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广元路菜市场改造后焕然一新,成为朋友圈网红打卡地
这个美食广场原本是一座三层楼的酒店,曾经是远近食客的首选。然而,十三年前年底,租赁合同到期;徐汇区政府收回了钻石地段的大楼。恢复后有何用处?也就是说,其功能定位需要研究和决策。我当时是徐汇区政协委员。根据时任区政协主席张琪的安排,我前往天平街道进行联系。我参加了天平街道与徐汇区经委(现商委)、教育局、文化局的多轮联席会议。这种功能定位联席会议,常有居住区代表、老干部以及上海图书馆党组等片区知名单位代表参加。区政府、区政协领导也认真聆听。但在我的第一印象中,这是一次没有决定的讨论。
为什么这么难?由于钻石地段的空间确实有限,各行各业的基层干部的出发点都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城区增添色彩。但由于干部来自不同行,观察视野、思维习惯、行业特点不同,很难达成共识。
凝聚共识是我当时负责组织项目报告的主要任务。去粗取精后,功能定位最终集中在两个方向——要么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要么建设标准化菜市场。根据当时上海市政府的相关指导意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标准化菜市场都有相应的空间布局要求。
我很快发现,基层干部中男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二选一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要求建一个菜市场。我记录的宏伟蓝图是:一楼活鱼、活虾、活蟹、活鸡鸭鹅;猪肉、牛肉、羊肉、蔬菜、水果及豆制品;三楼熟食、半成品、面制品。辩论双方的美丽场景有:一楼咖啡厅、茶室、评弹;二楼的社区图书馆、社区学校教室和画廊;三楼社区文化中心主剧场(设有多功能厅)。男人们还表示,下班后可以回家买菜,展示一下自己的厨艺。多棒啊!我当时就夸他们是上海式老公。女人们游说我说:下班后可以喝咖啡、尝小吃、听评弹、看越剧……多好呀!
感到头晕后,我决定做社会调查!我的社科院同事朱颖给了我很大的研究支持。她帮我从批量式居民的民生需求中梳理出关键线索。结论是,居民既需要剧院,又需要菜市场,而且最好能合二为一——也就是说,看完一场精彩的表演、听完社区学校的课程后,可以当场购买食物并做饭在家里。于是,一楼建了菜市场,二楼建了图书馆和各类教室(社区学校同步设计了居民喜爱的课程),三楼则是主剧场。十个月后,建国60周年前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菜市场一同开业;大家高兴地看戏、听课、看戏、买菜……大家都高兴。我本人在主剧场看到了秦怡、周小燕、任桂珍等艺术家!
现在令我自豪的是我坚持保留了电梯。电梯的运行和更换都需要花钱。有人说三楼不适合攀爬和锻炼。我的回答是:十年后,居民的寿命会更长。重新加装电梯不是要花更多钱吗?我把这段经历告诉了我的导师、社科院老院长张仲礼先生。他曾担任全国人大代表20年,因对菜市场建设的关心和建议而闻名。当时,张先生还总结了广园路菜市场的诞生:为人民服务需要妥协精神和智慧!
如今,人民城市,人民建设,人人都有软实力,妥协才是最大公约数的追求! (王令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