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888888
网站首页 关于乐橙真人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0-8888888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469号
邮箱: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民法典正式出台:婚姻法、继承法等九部法律同时废止,影响深远

发布时间:2025-01-23 00:26:19 点击量:

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

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

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闭幕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审议的议案,并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摄影/本刊记者 杜阳

民法典的出台之路

生活百科 书_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哪本书_百科全书生活

编纂中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民事法学家的夙愿。

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起草以来,时隔6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即将正式颁布。民法典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市场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生存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法官审理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其地位仅次于宪法。

2019年12月16日,共1260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向社会公开。这是自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市场法制建设、编纂民法典”目标以来,立法机关首次发布民法总则。代码(草稿)采用连续货号的形式。

同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闭幕。会议决定将审议通过的民法典草案提交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亮点之一。审查通过后,中国将进入民法典时代。

届时,这部民法典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事立法集。因此,它也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公民权利的宣言和保障。如果说宪法侧重于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侧重于保护几乎所有民事活动中的私权,从合同签订、公司设立、人身伤害、离婚,到缴纳物业费、开车外出、邻居纠纷等等等,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

根据规定,民法典实施后,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将废止。同时。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首次起草到历经波折最终正式颁布,中国民法典60多年来经历了什么?

2017年4月18日,江西省南昌市青云堡区徐家坊街道、青云堡区人民检察院在全省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宣传学习活动社区。新华社摄

计划经济时代:两度因政治运动而搁浅

多位资深民法专家和参与立法人士接受采访表示,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中国立法机关曾四次推动制定民法典,但均由于历史原因失败。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其中很多条款涉及公民权利的保障。例如:第一章《总纲》规定了所有制形式、不同所有制主体生产资料的保护、继承权、劳动权的保护等;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体规定了公民个人的平等权、人身权、劳动权、休息权、婚姻自主权、文学艺术创作权、科学创作权等私权的保护。以及技术创造权等。

同年,我国的民事立法工作也开始了。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孟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民法典的起草可以追溯到到1954年下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门小组,开始起草民法典。 1956年12月,民法典(草案)完成。

著名民法专家、第七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平表示,此次,包括北研院在内的全国各地法学院的部分民法教师、业务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工作政法学系(中国政法大学前身)集中。人们聚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在地,开始起草民法典。

但草案的内容体现了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它以 1922 年苏联民法典为基础,将家庭法排除在民法之外。婚姻和家庭也被认为不属于民法的范围。它没有规定财产权,只规定了所有权。

“这个草案的立法体例借鉴了苏联民事立法经验,分为总则、所有权、债务、继承,共四部分525条。然而,它赶上了反革命的步伐。” 1957年的右倾斗争和1958年的大跃进,导致民法起草工作中断而无路可走,立法活动终止。”孟强说。

中国社科院院士、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孙显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宪法规定的所有制制度不是法律承认所有权,所有权是民法的核心问题。政治运动也迫使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停止。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逐渐认识到无视自然规律和规律的负面影响,开始调整政策,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丰富、提高”的方针。在此背景下,民事立法取得新进展。

1962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毛泽东指出:“不仅需要刑法,而且还需要民法。现在存在无法无天的情况,没有法律是不行的,必须发展刑法、民法。”

根据这一指示,全国人大再次成立民法典起草工作专门小组。 1964年7月,民法典草案(试稿)完成,仅包括总则、财产所有权、财产转让三部分,共24章262条。

蒋平曾撰文,这次草案有几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几乎所有法律术语都被取消了。规则使用单位和个人、法人和自然人都没了;产权、债权、法律行为、合同都没有了。销售合同称为销售关系,基建合同称为基建关系,运输合同称为运输关系。很多这样的“关系”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其次,从结构上看,婚姻、家庭关系和继承关系被删除,不再成为民法的一部分。

这部民法典的起草进程仍不顺利。正值当时的“四清运动”,不久又发生文化大革命,导致起草工作再次被搁置。

孙献忠表示,这份草案充满了阶级斗争等语言,过分强调人们必须热爱国家、热爱集体。要知道,民法典应该是权利立法,而这种立法视角就变成了义务立法。

生活百科 书_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哪本书_百科全书生活

不少民事律师认为,起草工作的连续两次失败表明,民法典的出台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

著名民法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梁惠兴撰文称,民法典前两稿的失败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从表面上看,是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打断了民法典的起草,但深层次、关键的原因是中国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制度主要依靠行政权力和行政手段来组织和安排产品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缺乏民法所依赖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比如经济活动中各种指令、票据等的使用,不需要民法来规制,更不需要民法典来规制。因此,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前两次民法典草案均未成功。”

王黎明,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民法学会会长,曾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法制研究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参与经济合同法、合同法、专利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 、物权法等重要法律的起草和修改工作。

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此前民法典起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缺失。那时,人们没有多少财产,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是敞开的。因此,继承法的用处不大,民法典的制定也缺乏实际意义。

