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我们知道所有的生物过程都受到温度的影响。低温抑制食品中发酵和霉菌的繁殖,人体对温度也非常敏感。现代社会,制冷技术几乎渗透到每一个生产技术和科研领域,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制冷广泛应用于食品冷加工、冷藏、冷藏运输、自适应空调、体育运动中人造冰场制造等;在工业生产中,为生产环境提供必要的恒温恒湿环境,对物料进行低温加工。 、利用低温进行零件之间的过盈配合;在农牧业、农作物种子低温处理等方面;在建设项目中,利用制冷实现冻土开采;现代医学也离不开冷藏、深低温冷冻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手术过程中的低温麻醉等;制冷技术还应用于微电子等尖端科学领域,在技术、新材料、空间开发、生物技术的研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现代技术的进步是伴随着制冷技术的发展而来的。
技术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劳动技能、技术、经验和知识。它包括人类技术活动中的硬件和软件。它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和手段活动的总和。从理论上讲,技术属于社会物质财富和物质财富创造的实践领域。它是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物化形式。工具的使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决定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式。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进步推动人类发展。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使生产工具从电气化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劳动对象范围大大扩大,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技术进步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深刻改变了人类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四季如春的空间里,冷食热食已不再是梦想。先进的通讯方式等等,让距离不再成为沟通的障碍。这样的话,地球就变成了一个“鸡狗”都能听到彼此声音的地球村。这是科学技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体现。其中,制冷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
2 制冷技术及其负面影响
2.1 科技与人文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人处于主体地位。人既受自然和社会的控制,又影响自然和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自然产生积极的、建设性的影响,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创造新的更适合人类生活的人工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另一方面,科技也对自然产生负面的、破坏性的影响,导致原本的“自然平衡”变得失衡。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和制约的基础上的。技术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和社会。技术有明确的实用目的。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介。科技活动作为中介,必然导致“正负”双重后果。早在两个世纪前,圣人恩格斯就曾告诫我们:“我们不应该过度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确实都是在第一步中取得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人类活动改变并破坏了生态环境。也越来越深,最终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20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20世纪的技术革命并没有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社会矛盾。还形成了人口、生态环境、资源能源、贫富差距等一批突出的新社会矛盾。社会问题。
2.2 制冷技术的发展及危害
制冷技术也是如此,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从历史上看,制冷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1830年至1930年):主要采用NH3、HCS、CO2、空气等作为制冷剂。这些制冷剂有些有毒,有些易燃,有些非常高效。低,已经用了一百年了,当CFCS和HCFCS制冷剂(即氟里昂)被发现后,出于安全考虑,果断决定实现重大第一次转型,进入第二阶段制冷技术发展(1930年至1990年)。氟利昂主要用作制冷剂。使用60年后,人们发现这些制冷剂破坏了臭氧层。众所周知,地球大气层的“臭氧层”就像一个过滤器和保护伞,阻挡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进入大气层。事实上,可以说,只有臭氧层形成之后,生命才能在地球上生存。 、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然而,近年来,臭氧层破坏不断加剧。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调查显示,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达2100万平方公里,比两个中国的面积还要大。赤道部分地区臭氧消耗已达20%以上。去年夏天,北欧部分地区的臭氧浓度甚至减少了 40%。素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近年来以每10年2.7%的速度减少,已成为大气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
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相当于在地球上空打开了一扇天窗,让大量的紫外线可以毫无阻碍地到达地表。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将受到严重破坏,生物产量减少,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如果臭氧层消失,地球生态环境将回到4.5亿年前的生态环境,包括人类在内的数千万陆地生物将面临灭绝。甚至有人认为,当臭氧层中的臭氧量减少到正常量的1/5时,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死亡的临界点。臭氧层空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溴氯氟烷等一些化学物质进入臭氧层,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臭氧损失。这与制冷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系列适应不同工作温度范围的氟利昂制冷剂几乎在制冷领域得到普及,极大地推动了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据估计,1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4至105个臭氧分子。溴原子的破坏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和溴原子还具有协同作用,即两者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大于两者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广泛用于冰箱、空调制冷的氟利昂,才是造成“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现阶段制冷技术的发展表明,技术在增强人们能力的同时,也会改变人性,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制冷技术与冶炼、化工等技术一样,同时发挥着造福人类和破坏人类环境的双重作用。
