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与现代生活结合:探索佛教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
修行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禅堂祈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把实践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实践才有土壤,生活才有内容。佛教的一切戒律和戒、定、慧三戒的内容,都是精神生活的内涵。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形成了古代和现代文化的鸿沟,造成了古代和现代文化的鸿沟。如果用现代语言诠释佛经,就能缩小古今文化差距,佛教就会显得更有活力,佛法就能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自1981年起,我一直负责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印》杂志的编辑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 1989年,我创立“禅”; 2004年,我接手了“正爵”的管理工作。这三十年来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佛教和现代文明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找到彼此之间的联系,让佛教能够被现代人所接受,让佛教能够启迪智慧、开悟。今天。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了将佛教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使禅宗能够适应现代人的根源,我于1991年提出了活禅的概念,并尝试用现代语言来诠释佛教和禅宗。二十年来,在河北柏林禅寺举办了十八期生活禅宗夏令营,在湖北四祖寺举办了八期禅宗文化夏令营。南有“正觉”,北有“禅”,弘扬生活禅的内容。举办多次学术论坛,出版禅宗书籍数十部。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生命禅已经深入人心,得到教会内外人们的理解和接受。
图片来源|柏林禅寺数据中心
人生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修行。修行的生活方式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精神品质、历史传统和因时制宜的吸引人的方法。没有这四个方面,生活就只是吃喝玩乐而已。佛教的生活方式必须包括修行、戒律、定力、智慧以及自觉的菩萨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顺应诸佛本心,顺应一切众生的本能。这种生活方式除了精神内涵和传统基础外,还包括物质生活,包括米、油、盐、酱、醋、茶等。以思想为基础,以传统为基础,以戒律为保障,米、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就具备了佛教的内涵,成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实践。
我们在家修行的人,尤其是出家修行的人,必须有意识地将修行落实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每天这样做就成为我们的生活格局、僧人的生活格局、寺院的生活格局、引导大众的方式。便利性已成为公众效仿的参考典范。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僧伽的精神面貌。同样的清净的生活方式,顺应佛法的生活方式,也能影响人的精神品质。物质转化为精神,精神转化为物质。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不是孤立的。
当今社会的生活方式可以分为世俗生活方式和宗教生活方式。世俗的生活方式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百花齐放,各有千秋。良好的生活方式应该有精神内涵、有历史传统、规范性、适应性强、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多见。禅宗的生活方式,禅宗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生活禅宗的生活方式应该既有人文气息,又有佛教气息。应该将人文气息与佛教气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相得益彰的生活方式。人情味太浓,就会变得庸俗;佛教色彩太浓,就会疏远群众。把握这个标准需要智慧和经验,需要生活历练,需要长期修炼。禅宗的生活方式需要身处污泥中,但又能够在污泥中生活而不被玷污。没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是纯粹的、纯洁的。即使生活在深山老林,也会被世间的尘埃所污染。在尘埃中保持镜子的明亮,并用镜子的明亮来吸引大众,这就是禅宗生活必须具备的宗教品格和社会功能。
图片来源|邢台开元寺
我们出家人、居士、男女,都住在这里,在同一个禅堂打坐,在同一个食堂吃饭,住在同一个大空间里。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要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保持自己的地位,保持自己的范围,就必须受到制度、个体意识、道教的制约。如果生活方式限制太多,生活就会失去热闹的一面,如果不限制,就会变得不堪重负。如果你想达到正确的目的,你仍然需要依靠智慧、经验、修养和个人意识。
总而言之,我们出家人和居士都在这里一起修行。通过日常的交流,我们希望能够达成佛教上的共识、修行上的共识、生活方式上的共识。我们在实践、生活、生活中都取得了进步。我们学会了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平信徒回家后也可以方便地使用它。我们必须用禅宗的生活方式来影响别人。这种影响必须是具体的、生动的、非强迫性的、以身作则的。通过您的生活方式为他人树立榜样,以便其他人可以从中学习。通过生活方式影响他人,是最深刻、最具体、最有生命力的影响。我们对曾经亲近过的好老师的印象无非来自于他们的言行,无非是他们的处事风格,无非是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而这些都是他们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要自觉地将戒、定、慧的内容、菩提心的精神、大悲的关怀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修养养性、包容性的修养。 ,并表示感激。博大一切的心和慈悲心,使我们的心如虚空如海,无碍包容一切。明镜包容万物,海纳百川。如果我们能有这样一个活泼的氛围,我们就能弘法救度众生,弘扬佛法,振兴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