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黄陂湖:探索安徽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文学力量与自然美景
编者按:为落实“文学强基”行动,带领和动员“文学安徽军”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用文学的方式书写新时代乡村变迁反映江淮大地农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为中国现代风范贡献文艺力量,为建设美丽安徽贡献文学力量,省文联、省作协举办了“和美之韵——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安徽故事”系列文体征集创作活动。首次来到合肥市庐江县的风格征集作品目前正在推广中。对于读者来说。
作品欣赏
黄陂湖下雨了
张衡
我踏着一场雨的节奏走进了黄陂湖湿地。站在湖边,你的视线被拉长、变宽。即使有清澈的雾气,依然能感受到湖水的浩瀚和深邃。最后,我的目光落在了湖中最大的岛屿上。
我不知道那个岛叫什么名字。湖里的小岛太多了,估计不是都有名字的。但可以看出岛的形状,就像一艘满是树木的船淹没在水中。风把海浪从不同的方向吹向岛上,发出呼呼的声音,仿佛想让海浪尽快升起、干涸,迎接归来的鸟儿。但小岛一动不动,依然漂浮在绿色的童话意境中,仿佛不愿踏出雨梦。与周围的生态森林、芦苇沼泽、荷塘、草原一起,构成了一幅诗意的山水画卷,诠释着一幅幅景象。雨的内涵。
黄陂湖湿地位于庐江县城东南约六七公里处。黄陂湖属于长江流域巢湖水系。经赵河入巢湖,经西河入长江。是巢湖支流西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水域面积通常超过30平方公里。如果是汛期,水域面积会更大。
一群鸟从巢湖方向飞了过来。它看起来像一只大雁,但不清楚它是豆雁、灰雁、斑头雁、白额雁还是其他物种。他们绕着小岛转了好久,终于落在了岛上最高的树上。我看不出那是什么树,但看上去要么是柳树,要么是水杉。黄陂湖湿地里这种树很多,沿着湖岸绵延,散布在岛屿上。那棵树似乎在轻轻摇晃,惊动了附近树上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鸟,也让岛屿周围的水浪颤抖着向外散开。鸟儿的翅膀张开了视野,雾气消失了,天空渐渐变得明亮起来。秋天本来炎热干燥的气候,一时间被雨水冲刷得一干二净,变得清新凉爽,让人感觉这里的天气比其他地方舒服多了。这可能与湿地调节气候的功能有关。
绿带般的湖堤蜿蜒在湿地之中,围合着一个个小湖泊,椭圆形、半圆形、月牙形……排列自然有序;湖边植被翠绿,勾勒出美妙的湖岸线。无论是弯的还是直的,都蕴含着几何意义。不知道是被微风拂过,被雨水冲刷,还是被树木遮荫。湖面明亮如镜,清晰地倒映着湖边的天空、树木、飞鸟和万千景色。就连远处的东姑山和马尾山,都仿佛在海湾里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剪影。
湖岸边的柏树还摇曳着水滴,仿佛拖着阵雨的尾巴走开。原本应该向上伸展或平躺的树枝被雨水浸湿,向下伸展,让人感受到雨水的重量。一滴水有多重?一场雨有多大?我们只能推测和想象。试着弄清楚一棵树和一场雨之间的关系,想象一下湿地和一场雨之间的关系。想必,无论多大的雨,黄陂湖都能承受。沉重的枝条激起感情,激起我的视线,连接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树根下潮湿的黄褐色土壤上布满了稀疏的针叶,像画家舔笔留下的墨水,又像书法家笔干时留下的空白。鹅卵石和花草之间,有白色的蝴蝶在优雅地翩翩起舞,上下,轻柔而悠闲,像钢琴上颤动的琴弦。伴随着粉色蝴蝶的轻舞,还真有微妙的声音响起。它非常轻柔,但你可以听到非常优美美妙的旋律。不知是白蝴蝶的翅膀在扇动,还是柏树枝叶在颤抖。这种古朴宁静的意境,很像古诗的一页,古画的一角。
这是一场惠及万物的雨,散发着季节的气息,体现着时代的内涵,催生着万千现象。雨后的黄陂湖湿地确实像一幅刚刚画好的山水画。墨色尚未凝结,色彩随风而变,韵味随时空而遥远。树木、芦苇、荷花、飞鸟都成为画中凝重的水墨,富丽堂皇。山水神韵、地域情怀,蕴藏着古典传承和生态内涵。
一只鹰盘旋在天空,时远时近,时高时低,仿佛捕捉到了雨后湿地积聚的强大生态磁场和生命灵气。老鹰的视力极其敏锐,嗅觉极其灵敏。或许它也想像刚才飞来的那群大雁一样,想在黄陂湖安家落户。
