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方协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新时代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
创新创业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建设创新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适应教育模式的追求。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创业对于激发社会活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就业指数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下,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进步,努力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价值。合作的关键是打破闭门造车,优化整合资源配置,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
多方协同教育是一种强调各方共同参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多元化综合教育模式。在多方协同教育模式下,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共同为大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创新资源和支持。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创新经验,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它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与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接触,从而拓宽知识面,加强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这将帮助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和实习,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团队协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创业精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企业、学校可以共享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培训、实践和支持,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使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和需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关注社会价值观,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方联合协同育人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专业兴趣和热情,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创新创业意识,锤炼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多方协同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探索多维度、多方协同的教育模式。紧紧围绕多方协同实践教育,实施分类培养,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不断强化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潜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不断推动学校、政府、企业合作深度融合,推出学校、政府、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尊重市场,整合资源;充分运用机制,创新管理;推动产教融合,推动产业、政府、企业等融合合作和人才培养一体化。开展校友创业进课堂,启发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兴趣为导向,依托校友和社会资源,定期邀请优秀校友、企业家回校讲学,举办创新创业论坛,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信息共享、相互交流的平台。例如:针对学生对专业内容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发展前景不明确等普遍问题,邀请校友、企业家开展创新创业思维启蒙教育讲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专业兴趣;为学生讲授《大学生创业基础》、《创新思维训练》等“KAB”课程,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通过不断开辟学校、政府、企业合作新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依托企业优势,主动出击,找准目标,走访校友、企业家,构建合作与人才新机制学校、政府、企业等之间的培育。通过采访校友和企业家,了解企业的创业经验,并将其提炼成有价值的教材;我们邀请企业专家担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导师,与学生分享经验。每个企业都是从初创一步步成长为成功的经典案例,是创新创业的典范。通过与企业合作,用优秀的技术和商业理念,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化和提升;并与多家企业合作,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邀请政企专家加入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校、政府、企业合作办学模式。
搭建合作平台。通过与政府、企业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不同学校、政府、企业等合作实习基地实习。实习期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开展创新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托学校、政府、企业等合作平台,以培训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形成优势互补的团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引导孵化创业团队,安排创业导师、技术导师、企业名师进行全方位指导。学校、政府、企业合作,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了“企业、学校、学生的共赢”。
建立“联合”培训模式。依托行业需求,利用企业资源,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以学校、政府、企业教师联合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建立联合班。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政府、企业联动,通过实践项目、课程教学、针对性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大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与企业家、校友等社会资源共同探讨创新创业问题,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生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企业的需求,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就业。
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评价体系。政府和学校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包括优化税收政策、提供创业贷款支持、简化创业手续、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创新创业基金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对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表彰,鼓励更多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此外,鼓励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帮助大学生将创新创业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此外,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科学评价,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不断提高。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最终提高教育效果。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有效机制应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平台建设五个方面入手。多方协同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和保障。可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组织,负责统筹、协调和推进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工作,积极推动形成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工作全方位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为了保证教育实效,学校和企业可以推出一系列制度,为多方联合教育项目的成功提供制度保障。项目的深入广泛发展还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学校的专项经费支持,也可以积极寻求并争取相关校友和企业的赞助,保证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各项费用。立足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多措并举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聘请多名企业实践导师,注重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选拔一批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企业家、校友等组成了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导师要定期参加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指导。加强校企协同育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此外,要不断完善各类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校内外支持平台,加强与校友企业的多维度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实践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延伸校企协同实践教育项目的内涵和方向。
多方协同育人不仅为整合各方资源、汇聚力量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视角,也是“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协同育人模式多元化有利于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引导高校发展自身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协同育人还可以发挥指导学校课程建设和改革工作的作用,建立长期的运行模式。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政府、企业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联合培养活动,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联动。学校、政府、企业之间。培养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有效开发、整合、聚集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学校、政府、企业等协调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创新思维、跨界合作、实践能力人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者: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