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数字文旅新业态:未来景区与元宇宙观影引领沉浸式体验新潮流
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对交通法规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期间,广州登上各大旅游平台热门目的地榜单,7天内接待游客1441万人次,实现文化旅游消费超112.6亿元。
迎合“流量”,依托数字技术赋能的文旅消费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珠江夜游单晚发送旅客超过4.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汉服游”“ “国行”“音乐俱乐部”等沉浸式夜游主题航班深受欢迎;永庆坊、北京路等非遗街区人气极高,粤剧、舞狮等传统项目火爆,与裸眼3D大屏、电竞动漫体验馆、沉浸式小游戏等新业态相得益彰剧院;如果你不想跟知名IP“随波逐流”,可以选择遨游“无人区”,乘坐无人驾驶游船畅游海珠湖、乘坐无人驾驶巴士看珠江沿岸风光、生物岛等不同路线,在园区露营,享受无人机“空投”的外卖……
广州拥有深厚的岭南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如何用数字赋能新文旅、激发新消费、振兴老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在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广州做出了哪些探索,解决了哪些问题?
从看风景到走进风景
观察数字技术在文化旅游场景中引发的变化,最明显的迹象是向远离市中心的传统景区转移。国庆长假期间,黄浦区长洲岛黄埔军校主题文化旅游街区人头攒动,大型光影沉浸式舞台剧《黄浦!黄埔! 》演员们在这里举办快闪活动。
黄埔军校剧场负责人杨凌告诉记者,这部舞台剧以军校历史为背景,讲述七位英雄的热血故事,融合全息投影、虚拟互动等多媒体技术,带领观众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至今已演出200余场,吸引观众约8万人次,被评为2024年“粤风新风”广东文旅消费业态热门场景。
从“看风景”到“入风景”,遍布军校街区的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场景为游客带来更多消费选择。参观军校旧址,走出热血剧场。游客可以参加“火线时光”主题游戏派对,在激烈的战斗中释放自己的“战斗力”。他们可以走进军校照相馆,留下穿越时空的珍贵影像。玩累了,还可以参观完整的军校。在大气的咖啡厅品尝特色咖啡,在深井烧鹅博物馆用餐……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建成已有40周年。多年来,以静态展览、演示等形式为主,文化旅游吸引力难以提升。杨凌透露,随着体验街区的建成,客流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几年前,黄埔军校年客流量在200万人次左右,其中55%是中老年群体。如今,亲子团、学习团、工会团等越来越多。预计今年客流量将接近400万人次。景区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引入了众多岭南特色的文创品牌和餐饮服务,释放了黄埔军区的潜力。学院的IP并实现良性循环。”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广州文旅产业重塑场景、开拓增量空间、推动消费升级已成为趋势。广州社科院发布的《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广州将接待游客总量2.34亿人次,同比增长51.8%;文化和旅游消费总额3309.5亿元,同比增长47.4%。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新业态蓬勃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今年的广州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数字科技企业带来了XR大空间、全息投影、裸眼3D、体感互动等多元化的数字场景,吸引了众多文旅企业的关注。 “很多渴望改变的传统景区都来找我们合作。”广州科易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展位负责人吴子奇告诉记者,顺应趋势,科易斯已将业务重心从门店广告领域转向文旅领域。
从景区到文化馆、博物馆,从电影院到演艺场馆,从动漫到游戏电竞场馆……数字技术正在全面赋能广州文旅消费空间。
《未来影院》即将登陆广州。在广州文博会的“周翔未来互动影院”特展区,VR电影、MR互动游戏、AI互动拍摄等新成果展示了电影与虚拟世界深度融合的前景。广州源思洲象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正廷向记者展示了一款大型AI摄像头:“我们可以与电影院合作,生成电影场景中观众的画面,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
广州拥有完整的影视产业链,到2023年底影视公司数量超过600家。电影产业拥抱新技术赋能从立项到拍摄到后期制作的全流程。 “制作一部电影往往需要投入数亿元,现在通过AIGC技术,我们可以先利用AI短片模型,提前了解观众的喜好,对未来的投资更有信心。”广州市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博纳影业CEO蒋德福表示,电影人应该有更多的技术想象空间,利用新技术让剧本在银幕上有更多的表达空间。
数字文化博物馆的火爆,让广州各大博物馆、文化馆更加火爆。例如,南越王博物馆就修复了南越王宫花园蜿蜒的石通道。借助声控特效,观众可以切换到古代人的视角,身临其境地欣赏2000多年前的宫殿花园里的美丽花园。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打造了古丝绸之路航海图、文物宝藏探索、海底世界等VR体验项目。还将文物数字资源应用于文创产品开发、动漫游戏创作,增强与游客的互动。
新技术催生的文旅新消费业态日趋多元、多元。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广州拥有网络游戏、网络动漫、虚拟现实体验项目等14个文化旅游新业态,从《阴阳师》等游戏到《黄飞鸿》等剧本在阳城”。从广州国际灯光节等“云演艺”,到广州塔巡演等“云旅游”,热销产品不断涌现,激发消费者热情。
从增加体量到构建生态系统
如何加速新技术向新业态、新消费空间演进?近年来,广州出台了《关于促进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政策,制定了《广州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8年)》、密集出台促进演艺、电影、游戏、动漫等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措施,推动数字文旅新业态不断拓展,生态圈逐步完善。形成。
广州数字文化旅游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关键在于教育、融合、聚集的“三字诀”。
首先是“教育”。新兴场景的创造取决于各个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广州推出的一揽子措施旨在改变新型文化旅游企业数量不足、引擎功能弱的局面,培育一批新型数字文化企业。
新势力公司在文旅市场扮演什么角色?记者走进沉浸式舞台剧《黄埔!》黄埔!了解更多其背后的广州利丰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丽丰文化副总裁李曲柳介绍,公司利用视听技术驱动文旅新业态,积累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众多服务案例。业务范围涵盖“场馆、演出、旅游”四大板块。
“‘场景’指的是剧场。目前流行旅游演出的小剧场,比如舞台剧《黄埔!黄埔!”。虽然舞台不大,但场景变化多达20、30个,这是依靠真实布景无法实现的,需要依靠大量的数字内容来讲述英雄故事。景区、街区、大型演艺项目投资大、嵌入轻资产、小型微演艺等,是火景区的最佳选择。公司已完成超过广东粤剧艺术博物馆等60个有影响力的项目,用创新的视听体验提升城市的文化和旅游魅力。“游”是指景点夜间游览。打造沉浸式夜游项目,可以扩大景区消费。”李去流说道。