如今,黄陂湖湿地已成为鸟类的家园。除了许多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本土鸟类外,还有大量的候鸟不断从西伯利亚、西太平洋和遥远的北方飞来。黄陂湖是中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深秋时节,每年有近10万只候鸟飞往黄陂湖越冬。湖东荷塘里聚集着斑嘴鸭、田凫、小麻雀、小杜鹃等。湖西芦苇丛中栖息着小天鹅、白尾鹞、红足隼、灰鹤、红雁等。大白鹭栖息在湖的南侧。沼泽里,黑翅鸢在湖中央的小岛上起落。百鸟齐聚,一湖有翼。
每年这个时候,黄陂湖湿地的水草虽然没有春夏时节的翠绿,但却是鸟类的栖息地。芦苇已经变黄了,芦花像给芦苇盖上了一层被子。湖床上永远弥漫着温暖的气息。荷叶已经枯萎,荷茎下的鱼虾没有遮挡,很容易被鸟儿捕捉。草原、滩涂、浅湖里,无数昆虫、青蛙、蛇、蛤蜊、鳗鱼在游动、跳跃、跳跃、游动,充满了诱惑。
最后到达的可能是东方白鹳。与其他鸟群相比,数量并不多,每年只有四十、五十只。但它们不是普通的候鸟。它们是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全世界它们的总数不超过2万。早年,并没有东方白鹳来黄陂湖过冬。由于围垦、污染、生态破坏,对环境极其敏感的东方白鹳即使经过也不会落地飞走。也许他们的祖先曾经来过这里,他们的基因里还残留着一丝对黄陂湖的热爱。因此,当黄陂湖在修复过程中重新获得优质的生态环境时,它们自然就会落后,这也算是一种生命的回归。
东方白鹳在此,百鸟皆尊。整个黄陂湖仿佛变得雍容华贵。一个看不见的巨大生命磁场连接着地球的南北两极。鸟儿与白鹳一起飞翔,托住了湖水的尺寸,将其竖立起来。飞鸟朝霞的意境,比王勃的诗更美;大雁和夕阳的镜头成为许多摄影师的珍藏画面。黄陂湖蕴藏着诗歌的胚胎、绘画的背景和诸多艺术创作的素材。
来这里观鸟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想一睹东方白鹳雄姿的人。因为住在县城,所以我不止一次来黄陂湖观鸟。东方白鹳我也见过很多次,用长焦镜头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是鹳科鹳科鹳属的大型涉禽,体形优美。身体上的羽毛主要是纯白色的,只有尾巴上有一点黑色。翅膀又长又宽,有绿色或紫色的光泽。当它们展开时,不仅美观,而且给人一种强烈的力量感。前颈下侧有一根长针状羽毛,延伸至胸部。粉色的虹膜看起来就像是专门画的,黑色的外圈非常符合人类的审美。
那天我看到的东方白鹳群正在浅水区悠闲地休息。觅食的东方白鹳一边眯着眼睛一边啄着尖尖的喙,仿佛啄的不是鱼虾,而是人的视力;旁边的东方白鹳踱步,扇动翅膀,如国圣的羽扇。毛巾。东方白鹳单脚站在枯枝上,脖子呈S形,姿态优美,仿佛带着淑女的容貌。那双长腿,就像穿着红袜一样,似乎在嘲笑岸边还穿着厚厚冬衣的世俗男女。如果有声音吓到东方白鹳,它也会逃跑,踢起有力的双腿在地面上跑出一定的距离,用力拍打翅膀,获得一定的力量后飞向空中。举起。东方白鹳飞翔的样子很有观赏性,脖子向前伸,腿脚拖在尾羽后面,尾羽像扇子一样展开。
我认识一个人,大家都叫他老朱。他对黄陂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经是鲁柴的看守人,住在离湖不远的一个村庄里。黄陂湖一带的人们习惯称芦苇为芦苇,可能是因为芦苇茎可以当柴火。黄陂湖的芦苇长期分配给私人家庭,担心被盗,需要妥善保管。如今,黄陂湖已变成湿地,不允许私自砍伐芦苇。但老朱对黄陂湖的热爱丝毫未减,他成为了一名业余鸟类保护者。老朱说,黄陂湖里的鸟儿是邻居,关系一定要和睦。尤其是东方白鹳,在黄陂湖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三个月左右。既然来了,就应该善待它。有一次,一只东方白鹳在飞行时翅膀受伤,掉进了附近的农田里。是他第一时间救了它。
像老朱这样的护鸟者不止一位。除了政府组织的,还有自愿的。以前,黄陂湖除了芦苇以外,给他们带来的只是鱼虾,收入很少。如今,黄陂湖湿地远近闻名,游客慕名而来。民宿、农家乐很受欢迎,水产品、特色小吃很受欢迎。黄陂湖已成为附近居民的“生态摇钱树”和取之不竭的“生态银行”。
我环顾四周。沿湖滨大道,东至鲁南川藏线,南至青山湖,西至虎岙、云里山岙、十里长冲及温泉小镇汤池,北至野府山。 ,巢湖。这些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就像黄陂湖周围辐射的珍珠一样。黄陂湖似乎是庐江的源头。
