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改变中国:从数字遗产遗嘱到网红奶奶的逆龄操作
由于担心自己经营多年的网络账号得不到妥善处理,中国上海的一位年轻自媒体博主为自己的数字传承立下了遗嘱。这将记录另一个“她”——一个数字化的存在。
1000多公里外的陕西,80岁的老太太崔淑霞面对屏幕,用方言推销家乡的红杏:“这些杏子很好吃,我给你尝一口,我还没长牙,真好吃。”
三天时间,她吸引了数千名粉丝,每天帮助家乡销售一万多元的红杏。人们称她为“网红奶奶”。
一儿一老“逆衰老”操作的背后,是今天被移动互联网改变的中国。
移动互联网如何改变中国?您可以从二维码开始。
取货码、支付码、乘车码、订购码……无数普通人通过二维码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世界,这也打开了中国数字经济时代的大门。
资料图为北京某商场内顾客走过巨型二维码。中新社范家山 摄
十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超过6亿,移动互联网不断展现出改变现实的力量。电子商务、社交、游戏、移动支付、资讯等各类APP涌现,互联网创业热潮席卷全国。截至2021年底,境内外互联网上市公司数量跃升至155家。评论指出,庞大的网民数量构成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也为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数字经济。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数字经济蓝皮书》显示,2010年至2015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长11.2%,2015年至2020年达到10.1%。中国数字经济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增长的引擎。蓝皮书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总体数字经济年均名义增速达11.3%。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人的生活被重构,餐饮、旅游、购物、医疗等全部搬到网上。文化娱乐方式、时尚观念、消费观念也随着互联网的潮流而改变。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社交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年轻人习惯通过互联网寻找同伴并与群体和社会互动。像崔淑霞这样的银发群体,也从数字技术的边缘成为移动互联网新的“流量池”。短视频、直播成为老年人社交的新方式。
资料图显示,2022年9月9日,福建厦门,参加者在“中国投资洽谈会”体验元界直播。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一些独特的网络文化出现,网络流行语、表情符号成为年轻人日常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作为真正的“网络原住民”,中国新生代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他们兴趣广泛,充满激情,崇尚个性表达,热爱传统文化。他们有自己的观点,不会盲目跟随。他们拥抱他人并相信自己。
无论是给世界带来田园梦的李子柒,还是拥有众多粉丝的举重冠军吕小军,还是冬奥会上的苏一鸣、徐梦涛,他们都代表了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视角。
资料图显示,2月14日,徐梦涛在张家口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决赛中庆祝夺冠。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现实中的中国,也改变了世界眼中的中国。
19年前,希腊《西华新闻》主编梁曼玉第一次出国时,一位外国友人问她:“你们中国人家里有电视机吗?”这让她又笑又哭。
如今,不少希腊朋友使用中国生产的手机,使用中国企业搭建的跨境电商平台进行购物。希腊民众十分关心的话题变成了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
近十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及其推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已成为“中国智造”的新名片。
许多中国应用在海外市场拥有大量用户,并在海外扎根,发展出适合当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通过移动互联网,中国的文化内容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中国的网络文学、汉服文化、网络游戏纷纷“出海”,拉近了海内外年轻人的距离。
“海外粉丝不仅好奇中国发展得有多快,他们也对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更感兴趣——中国的送货员、快递员、农民,甚至李子柒。”外国人研究会会长、联合创始人高友思表示。
像高友思这样的外国网红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上并不罕见,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有人调侃,如今的中国互联网充斥着“外国人”。国外网红与中国粉丝之间日益增多的互动和碰撞,正在打破他们之间的文化“次元墙”。
资料图为外谷内核研究会会长兼联合创始人高友思(后排左一)在北京主持品鉴会。中新社发金硕 摄
小屏幕改变大时代。移动互联网连接万物、流通信息,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进程。但其带来的一系列次生负面问题也不容忽视,值得反思。
数据鸿沟、算法陷阱、信息茧、社交疏离、注意力缺失、隐私泄露、电信网络欺诈……人们在拥抱数字生活时不得不面对这些烦恼。
去年,中国制定实施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不久前又通过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目前,全国各地数字经济领域的立法动作频繁,国家层面的立法计划也提上日程。
资料图显示,2021年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投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那天,一名男子在北京街头查看手机。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的中国,在全力驱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努力用法治驯服“数据”,推动科技发展“除恶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