广州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表示,培育更多数字素养深厚、文化特色鲜明、技术过硬、参与度高的企业主体是广州的行动方向。不久前,广州发布了“文化企业30强”名单,旨在发现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从入选企业来看,涉及的业态非常多元,覆盖多个新兴赛道,不少企业走在全国前列。”张跃国说道。例如,在数字文化博物馆赛道上,广州力天文化科技集团承接了广州文化中心、珠海航天中心等文化旅游地标项目,“大眼喵MR旅游神器”等新成果备受关注;在VR设备赛道上,广州卓远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开业6000多家VR体验中心,累计接待体验游客超过1亿人次。
二是“融合”。传统文化旅游场景为数字新业态提供的空间有限。广州正在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模式,从“文化旅游+动漫”、“文化旅游+电子竞技”到“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在文化旅游产业与产业融合中创造新数字格式的展示空间。
文旅产业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开辟了数字赋能文旅装备产业的广阔蓝海。在今年的广州文博会上,广州瑞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的“无界”沉浸式造梦空间,展示了前沿文旅产业与智能声光电设备的精美结合。广州市文化旅游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魏来指出,“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广州市文化旅游装备行业协会致力于打通“硬件+软件”产业链上下游。将引入一大批行业优秀企业,通过沉浸式空间、光影秀等方式呈现文旅产业与数字技术的相互赋能。
“夜经济”是广州利用数字新业态点亮文商旅融合空间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广州充分发挥北京路步行街、广州塔、正佳广场、长隆旅游度假区四大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引领作用,探索多元化夜间沉浸式体验新模式,打造“羊城夜市”城市消费品牌。作为全国首个元氏非遗区,北京路以虚实结合的光复式非遗市场激发游客夜间消费热情;广州长隆打造“水上乐园+电子音乐节”,不断刷新游客接待记录。
最后是“聚集”。只有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才能培育数字文旅新业态成长的沃土。近年来,广州利用文化产业园区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的优势,不断扩大特色园区数量,增强特色集群竞争力。目前,广州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700多个。
元宇宙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为推动元石产业发展,南沙区、黄浦区、天河区等相继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元石工业园区。黄浦区元宇宙数字文化产业园涵盖场景打造、云计算、VR设备等重点领域,搭建高校、政府、企业良性互动平台;天河区元宇宙数字艺术研究创新基地重点围绕作品孵化、创作、智库建设、人才培养、重大项目实施等方面进行努力。
广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总工程师李若兰表示,广州目前正在打造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化装备制造三大千亿元文化产业集群。新业态特征明显的赛道成为增长引擎。据统计,广州动漫产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20%以上;游戏产业收入超千亿元,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网络音乐总产值约占全国四分之一。文化装备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游戏机产品占全球市场的20%。灯光音响产业集群占全国灯光音响设备产值的48%。
创新转型顺势而为
广州文旅新业态发展优势明显,但也面临数字化核心技术有待提升、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一系列挑战。
多位专家指出,广州要抓住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升级的机遇,直面挑战,乘势而上。 “广州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消费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当前,数字化浪潮兴起。广州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达,数字市场氛围浓厚,数字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建议广州多方面发力,加快构建数字文化创新消费产业生态,激活新的消费空间。”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金元璞教授表示。中国大学。
广州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更多现象级文旅产品,让“老IP有新玩法”,精准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在数字技术全链条融入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广州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核心技术还比较薄弱,不适应工业数字化的需求。 ,供需结构亟待优化。
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殷涛建议,广州要在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赋能需求侧改革,打通文化供给和消费的咽喉要道。一方面,加强文化科技原始创新,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打造关键文化核心技术诞生地;另一方面,不断扩大优质文化内容供给,打造文化产品创作的最佳场所。
解决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敢转、不愿转、转不了”的问题,是广州面临的又一挑战。 《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指出,当前,一批新型文化企业数字化程度不高,运营模式、产品类型、消费场景相对固定,产业链、价值链短,面临着扩大价值空间的挑战。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企业受到技术、成本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往往遇到困难,只做表面功夫。
对此,李曲流建议,广州应进一步搭建平台,通过一批重大项目汇聚各领域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共同转型发展。尹涛认为,广州要构建文化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国有文化集团、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等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文化企业协调发展。培育大中型企业,构建大中型企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如今,各大城市在文化旅游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进一步发展城市文化旅游IP的迫切需要,广州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演艺中心、世界电子竞技名城、国际灯光音响之都。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擎作用,不断打磨广州的城市品牌。
金元璞建议,广州要密切关注城市文化IP的总体轮廓,打造富有文化底蕴、体现历史厚度、具有时尚气息的沉浸式消费街区、城市未来社区和社区审美空间,推出多项高度互动的沉浸式体验活动,从全球视角讲述城市故事。 (经济日报记者 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