改革开放后:“批发”改为“零售”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活跃,为民事立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此背景下,重新启动民法典起草的呼声不断出现。

197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组织起草民法典。

蒋平表示,本次起草工作采用了大兵团作战方式。当时,在彭真同志(编者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的领导下,第一批动员了36名法律专家、学者各实际部门人员组成起草小组。

多位民法专家表示,当时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公”与“私”之争不断。在公有企业改制、所有制问题等许多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由于差异太大,草案产生了多个版本。 1982年5月1日民法典第四稿完成后,争议仍然很大,起草工作不得不停止。

“当时,改革开放不久,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没有先例的,而且深受传统‘左’思想的影响, “当时每一步都很艰难,商品经济需要很大的勇气。”孟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蒋平说,彭真同志提出起草民法典,将“批发”(民法典)改为“零售”(单行法),即先制定单行法,再制定民法典。原因在于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性改革,正在摸着石头过河。不可能预先确定一部完整的民法典的规则。只有改革基本完成,我们才有把握制定出完整的民法典。

在这一思路下,《技术合同法》、《对外经济合同法》等单行民事法律相继颁布实施。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制定工作也已启动。 1986年4月12日,这部被称为“准法典”的民法总则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并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9章156篇文章。民法通则是我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常见问题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的一般法。

《民法通则》制定时,江平、王家福、童柔、魏振英四位民法领军专家组成起草专家顾问组参加。他们并称为中国的“民法四元老”。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八十多岁的著名语言学家、《现代汉语词典》主编卢树祥亲自校对了《民法通则》的语言文字。

孙献忠认为,民法通则是民法基本法,具有积极意义。他说,1986年的《民法通则》囊括了几乎所有民事活动的基本规范。体现的最大特点是思想进步和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比如,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振兴企业。民法通则也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了完善。其中规定的法人制度、法人自治、知识产权等都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以知识产权为例,当时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前,当时并不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甚至有人说自己的生命是属于党的,那怎么办呢?” “他们能主张自己的权利吗?后来,这个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献忠说。

1998年1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邀请江平、王家福、王宝树、梁惠兴、王立明等9位民法专家组成“九人法典研究小组” ” 讨论民法典起草事宜。他们一致认为,当时改革的方向已明确,多部单行法律已普遍通过,起草民法典的条件已趋成熟。

蒋平说,“当时大家一致认为,民法典的起草应该继续采取分行立法的方式,分步进行,然后总结成民法典。具体步骤是1999年完成合同法;从1998年到2003年的四五年里,力争通过物权法;到 2010 年完成民法典。”

2002年初,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提议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任期内通过民法典。这也标志着民法典第四次起草工作的开始。

同年12月23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了民法典(草案)。草案共1200余条、10万余字。

然而,该草案在法律界存在争议。不少民法专家认为,草案只是民法通则、公司法等现行法律的拼凑,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孙献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次起草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一些法律问题。当时,很多人并不了解民法典的概念,一些立法机关的主要领导甚至将民法典称为“民法典”。

孙献忠表示,民法典的制定至少需要修改相关单行法中的错误、填补漏洞、进行一些补充,但这些工作当时都没有做到。 2002年的民法草案仅汇编了当时有效的一些法律,包括民法通则。其中存在不少错误、矛盾、漏洞,甚至保留了一些落后的规则。

当时的立法专家孙献忠批评了这一计划。 “比如,我们从1988年就开始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当时房地产市场已经建立。但是,在2001年8月提交我们审议的方案中,1986年民法通则规定‘土地不能买卖或进入市场的规定。

2002年,这部民法典草案曾一度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之后就没有任何进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先行制定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单行法律。待条件成熟后,再研究制定完整的民法典。

蒋平说,当时及时提交民法典草案的好处是“没有回头路”。既然已经提交,就必须不断地审查和完善,直到民法典最终能够通过。随后,各方纷纷批评,对这样的草案表示不满。而且,民法典本身篇幅庞大,很难一次性制定出一部各方都能接受的民法典,所以又被搁置了。

孙献忠表示,这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未能完成,是由于经济体制、政治条件和法律研究等方面的不成熟造成的。 “前三次起草并不顺利,前两次起草的原因更多,第四次没有起草主要是法律研究不成熟。”

迄今为止,新中国成立后,民法典的编纂经历了“一波三折”。

停顿12年,分两步重启

2002年以后,民法典的起草工作长期沉寂。这期间,不少民法学者焦急万分,不时组织联名请愿,提醒中央领导人不要忘记这项工作。

生活百科 书_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哪本书_百科全书生活

这一时期,大量涉及民商事法律制度的单行法律也逐渐完善。

我国先后制定了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立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民事司法实践经验。理论研究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民法学界普遍认为,这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市场法制建设,并作出“编纂民法典”的决定。这意味着,沉寂12年后,第五部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2016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傅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经启动,将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制定民法通则,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法。民法总则草案已出炉,预计6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民法通编”是指对民法典各分编的制定。这两部分将提交审议并合并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王黎明表示,民法典的编纂既要“编”,又要“编”。 “编”,就是对财产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现行民事法律和制度进行系统整理和整合,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 “编制”就是根据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新制度。因此,民法典的编纂不是对现行法律的简单编纂,而必须在总结现行立法和司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制度完善、设计和创新。

