”的区分已经很清楚了。目的决定途径:袁家村经营的出发点是帮助农民共同致富。
从原来的小吃街开始,逐步培育新业态,发展乡村度假村,推出酒吧街、艺术街、回民街、祠堂街等。我们一直致力于发展的行业,是一个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谋求可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袁家村有不少与艺术创意相关的业态(图/榆林)
如今,一些古镇或古村还出售古玩和关中小吃。从表面上看,这里和袁家村没有什么不同。事实上,由于投资和收益问题,往往难以保证质量和长期运营。
别人要抄袭,我们无法控制,也不能说别人失败了。从商业角度来看,人们的目的是赚钱。只要有利润,即使很快破产,也算成功了。袁家村则不同。我们要做的是百年袁家村。我们追求的是产业的长远发展。
▲袁家村一角(图/榆林)
说到避免同质化,有四个字:因地制宜。袁家村是一个地道的关中小村庄,旅游资源很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地制宜。为什么我们不做红色旅游或者唐昭陵,和我们没有直接关系。我们的主题是关中民俗风情。说的话、穿的衣服等等,都是关中民俗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我们不能做其他任何事情。
袁家村产业不断完善升级,正在走乡村度假、农副产品产业化之路。这些都是因地制宜的结果。
3、袁家村现在正在做3.0产品,我们一直在升级。
打造百年袁家村,核心在于产业发展。从2007年至今,袁家村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关中民俗旅游,到发展乡村度假旅游,再到现在发展农副产品产业链。
袁家村“旅游+”:“+”的核心是品质。无论是零食还是农副产品的供应,我们向游客保证的第一就是质量。
▲袁家村聚集了许多独特的民俗风情、酒店等。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数百个行业。我们选择的“旅游+”产业必须是高质量的。比如以民俗创意文化为核心的系列化、高端化、个性化产品、酒吧街、艺术街等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袁家村的品位。我们要逐步培育一些小品牌,跟随大品牌走向世界。
虽然这些产业现在可能是亏损经营,但从长远来看,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实际上增加了乡村的造血功能,是一个大业态的提升。村里的所有艺术家都是袁家村的无形财富。
▲袁家村进驻小寨赛格等商场
袁家村能走出去只有两件事:想法和经验。我们拥有自己的开发经验和专业的团队。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投资运营,袁家村都已做好了走出去的准备。
未来,袁家村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旅游开发,二是三产融合。我们现在在陕西做的就是印象袁家村·关中。未来,我们将把自己的理念和经验带到全国,结合当地特色,打造更多袁家村印象。我们的目标是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不一样的袁家村。
三产业融合方面,我们会用品牌带动市场。三个产业会带来第二次生产,第二次生产又会带来第一次生产。我们致力于将袁家村的农副产品销往全国。树立品牌拓展市场,通过袁家村这个金字招牌带动更多小品牌走向世界。
4、为了创造未来美好的乡村生活,我们一直在升级
以袁家村为例,该村注重精神文明,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无私奉献,坚持诚实正直,最终为游客呈现了一个古朴典雅、诚实守信的美丽乡村典范。
在千篇一律的“小吃街”轰炸下,我们要以怀旧和小吃留住“关中味道”,以匠心和诚信确保食品安全。这是民间自发的道德约束。多年来,保障食品安全是袁家村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
▲袁家村最难忘的就是美食街(图/冯帆)
每一份小吃都是村民按照传统工艺制作,无任何添加剂。所有原料均由村里作坊提供,未经许可不得采摘。一经发现,取消其经营资格。
久而久之,村民们把食品安全作为坚守的底线,自律互律蔚然成风。我们对待游客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在保留关中风味的同时,也维系秦川乡愁,向外界打造一张简约精致的旅游名片。
精神文明的内涵还远不止于此,还包括诚信经营、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等。在袁家村,游客还可以体验到一种氛围、一种文化:干净的街道、热情的服务、悠闲的老人、诗情画意的民宿、小资咖啡馆、古色古香的书店等,舒适的田园生活方式让乡村旅游展现出持久的魅力。
▲这只懒猫代表了袁家村的生活状态
换句话说,农村生活必须有文化。袁家村唯德书店店主宰先生原本是一名大学教师和报社记者。现全家住在袁家村。
楼上有几间客房,可以在院子里喝茶,赚点小钱。他喜欢读书、锻炼身体,享受田园生活,还做一些教育农民的工作——这就是我们欣赏的袁家村生活方式。
如果这样的有文化的人能够长期生活在这里,那么农村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农民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乡村的味道、家乡的味道、自然的味道、文化的味道……是一种难以拒绝的生活方式。
▲流水不腐,门铰链不成甲虫(图/雨林)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田园小镇的梦想:“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里是大家的家乡:那里生长着许多大树,清澈的河流倒映着山川。
多年来,真正的古镇古村所剩无几。近年来,出现了数百个民俗文化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场由企业主导的“新农村运动”:有好有坏,有成功也有失败。我们希望新农村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村,而是一个从关中大地自然生长出来的村落。
袁家村正在走自己的路。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生存。
·结尾·
经典回顾·老杨的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