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方案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难题:智能不是只能,时代智能化成老年人老大难
周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有效解决老年人智能科技使用难的实施方案》,提出了7个场景20余项具体措施,帮助老年人在智能时代过上好日子。这是什么?计划?发出了什么警告? 《新闻周刊》聚焦本周观点:情报不仅仅是一个东西。
智能化时代已成为他们的“老问题”
11月23日周一上午9点左右,湖北秭归,一位老人冒雨带着现金来到社区居民医保签约服务窗口,想要办理医保。这时,旁边传来工作人员“现金被拒绝”的声音。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在通报中提到,“已为家中老人办理居民医疗保险”,“相关调查仍在进行中”。
就在三天前,湖北广水发生了令人心痛的一幕。 94岁的老人在儿子儿媳的陪同下,来到距家300多米的农行支行办理激活社保卡功能的业务。画面中,老人被儿子抱着,双腿蜷曲,撑在白色机器上,艰难地完成了人脸识别。面对需要人脸识别的冰冷机器和“不接受现金”的冰冷规则,这两件事一出就双双上了热搜。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
这两起事件不仅反映了给老年人带来的不便,也提醒我们,当智能化时代到来时,我们是否应该尊重老年人的权利,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以及如何解决老年人的不便。适应问题。
如今,像这样让人自助办理业务的机器在社保局、银行、医院等各种场景中越来越受欢迎。虽然过程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很多不知道如何操作的老人来说还是很困难。相比于无助地站在机器前的尴尬,很多老年人更愿意寻找与营业员面对面办理业务的踏实感。
昆明市西山区永昌街道办事处永兴路社区书记 杨菊芬:
我们是一个老年社区,有相当多的老年人需要前来认证和办理各种服务。我们遇到的困难是他们不熟悉手机的智能操作。教过一次之后,过一段时间他们就忘记了,下次可能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操作完成后,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会耐心讲解并教他们如何使用。那些不熟悉它或没有智能手机的人将不得不手动完成。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近2.54亿,其中接触过互联网的老年人仅6056万。老年人分享智能生活的便利,不再受制于扫码、刷脸、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已经变得困难,成为需要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就在11月24日周二,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切实解决老年人智能科技使用难的实施方案》,重点解决出行、就医、养老等日常生活中的高频事项。老年消费、老年娱乐、老年服务。具体措施和目标。其中包括政务服务平台要能够具备授权代理、代亲友等功能,让老年人办事方便,省去跑腿的麻烦。同时,要在实体服务大厅配备引导人员,设立接待窗口,优先接待老年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赵辰新:
此次《实施方案》的核心是,在涉及民生的领域,在运用智能技术的同时,仍要保留传统方式。
如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发展方向,但传统线下服务在满足社会各群体需求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需要走“线上”和“线下”两条腿,才能走得稳、走得好。
医院更智慧,老人更舒心
白岩松:
对于老年人来说,一些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比如去医院看病。当然,医院也进入了智能化时代。自助挂号、手机预约挂号、自助缴费等随处可见,有的地方甚至取消。有一个手动窗口,造成了障碍。年轻人会用,但不像老年人那么频繁去医院。老人经常去医院,但挂号就得网上抢。老人们根本就没有什么窍门。旧病未愈,心又犯病怎么办?