湿地北入口的路边,矗立着一块形状像书、纹理像页岩的大石头。至今仍布满了深浅不一的水渍。感觉就像一段文字即将风干,给人以等待的感觉。思想的诠释。或许,在这里你可以读懂黄陂湖湿地的前世今生,可以读懂庐江人建设这片湿地的初衷和生态愿景。
黄陂湖是庐江的内湖。过去是周边地区仅次于巢湖的最大湖泊。这里幅员辽阔,水质清澈,景色壮观。但经过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大规模围湖造田和养殖,黄陂湖水体逐渐萎缩。同时,由于环境保护力度不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荒凉景象不仅影响城乡面貌,也影响城乡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庐江人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化生态意识,重新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土地完整、生态完整”的生态意义,通过退湖捕捞、圈养治理、禁牧禁猎、保留原始自然风貌、丰富水生植物群落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手段,将这片广阔的区域建设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将湖泊、河流、沼泽、农田打造成一个集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游览等多功能的湿地公园,造福当地人民。
从湖泊到湿地,不仅是一片水体名称的变化,更是其生态内涵的充实和充实。简单的湖泊主要利用水资源,而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由多种水生和陆生物种构成生物群落。其综合功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湖泊所能比拟的。
湿地是一部当地的历史,也是一本生态百科全书。湖中的每一个倒影都是美丽的传说和典故,树上的每一片绿叶都是历史的片段和时间的模块,路边的每一丛小草、每一片花瓣都是先行者灵魂的体现和建设者。的诗歌和歌曲。或许,庐江人借助一场雨,用石像雕刻了这里一片湿地的生态文化和人文历史,以及庐江人的生态禀赋和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意识是城乡发展永恒的主题。黄陂湖湿地的建设离不开一个城市的理性和科学,也离不开城市的生态禀赋和发展理念。黄陂湖湿地,用最直观的生态语言,讲述了一个城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故事。可以说,这是一本美丽的生态画册,是一首壮丽的庐江生态赞歌。是庐江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成果。
城市边缘有一个湖。它是最能感知这片美丽而厚重的土壤的声音,也是最能理解这座城市的灵性的。她用一只手抚摸自己的鲜血,用另一只手触摸这座城市的宏伟;她一只手抚摸着有纹理的肌肤,另一只手抚摸着随时变化的大地,与城市一起心跳脉动。黄陂湖是庐江的“母亲湖”。
鸟类是环境的生态试纸。生态环境改善后,黄陂湖上千只鸟儿飞翔。除了东方白鹳之外,还有许多珍稀鸟类在这里徘徊。 2021年夏天,安徽大学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队在黄陂湖发现了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蓝头潜鸭,种群数量有60、70只。要知道这种珍贵的鸟类是鸭科雁形目潜鸭属的候鸟,全球种群数量仅千只左右,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也许黄陂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为蓝头潜鸭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继第一批响应之后,又是第二批、第三批……现在,蓝头潜鸭已经不再是“路人”了。它们成为“常驻客人”,数量扩大到200余只。黄陂湖湿地已成为世界各地蓝头潜鸭的重要栖息地。