2016年6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民法典总则草案,标志着民法典编纂进入立法程序。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并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法典的完成,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民法典的总则。它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具有主导作用,分为基本条款、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限计算和附则,第十一章、第 206 条。

2015年4月,中国法学会决定成立民法典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王黎明担任副组长。关于《民法通则》与《民法通则》的区别,他表示,《民法通则》是对民事行为的一般规定,而不是《民法典》,其大部分内容涉及民法通则的内容。民法原则。民法典不仅涵盖了民法总则,还规定了大量原本属于民法分则条款的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内容。 《民法通则》施行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由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立法技术,很多制度已经过时,比如“合资企业”;而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蓬勃发展的许多内容,如生态环境保护等,并没有在民法通则中作出规定。

2019年12月16日,《民法典(草案)》向社会公开。草案共7个部分,包括总则、财产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附则,共1260条。根据规定,民法典审议通过后,现行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侵权责任法和民法通则将废止。

2019年12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岳仲明介绍了民法典编纂进展情况。他透露,法工委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将201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纳入草案,并重新整理了条文编号,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民法典草案经审议后将通过全国人大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19年12月24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民法典草案。 12月28日上午,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审议的议案,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 。

孙献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两会审议通过的民法典草案符合社会各界的期待,也符合立法规划。

立足国情,敞开立法大门

《民法典(草案)》向社会公布后,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民法分立的背景下,民法典出台有何意义?法律基本完备吗?

孙献忠介绍,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体系”只是单行法的集合。它缺乏科学体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分工与合作要素,也缺乏部门之间的逻辑,导致民法立法的失败。 “碎片化”。

他说,目前单行民法尚未形成有机体系。有的是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有的是近几年制定的。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法律和近年来制定的法律往往有涉及同一事项的规定。不同,甚至可能是矛盾的。

在参加最高人民法院或地方法院举办的案例研讨会时,孙献忠发现,一些法律上并不复杂、难以分析的案件,学者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析和司法意见,而且其中很多意见都有法律依据。因此,根据现行法律,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有时会遇到困难。

因此,有必要对现行单行民事法律进行系统编撰,将现行的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等单行民事法律进行整合,看看哪些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民权利的,哪些是符合人民权利的。不是。哪些是有漏洞的,哪些是多余的。

王黎明举了一个例子,解释了民法缺失带来的尴尬:“比如,一个人在网上购买了一个热水器,由于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漏电,导致他受伤。”当法官选择适用哪部法律时,他面前摆着的是《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管理法》等,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相关司法解释及相关行政法规法官往往很难做出选择。”

他表示,由于民法典的缺失,法官在实践中运用各种法律,有的法官仅依靠自己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来寻找和运用。结果,一审法官适用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二审法官适用了合同法或侵权法,导致两审结论截然不同。

王利明表示,法典化就是制度化,制定民法典的首要意义就是使民事立法制度化、制度化。消除不同法律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矛盾。代码的另一个优点是“信息集中”。将来,只要法官手头有民法典,他们就可以找到民事判断的主要依据。

许多民法专家说,我国单独的民法和民法法的起草过程也完全反映了关注国家条件和开放式立法的特征。

Wang Liming在1990年获得了法律博士学位,并成为新中国民法的第一任博士。他在汤鲁(Tong Rou)的下学习,被称为“中国民法之父”。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的导师汤鲁(Tong Rou)也反复告诉他,在做法律时,他必须将其与中国的民族条件相结合,不能与中国的现实脱离或复制外国。 “汤老师也感到这一点。他曾经是苏联专家的助理。他说,苏联的学术副本不成功。”

Wang Liming说,目前,我们的民法典大约有1,300篇文章,这是非常详细的,而许多欧洲国家的民法规则有2,000多篇文章。

王·林宁(Wang Liming)说,法律中任何可以以最广泛的方式反映人民声音的规则都可以在制定后可以很好地实施。以财产法为例,它持续了十三年,并在群众参与的情况下进行了八次评论。这个开放式立法程序确保了财产法的立法质量。

2005年7月,《财产法》(草案)的全文被向公众发表评论。在40天内,各行各业总共收到了11,543项意见。当时,起草团队收到了用盲文写的一封信,该信件将王林转移了很多。 “这封信作者是一个名为Sun Dong的视觉障碍患者。他说,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他阅读了整个草稿,并认为需要做出一些变化,因此他写信提出建议。”

王利林说,民法典的整个起草过程也满足了时代,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需求的需求。现在是现在制定它的合适时机。

员工记者/周芬

Copyright © 2002-2024 乐橙真人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701678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