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乡创业养虾遭遇村民哄抢,揭秘返乡创业的艰辛与挑战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他们振兴家乡的理想也遭遇着创业的艰难现实。今年8月,中国青年报创业周刊与三甲全国推进办公室联合发起的“大学生回乡创业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人才难”等问题。说服农民加入。” 、“盈利模式很难找到”、“农业政策不懂”等困难。
在北京郊区,也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走访远郊县城,寻找成功人士克服困难的故事,看看北京年轻人如何开荒。
变身“菜贩”,让北京人吃上本地菜
沿着顺密路向北,山上的颜色逐渐变深,密云的冬天比城市来得早。
“闽农人家”厂址位于顺密路边的河南寨镇,距市区约80公里。与外面的寒意不同,今天是“双11”,工厂里非常忙碌。米农人家创始人兼总经理孔波亲自检查了即将发货的生鲜农产品。 “北碚南瓜、贡土豆、流沙番茄、橙红白菜……都是密云出产的好产品。”
孔博忙“双11”
在今天的河南寨镇,“闽农人家”人人皆知。这个农产品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达3500万元,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致富。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孔波表示,最初的困难主要是由于自己的心理落差。
经过寒窗苦读,孔波以全区前30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和当时几乎所有密云的年轻人一样,进入北京上大学并留在城市工作是最自然的挣扎。目标。但毕业两年后,他为何又回到密云?七年前,当孔波第一次搬回密云农村时,他很少向朋友和同学提起自己的“转行”。从“天之骄子”到“菜贩”,亏损是每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困难。
孔波说,他决定回乡创业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对家乡的依恋、工作的不如意、生活成本的压力等。 “简单来说,他不高兴。”然而,创业初期,内心的挣扎却伴随着他。 “那种自尊心是最大的痛点,我感觉自己像个逃兵,我什至不相信创业能成功。”
唯一让我踏实的就是脚下的大地,唯一能冲破心理障碍的就是努力。从一台220元的真空包装机开始,他坚持每天早上去菜农收菜,上午发快递,下午让顾客收到货。不仅是密云,当时北京所有的生鲜电商都在开拓,大部分商家在采摘后第二天就发货了。因此,孔波坚持让顾客吃当天采摘的蔬菜。经过一年的起早贪黑,孔波的网店成为北京排名第一的分类店。 “现在我心里踏实多了,我觉得回去当农民也没什么好羞耻的了。”
订单式合作赢得村民信任
当孔博在车间忙碌的时候,他的运营团队则在楼上的办公室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团队都是年轻人,几乎都是“密云人或者密云老婆”。其中,还有约20名从北京回来加入队伍的海归大学生。孔波自豪地说:“还有很多村民想送孩子来这里实习。”
《创业调查问卷》显示,42.1%的创业者会遇到“劝农入行难”的问题,64.9%的创业者认为“难以引进和留住合适的人才”。虽然是密云人,孔波也遇到过类似的困难。 “当我第一次去农民家收蔬菜时,他们不太高兴。”
一般农民希望把蔬菜卖给需求量大的顾客,一次卖四五筐蔬菜。电子商务的需求不稳定,尤其是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单一品种一次可能只卖五六公斤。孔波解释说,当时生鲜电商刚刚兴起,郊区农民的了解非常有限,也存在不信任感。 “他们不愿意停下手中的事情,花时间独自收集这些蔬菜。”
该怎么办?孔波说服了农民,自己去收蔬菜。 “我告诉他们,他们都是三里、吴村的人,跑不掉。”此外,孔波开始尝试订单式合作,向村民推荐种植质量。渐渐地,村民们发现,通过与孔波一起出售农产品,他们的收入大幅增加。如今,“密农人家”已与400余户农户直接合作,还与密云区70余家合作社签订了协议,帮助3000余户农民增收。
如今,农民增收致富,孔波办公室里挂满了许多荣誉证书。但他表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你无法独自完成。那时我只是一个大学生,不懂农业政策。幸运的是,他刚起步不久,密云区农业服务中心就找到了他。
“当时我还在做作坊式经营,没想到区里会重视。他们给了我很多鼓励,推荐了我们,提供了真正专业的帮助。”农业服务中心是了解农业政策的主管部门。 ,给“米农世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作坊演变成了现代化工厂。此后,区科委、区农业合作化服务中心等部门为孔波提供了很多帮助。得到帮助后,孔波参加了区农产品电商培训讲师班。 “现在密云的几家年销售额几百万的电商公司都是这个班出来的。”
深耕附加值“老板栗树”成新品牌
与孔波类似,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回乡创业的“95后”大学生李思鹏也非常感谢各级当局的帮助。这位“卖栗子”的年轻人今年10月经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推荐,进入中关村U30年度获奖者荣誉名单。他也是30位高科技领域青年企业家中最年轻的一位。
24岁的李思鹏毕业于北京城市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钢琴教育专业。在校期间,他通过钢琴培训工作室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2017年毕业后,他决定回到燕山渤海所村,成为一名卖板栗的农民。
李思鹏的板栗深加工产品
“燕山山脉拥有中国最适宜板栗生长的自然环境,北京怀柔、河北迁西等靠近山区的地方都是著名的板栗产地,我们村历来以怀柔板栗闻名。”李思鹏说,传统的板栗销售是一手又一手转卖,最后到一家烤板栗店。店家对栗子的品质要求不高。栗子越便宜越好。这导致盈利模式单一,农民收入难以提高。李思鹏希望通过创立“老栗子”品牌来改变这一现状。
“让一直遵循传统的板栗农按照他的标准,用有机的方式照顾板栗树,而且我们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板栗,板栗农对我们越来越信任。 ”李思鹏介绍,随着采摘标准越高的优质板栗也更容易创造更高的附加值。渤海村“老栗树”生产的板栗不仅远销新加坡、英国等地,还经过深加工,与更多知名品牌达成合作。
“你看,这就是我们和‘黄小初’合作的栗子产品。”仓库里,李思鹏拿起一箱包装精美等待运出的产品。经过精加工的板栗原料,被送往稻香村、好利来、味多美、21cake等工厂,成为板栗风味的美食产品。站在大山前的工厂里,1995年出生的“新农民”李思鹏自豪地介绍着板栗产品线的新拓展。他说,板栗的附加值还有更广泛的计划,比如以怀柔板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它也在进行中。 “今年冬天,我们还将与香积集团合作推出板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