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成都西门欧罗巴度假村茶馆聚会:高中同学重逢与青春回忆
茶馆。视觉中国|图片
2000年7月16日,我和高中同学相聚在成都西门欧罗巴度假村的茶馆。我们都是成都三中的高中同学。我们是1974年毕业的。我们的同学大部分都下过农村。我们的命运也不同。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去了部队,有的经商了,有的干部在国外……同学们不常见面,所以我回国也是大家见面的一个原因。当时我在美国教书,回来后一般不希望有人为我举办特别的聚会。但是一个好朋友听说我回来了,于是也通知了其他同学,大家都很高兴地聚在一起。还是老规矩,先找个茶馆喝茶聊天。老同学见面自然会聊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怀念是难免的,也勾起了我对自己少年时代的回忆。
高中回忆
事实上,我也在那里读过初中。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我在上昌小学读三年级,然后就出现了所谓的“停课革命”。复课后不久我就进入了初中,也就是说我小学才读了一半。我学习很刻苦,尤其是最后一年,因为当时明确规定,能否进入高中是根据成绩来决定的。 1972年夏天,我焦急地等待着录取通知书,但通知书始终没有来。后来父亲到学校询问,被告知因未通过父亲所在单位提供的政治审查而未被录取。虽然初中毕业时我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我却被剥夺了进入高中的权利。
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那时候我很害羞,甚至觉得不好意思出去见人,尤其是害怕见到以前的同学,更不敢去学校争取读书的权利。我父亲几乎每天都去成都三中协商这件事。现在想来,当时的我确实很弱。其实我从小就很害羞。比如,妈妈让我去办公室找爸爸,如果爸爸在开会,我就不敢在门口打电话。我父亲也告诉过我这件事。
那时,我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父亲身上。他一定会为我的入学权利而奋斗。我记得还去很多相关单位上访过。最后,我父亲的单位省文联出具了证明,证明我父亲没有政治问题。只有这样我才能进入高中。记得我入学的时候,开学已经有一两个月了。事实上,我的情况并不独特。我记得班上另外两个成绩好的同学也有和我类似的经历。
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就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我一直认为高中的岁月是我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高中之前,我基本上是一无所知。我对知识的追求和人格的形成几乎都是在高中。如果没有爸爸的勤奋和刻苦,我绝对不可能上高中;如果我没有上高中,改革开放后我很可能就没有能力、没有机会再上大学,我的人生道路也可能与今天完全不同。 。
高中时,我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玩耍,一起背唐诗宋词,一起传递当时禁书,一起用旧电唱机听古典音乐。我们这些好朋友都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宣传部领导,母亲是报社记者;父母都是医生;另一个的父母都是政府机关的领导。我想我对文学的兴趣与我们朋友的相互影响是分不开的。
我对写作的兴趣也是从高中开始的。事实上,我从小就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画画了。我没想到我的职业生涯会与写作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实我觉得我中学的时候不太喜欢写作,但是我记得初中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我的语文老师不相信是我,说我抄袭的。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姓石。我记得他是南京大学毕业的,也是班主任。他似乎注意到我在写作方面有一些专业知识。全班同学一次去龙泉驿打工一个月。在那段时期,年级会定期出版油印小报,报道一些有关劳动的新闻和故事。石老师让我当通讯员,定期写报道。那些油印在纸上的小报告可能是我最早“发表”的作品。
打麻将
欧罗巴是一个集茶馆、餐厅、卡拉OK房于一体的娱乐场所。提供游玩、喝茶、吃饭一站式服务。我选择这个地方作为我高中同学聚会的地方。本来以为有空调会更舒服,但是不想早上停电。直到下午4点来电,空调才启动,变得凉爽起来。我们每人花了40元打了一整天的麻将。这里环境不错,有亭子、水池、草地等。
茶馆是一个长长的大厅,窗边有隔断,客人们正在里面打麻将。我们二十多人把几张方桌拼在一起,围在一起喝茶聊天,这就是成都人常说的“茶谈”。随后有人开始四人桌打麻将,一般输赢10元,也有的赌注5元。我观察了他们的打法和打牌。打麻将有多种方式。我的同学说他们玩的类型是成都最常见、最简单的。
有一位同学在成都一家禽蛋公司担任采购员,经常在茶馆谈生意。他说,上午茶馆的生意一般不多,下午就开始打麻将了。因此,茶馆一天分为三个时段:下午(中午12点-下午6点)、晚上(下午6点-午夜12点)、通宵(午夜12点-中午12点)。早上6点或次日早上8点),按航段计费。
还有一种麻将叫“商业麻将”,老板邀请自己想拉拢的人到茶馆打麻将,故意输给自己认识的人。
另一位同学说,现在成都普通人的生活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
打打麻将,
吃点麻辣烫,
喝酒打架,
观看一些歪曲的视频。
所谓斗酒,是指廉价的酒,容易让人醉;所谓“歪视频”,指的是色情视频,但有些人还是愿意冒一点小风险,以获得一些感官刺激。这种笑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想表达的是成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随意性。他们钱不多,但仍能保持愉快的心情,随遇而安。当然,这里也有一种自嘲的成分,其中难免含有夸张的成分。它只是反映了一些人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有很多方面,不是一首顺口溜能够完全表达出来的,但是这句顺口溜却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成都人日常生活的信息。
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