2.3 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
当代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市场交换方式、新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制度、新的产权方式和等级结构、新的权力和组织形式。管理结构和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客观且不可避免的。人类拥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思想、精神和语言。人类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人类还必须应对技术的负面影响。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霍兰德指出:“现代梦想绕了一个奇怪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现代科学进步本意是解放自己,却危险地失去了地球的根、人类社会的根。”由于它的根源在于传统,更重要的是它的根源在于宗教神秘主义,它从创造转向毁灭,导致了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解决问题中发挥巨大作用“全球性问题”和当代人类发展的困境,我们也应该看到。科技发展的副作用,以及科技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可能局限性。
3、制冷技术负面影响的控制
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完全消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和抑制它对科技活动的负面影响。臭氧层破坏和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当科学家的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制冷技术中广泛使用的氟利昂对臭氧层造成了严重破坏时,“补天”行动进展得非常快。 1985年,蒙利纳和罗兰提出原子臭氧消耗机制11年后,即南极臭氧空洞被发现的那一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获得通过,在世界上首次制定了一系列共同控制臭氧层破坏的措施。原则和指导方针; 1987年,保护大气臭氧层的重要历史文件《蒙特利尔议定书》获得通过。该议定书规定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的类型及其逐步淘汰时间表。要求到2000年全球氟利昂消费量减少一半,并制定了对氟利昂类物质生产、消费、进出口的控制措施。随着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表明,大气臭氧层的消耗更加严重,1990年通过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伦敦修正案。1992年通过了《哥本哈根修正案》,再次扩大了管制物质的类别。彻底消除的时间表也一再提前。我国也将在2010年逐步淘汰氟利昂F11。不过,即使做出这样的努力来弥补我们头顶上的“臭氧空洞”,由于清除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难度,预计哥本哈根修正案将在2050年左右平流层氯原子浓度降至临界水平以下之前通过。届时,我们头顶的“臭氧空洞”有望开始恢复。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逐渐认识到,技术的价值标准不仅在于是否实用、带来什么经济效益,更在于其负面影响的大小。然而,是不是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类就必须否定技术进步,退化为原始、古老的生产生活呢?难道我们要回到《诗经》里所描述的储粮时代:有风《七月》,“……二曰破冰冲锋,三曰收于中”。银铃……”?这种被动回避的观点显然不符合人类探索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事实上,当制冷技术发展第二阶段使用的工质被列入淘汰时间表时,制冷技术就进入了第三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进入了以HFCS制冷剂为主的时期,正在加紧开展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减排的新一代替代工质的开发和实际应用研究。人类不仅要利用技术手段来利用、支配、改造和控制自然,而且要利用技术活动来适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减少或避免对自然的破坏。
4 结论
人类利用科技手段利用和改造自然,必然会改变自然原有的平衡。问题在于,人类应该正确认识自身活动对自然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供科学可预见、可控、适应自然规律的解决方案。人类行为的后果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马克思主义相信技术的力量,人类可以依靠技术克服各种困难、摆脱困境。人类追求发展的能力是无限的。然而,科学技术力量的发挥和发展必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进行,必须受到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遵循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科学”的统一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发展的积极效应。制冷技术的发展和臭氧层保护是现代史上技术进步和全球合作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技术进步以及控制技术进步后果的合作机制也将成为人类的财富,并为解决其他重大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经验中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景来:《20世纪90年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综述》,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版,2002年9月,38页。
[2]王兵、戴正农:《自然辩证法教程》,东南大学出版社。
[3]陈国邦:《最新低温制冷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