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代孕弃养事件深度解析:从2017年访谈看郑爽与母亲的关系
我既不是她的粉丝,也不是她的粉丝,也没有强行“触碰”热门话题的习惯和能力。
但作为一个理性与八卦结合的双子座,我还是看了很多与这件事相关的文章。
媒体上能写的几乎都已经写完了。至于代孕+遗弃事件本身,我个人也说不出什么更有新意、更有深度的事情。
直到昨晚睡觉时,突然看到公众号“谷雨实验室”发表的一篇关于郑爽和她妈妈的2017年采访文章——《
,聊天的欲望又产生了。
01
从媒体此前的一些相关信息来看,郑父似乎更多地参与了女儿的事业和生活。
我看了《王牌对王牌》的某一集。节目组邀请了几位明星嘉宾的家长到现场,其中包括华晨宇的表弟、关晓彤的父亲、郑爽的父亲、杨迪的母亲等,举办了一场所谓的明星家长会。
其他亲朋好友也纷纷分享着名人的有趣故事或感人经历。只有郑爸爸问关晓彤爸爸,女儿被黑了,心情是否不好。
他还说:好的事情我们听,坏的事情我们充耳不闻。
作为一个同样关心孩子的父亲,关晓彤父亲表现出的信任、冷静和大度令人钦佩。俞灏明父亲在孩子低谷时期的鼓励和陪伴令人感动。他们和孩子的互动也让观众感到真实、自然。 。
但从郑爸爸的表情和言语中,我只看到了他的焦虑——他更关心女儿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不是女儿本身。
我相信他对女儿的心痛是真心的,但他可能没有意识到,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娱乐明星,需要靠宣传来换取资源。
与其他行业相比,流量明星更容易获得巨大的名气和财富。同时,还要经得起质疑、反对,甚至恶意攻击。
回顾这档节目的视频,不难看出郑爽和父亲之间的状态有些疏远,少了亲密。
这并不一定是因为成长期间缺乏足够的陪伴,而更有可能是父女之间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情感联系。
看了《郑爽与母亲的漫长战争》这篇文章,我才知道郑爽的明星之路完全是由母亲策划和掌控的。
郑爽的妈妈喜欢唱歌和舞台,她有一个未实现的明星梦想。
这个梦想作为家庭主妇被压抑了很多年,直到郑爽出生后才被重新点燃——她决定让女儿实现成为明星的梦想。
郑妈妈疯狂地训练女儿。除了让郑爽学舞蹈外,她还要学钢琴、长笛、声乐、表演、自行车、骑马、游泳、英语。
小学五年级时,郑爽被送到千里之外的成都舞蹈学校。
在那段求学期间,12岁的郑爽很早就体会到了远离父母、被同学排挤的孤独感。
幸运的是,郑爽在18岁的时候就出演了《一起来看流星雨》一夜成名。
在享受了名气带来的光环和好处后,她可能更难辨别“演戏”是否是她真正的梦想。
我猜郑爽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热爱过演艺这个职业,所以她缺乏认真打磨演技的动力。 “当我拿到剧本时,我感到压力很大。”
从她在多场综艺等活动中突然情绪失控,造成现场尴尬的表现来看,她甚至对“娱乐明星”这个职业门槛相对较低的职业缺乏足够的尊重。
粉丝们一直包容和保护她的任性、缺乏专业精神和低情商,认为这是影视界难得一见的“真性情”。
这样的“真性情”,其实只是缺乏成熟的心智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02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可能并不健康。
健康的爱情应该是“如你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想”。
郑爽的母亲对女儿高度有目的的“培育”爱,将她视为实现梦想的“工具”。
看到郑爽妈妈注射鸡血的极端教育方式,让人想起郎朗爸爸对儿子的教育。
与郑妈妈相比,郎爸爸的行为更加令人震惊。但为什么郎朗能够在没有受到心理创伤的情况下取得成功呢?
从郎朗公开的表现来看,他相当开朗轻松,情商在线。
除了个人意愿和自愈能力不同之外,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成为一名钢琴家”不仅是郎朗父亲的希望,也是郎朗真正的梦想。
虽然郎朗的成功主要依靠父亲的鼓励(或控制),但弹钢琴确实是他的天赋。
凭借天赋和努力的加持,郎朗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取得了应有的成就。
相比主要靠运气和人气出名的郑爽,两个人内心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自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03
作为一名艺人,郑爽无疑是幸运的。
在那些想成为明星或者已经成为明星的梦想者中,比她更辛苦、比她更热爱娱乐圈、比她拥有更可靠专业技能、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的人不计其数。
然而,她却凭借着不那么出色的演技,收获了众多忠实的粉丝、巨大的商业利益,以及常人几辈子努力也无法获得的财富。
作为一个女儿,她是不幸的。
她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妥协,只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梦想和荣耀。她30岁的前半生是在代替母亲生活的。
在她的成长初期,她缺乏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缺乏同龄的朋友,缺乏自由的时间。当她长大并觉醒了自我意识后,她却活在纠结和撕裂中。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什么角色真正适合自己,无法亲自设计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无论他多么成功,拥有多少社会地位和财富,都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并体验真正的幸福。
04
说说我最近看到的另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周志宇。他从小就是一个数学天才。中学时,由于父母的安排,他放弃了心爱的数学梦想,转而参加化学竞赛。
17岁时,他达到了“人生巅峰”,如愿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学系。 2015年,他以本科GPA最高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按照正常节奏,他应该读博士。并继续他的出轨生活。
然而,大学读了七年,一直到大四,他终于告诉父母,他不喜欢化学,不想再学了。
但在申请研究生时,他不想转专业,只好继续学习化学。当他进入研究生二年级时,他的焦虑和疲惫达到了顶峰。
他已经无法继续下去了,于是他决定放弃自己不喜欢的化学专业,放弃“清华博士”这个耀眼的标签。
周志宇还有一个坚强的母亲,对他的学业要求极其严格。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培养我上。”
“考最高分,上最好的大学”是他从小就被寄予的厚望。
在研究生退学的过程中,这位学生时代的获奖者明白了生活是不能比较的,也明白了“幸福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好好生活”这让自己感到高兴。”
为了以后的孩子,他希望他们能考985。即使最后没有考上211,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有所成就就可以了。
05
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或多或少地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和愿望。每个父母都倾向于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或他们认为正确的学业(职业)计划强加给孩子。冲动。
控制孩子、规划孩子的生活会给父母一种控制感,这种感觉很容易上瘾,而且很难改变。
然而,无论这条路多么光鲜亮丽,也未必能到达孩子心中渴望的终点。如果你自己不选择,那条路迟早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弯路。
没有人愿意过别人设计的生活。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克制自己的“控制欲”,尊重孩子的真实需求和梦想;
孩子在经历了“弯路”和挫折后如何纠正自己,重新上路,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受的考验。
最后回到郑爽,如果她能在这次事件中重新发现自己,学会理性和负责,哪怕退出娱乐圈,损失很多钱,对她来说也未必是坏事。
毕竟,她的人生还没有走过一半。每个人的成长和转变都会伴随着痛苦、反思和改变。
当然,不光是孩子,家长也一样。
幸运的是,不幸的是,它可以被打破,也可以被建立。
前几期关于名人和八卦的思考,以及这些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