我为这些鸟感到非常高兴。我真幸运,生活在这么广阔的湿地里,有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取之不尽的绿色食品、取之不尽的清澈的水。而在人类的精心呵护下,我们就能生活得舒适、无忧、无忧无虑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还有许多其他动物和昆虫作为邻居,所以你并不孤单或孤独。据资料显示,除鸟类外,还有数百种其他陆生爬行动物和水生浮游动物。它们和谐共存、相互依存,营造出郁郁葱葱的湿地生态景象。
雨后,我没有看到老朱,却看到了老朱打理过的芦苇。因为没有人砍倒它们,所以它们到处都是。作品裸露在岸边,如森林;一片片的一半隐藏在水中,成为芦苇岛。这些芦苇轻盈却坚毅,蕴含着超越一般花草树木的生命力。他们用茂密的茎撑起广阔的天空,用狭小的叶子汇聚清澈浅浅的湖泊,用家族的力量填充一片湿地的内涵。和延伸。掀开一片芦苇叶,那清亮的绿色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植物眼中的庐江故事和黄陂湖湿地的传说。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风俗习惯是由整个湿地乃至整条庐江孕育出来的。在这芦苇叶里。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象征着坚韧和智慧的芦苇成片生长,黄陂湖湿地才如此广阔、丰富,如诗画般意味深长。当你走进去、走出去时,你就会豁然开朗。带着理解生命的知识,阅读来自理解世界、理解自然和生命规律的解脱感。可以想象,到了深秋或冬季,东姑山、马尾山的风就会流向湿地。那时,茫茫茂密的芦苇荡里,那如雪般婀娜多姿的芦苇花,会被一抹黄昏映照出来。 ,随风飘向夕阳的方向,多么美丽奇妙,多么神奇神秘,整个黄陂湖湿地乃至整条庐江都要在它的映衬下。
最大的芦苇沼旁边,长着许多荷花,郁郁葱葱,随着荷风向湖心蔓延。这是一种野生荷花,与栽培荷花有些不同。叶子较小,茎低于水面,花色较鲜艳。它们通常生长在水干净的浅湖中。古诗词中常称“荷花”。
黄陂湖野生荷花的种植历史悠久。年复一年,“叶千层碧,波涛红”。 “黄陂夏荷”曾是庐江八景之一。每个来到黄陂湖的人都有“闻水香未入莲花国”的体验。许多来黄陂湖赏荷的诗人都受到诗词的启发,写下了许多佳作。然而,随着黄陂湖生态环境恶化,野生荷花逐渐枯死,湖面被水花生、水葫芦等有害外来植物入侵,黄陂湖变成了荒凉的野生湖泊。
野生荷花的再现,是对黄陂湖生态变化的最好诠释。植物也有灵性和家园感。虽然这片水体曾经深深地伤害了她,使她遭受灾难而无法生存,但她对故土的思念和不屈的情感仍然深深地埋藏在湖底。她在黑暗中等待湖水变清,等待阳光照射进来,让她透过清澈的波光看到蓝天,等待涅槃重生。终于,她等到了,黄陂湖的绚丽转身让她再次展现出风采,“黄陂夏荷”成为诗人和游人追寻的一道亮丽风景。
黄陂湖的野荷花,确实美丽、朴素,却又娇媚、雍容。曼妙的花茎、摇曳的花朵,让人想起湖边头戴绿衣的女子。让人想起当年人们聚集在稻田里除草的情景。满湖荷花的声音仿佛化作了秧歌的旋律。荷塘也有点像稻田。
荷叶上残留的雨滴摇曳着,引来鸟儿啄水。风吹过,鸟儿飞翔,晶莹的雨滴滚入湖中。水流落下的声音很细微,听不见,但却能感觉到。正如古诗中所言,红尾蜻蜓立于荷尖上,静谧美丽,如休憩之兆。远处有一艘小船划过,仿佛画中有流动的色彩。 “十里荷花香,清湖清浅,波涛动,把船移到花深处,人坐荷叶上六月凉。”这是清代诗人卢福惠观赏黄陂湖荷花的感受。如果诗人能穿越时空,把船移到今天的黄陂湖,一定会写出比这更美丽的诗篇。如果庐江再评新景,估计生态内涵更丰富的“黄陂夏荷”也会被列入其中。
黄陂湖湿地里,无数花草摇曳、绽放。绿虎杖、车前草、美人蕉、绿树皮草、蒲公英、艾草、白凤凰、水仙、白菊花、粉红毛茛、波斯菊、二月兰、浅蓝色再黎花、蓝知更鸟、风信子,还有金芦花、鸢尾花、马草、蛇莓、灰绿藜、莱文、菊苣、雪花……各占一角,争艳变幻。季节的颜色。
我最喜欢的是酸模。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分枝多,有的直立,有的匍匐,比巴根草茂密得多。栗色非常适应这片湿地温暖、湿润的环境,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看着长方形、蛋形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我心里痒痒的,忍不住把脸贴在它身上,体会一下接地气的感觉。花开时,你可以分辨出单片花瓣或数个伞形花序,有一种偷看美景的感觉。颜色也很多,有紫色、黄色、白色等。远远望去,那一片片花朵,似锦展开,又似云飘落。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困难的时候,我就用酢浆草的嫩茎叶来做沙拉或者汤。我觉得黄陂湖湿地就像我儿时的家。