建议所有年龄段的人预约登记。 75岁以上老人可当日到窗口办理登记。去年6月开业的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是目前北京副中心唯一一家顶级综合医院。配备数百台自助设备,实现了网上预约挂号、取货等全流程自助服务。但这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却是困难的。就连四楼只接待老年人的综合老年科诊所也需要预约。进入医院一次就像升级打怪一样。
胡宝荣,65岁,是医院各地招募的志愿者。在她的两年志愿服务中,她帮助最多的人就是与她同龄的老人。她对老人的困难表示同情。
即使有智能手机,一些老年人也没有上网套餐,无法进行网上支付。焦急的老人会把情绪发泄到胡宝荣身上。她很难过,但不能生气,但一句谢谢可以让她重拾做志愿者的初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
我觉得最大的难点和痛点是一些医院的智能元素越来越多,老年人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我们每天在医院预留了一些号码源,也和周边社区建立了这个联动机制。其实你可以给社区医院的友谊医院打电话。当然我们要考虑通过一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来提高效率,但同时我们也要关心这些老年人就医的公平性。应充分尊重和考虑效率和公平。
“有了代码,一切都顺利,但没有代码,就很难前进。”对于没有手机或使用非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健康码是他们当下就医的绊脚石。通常医院会要求他们使用纸质疫情调查问卷来填写个人信息,并且该医院将技术嵌入到医保卡或身份证中。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徐朝晖:
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它变得更加“白痴”,让人机交互、人机对话变得更加容易。我们服务业采取的信息化方式虽然不能打天下,但出发点还是为了让老百姓更方便。其中一些做法还不够人性化,我们需要反思。
如果说自助服务等解决方案解决了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如何在全新的院区进行老年友好型改造,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在成功进入医院后,提供老年友好的感官体验。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门诊部副主任郭鑫:
我们专门为老人设立了专门的窗口。其柜台比其他柜台低30至40厘米,方便站立困难或坐轮椅的老年患者。这里的老人可以独自处理所有财务手续。
针对老年人无法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专门为老年人设立了窗口,保留志愿者人工服务。专门设立了传统咨询台,负责老年人60%以上的咨询。 2018年开始,北京实施老年友好医院制度,通过建立老年人绿色通道、老年患者用药咨询窗口等措施,改善老年人的就医体验。周四,医院通过了老年友好审查。
智能生活,“等待”老人的脚步
白岩松:
没有人能够阻止技术的进步,但如果技术进步太快,我们就需要开辟更多的道路,让跟不上的人有办法。很多人说,科技必然发展。如果你有时间为什么不学呢?事情确实没那么简单。调查显示,在1748份有效问卷中,虽然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学习智能手机,但只有41.4%的老年人掌握了手机拍照,近一半的老年人无法掌握手机。支付方面,70%以上的老年人无法独立操作健康码。那么,科技能进一步发展到让人变得愚蠢的地步吗?也可以适应老年人,或者说可能有更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老年人学习。
周五下午,在北京市海淀区邮政社区活动室,大学生志愿者与老年人一起上演手机培训班。由于志愿者是第一次进入这个社区,一切都得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从设置字体大小,到微信的基本操作,再到和学弟学妹们聊天时发的表情符号的含义。 。
很多老人都带着笔记本,一点一点记录讲课内容,以便忘记时可以根据笔记反复练习。到了与大学生的一对一咨询环节,老人们终于有机会解答他们的问题了。
为什么健康码总是失败?手机太卡怎么清理?微信收藏的文章去哪儿了?老年人最常问的问题是如何使用移动支付。对于76岁的夏奶奶来说,手机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工具。她只在小超市买菜时使用,但几乎每次都无法独立扫描二维码。夏奶奶的孩子们都在北京,但没有一个和她住在一起。她独自一人住在社区里。
△培训结束后,夏奶奶去超市购物,检验自己的学习成绩。然而,最终夏奶奶还是没能扫码成功。
看不清楚、听不清楚、记不清是像夏奶奶这样的老人在使用智能手机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有时即使反复练习也很难掌握智能手机的新操作。常年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们表示,面对“数字鸿沟”面前“步履蹒跚”的老人,我们的思维也应该调整。难道我们不能总是让老年人适应新技术,而是让新人适应它们吗?科技会适应老年人吗?
日落晨光公益组织联合创始人何绍森:
一个是老年学,一个是社会等等。但这种等待并不是一个停下来等待的过程。意味着在开发过程中可以更多地考虑如何优化,比如一些APP的使用,这种护理模式的引入,老人模式,让它的一些功能更简单,更方便老人使用。
白岩松:
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5亿,占总人口的18.1%。几年后,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这个庞大的数字也告诉我们,对于老年人来说,消除技术鸿沟是多么紧迫和必要。与此同时,今天的年轻人也会变老。正所谓:年轻人不宜笑白头花。几天之内花开花落。而且技术也将快速进步。当你老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时,你会做什么?因此,今天帮助老人就是明天帮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