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草,也不知道它们属于什么科属,但它们没有什么大用途,并不影响湿地织染的风姿和容貌,也不影响湿地织染的风姿和容貌。湿地文化品味。尤其是那些未被发现却珍稀名贵的花卉植物,让黄陂湖的生态境界更加深厚。
不久前,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圣尼团队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蕨,分布在岸边的芦苇丛中,期间野生种群面积达到100平方米。黄陂湖生物调查.人们惊喜不已。
粗茎水蕨为蕨科水蕨属植物。为多年生漂浮草本植物,常生长于水质良好的湖泊、河流、沼泽、池塘中。据当地老人介绍,早年他们曾在黄陂湖看到过粗茎水蕨。它的嫩叶可以食用,人们经常采摘它。无论是炒着吃、凉着吃,还是与其他食材拌着吃,都非常美味,营养价值与大白菜相差无几。此外,粗茎水蕨还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生肌等良好的药用功效。若某处流血,折下一根粗的水蕨茎叶,捣碎敷在伤口上,血立即止住。
黄陂湖粗茎水蕨的消失也与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特别是水体富营养化和外来水生植物的入侵,使粗茎水蕨失去了生存空间。如今,黄陂湖重新出现了粗茎水蕨,警示人们只有生态得到改善,才能带来生物多样性。
一簇朴素的花朵,一株纤细的小草,看似不起眼、脆弱,但它们却可以吸收一场雨的能量,延长道路的长度,拓宽草原的宽度,映照森林的高度,映照美丽。一个湖的。深度承载着湿地的博大。这样的长、宽、高、深、气度,也属于庐江这片古老的土地。
湖堤下,一簇簇淡雅的月季花浸在水汽中,轻轻绽放,在风中轻轻摇曳。花朵颜色淡淡,香气扑鼻。看着那绿茸茸的叶子,那红红的花朵,人们的情绪变得茸茸,思绪变得支离破碎。心中积攒已久的激情,突然被这朵毛茸茸的玫瑰花打开了。我体会到了植物在湿地扎根的思想境界和装点湿地的奉献精神。那种贫瘠、平凡却漫长的人生,那种面对世界的执着,面对繁华的淡然,面对时间的从容,面对困难的勇气,造就了我的心境。像湖一样清澈而遥远。然后我想到了建造这片湿地的人们以及黄陂湖湿地的愿景。
当一个地方的环保意识、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一种理念、一种实践策略、一种经济方向的指引时,这个地方一定会得到大自然的反馈。在庐江、黄陂湖湿地,我感受到了一种自由、回归自然、高品质的生活体验。我感受到了湿地邻里和谐、生活和谐的氛围,感受到了生物种群与非生物环境的有机结合。 ,构成完整生态系统的充要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仿佛变成了湿地里的一棵树、一片草、一只鸟、一朵朵花。
我在想,如果把一草一木的绽放、鸟儿的飞翔、人类的思维以及一座城市的发展理念放在一场雨的坐标系中,形成一个多维的空间,会有什么样的生态和政治意义?会有吗?呢绒?
又一群鸟从远处飞来。
——本文首发于《安徽作家》2024年第3期
关于作者
张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人民日报》、《文学月刊》、《中国校园文学》、《安徽文学》、《天津文学》、《四川文学》、《时代文学》、《奔跑吧》、《北方文学》 ,“广西文学”,“一百个散文学校”,“中国“铁路文学与艺术”以及其他报纸,有些作品已由“小说每月”,“选定的散文”重印杂志,“读者”等,有些作品进入了年度清单和年度选择。他发表了散文收藏,例如“穿过Nanchang的Chrysanthemum Terrace”,“失踪的月亮和稀疏的钨”,“稀疏树”,“”山和水域的魅力”和一系列小说“被尘土密封”。
1。Anhui省作家协会会员服务电子邮件:。
2。打算为Anhui省作家协会[新工作Express] [新书版本] [新书版本] [文学更新] [Review Roundtable]和其他列的作者,以及其他列可以参考该列的已发布内容并提交电子邮件的相关材料。注意提交列的名称。
将其固定在我们身上,并尽快收获文学奇观!
快来留言,与我们分享您的明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