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讲所美食 黄举平与韦拔群:东兰革命同盟会的英勇战士与农民运动的先驱
把一生奉献给了这片红土地
20世纪初的中国,军阀混战,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韦拔群掀起的农民运动之火,正在桂西北小镇东兰逐渐成为燎原之火。
1921年,正在东兰五转育才小学读书的黄菊萍结识了比他大10岁的韦拔群。次年重阳节立即加入东兰革命同盟,参加了中国近代农民革命史上最早的武装起义。起义,三攻东兰县。
1925年,韦拔群、陈伯民在东兰北地岩举办了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班,黄菊萍成为第一个学员。
农业训练所的成立成为反动势力的眼中钉,多次遭到东兰县反动武装的袭击。
自治区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于新顺
武器弹药都是土火药制成的,装填的子弹是我们自己制造的,经常打不着火,所以敌强我弱。
即便如此,黄菊萍等学生仍用枪、子弹、石块进行反击。终于,敲打岩石后,他们离开了密道。敌人闯入山洞后,毁坏了设备,并将训练馆夷为平地。很快,黄菊萍的家也被土豪烧毁了,但黄菊萍的父亲告诉儿子:跟随韦拔群到底,为家乡更多的穷人报仇。
1929年,黄菊萍经韦拔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中共东兰县委书记。百色起义后,黄菊平召开东兰县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东兰县苏维埃政府。随后,对东兰、凤山两地武装进行动员重组,建立了红七军第三纵队的基本力量,成为红七军党员最多、政治素质最好的纵队。此后,黄菊萍、韦霸群又以东兰县高级小学为试点,创办了东兰县劳动小学。
后来,这所学校成为革命人才的摇篮,先后涌现出秦坚、秦时勉、秦英吉等党的高级将领和领导干部。
红七军北上中央苏区作战后,国民党桂系对右苏地区发动了数次“大围攻”。白崇禧亲自前往东兰督战。革命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地党政军干部的亲属家属受到牵连,惨遭杀害。 。
为了减轻根据地的压力,中共右江特委决定派黄菊平跳出包围圈,进行战略转移。黄菊平很快又在广西凌云、天峨、贵州罗甸开辟了新的地区。然而,黄菊萍并没有等到韦拔群到达新区。他等待的,是韦拔群和陈洪涛被杀的消息。失去核心领导人后,右江革命陷入低潮。
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黄菊萍决定乔装成商人,前往贵州开展活动。然而,他刚到罗甸不久就被捕入狱。敌人用老虎凳、铁棍等对黄菊平进行酷刑、恐吓,还派人假扮共产党员接近黄菊平,试图从黄菊平身上套出党组织的秘密。在狱中,黄菊萍与敌人斗智斗勇,与病魔顽强抗争。三个月后,经中共地下党的多方营救,他被释放。
虽然身体还没有恢复,但黄菊萍却不愿意在家闲着。他带病四处奔波,建立了中共贵桂边区委员会,建立了秘密联络站,联络东兰、西山根据地。
1933年,黄菊萍派人回到西山,成立暗杀队,开展反奸杀活动,降低了敌人的气焰,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黄巨平因担任中共东兰县委书记、右江革委会主席等重要职务,在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 1934年,黄菊萍在右江根据地同志的要求下回到西山。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黄菊萍始终保持着乐观的革命精神。尽管他多次与敌人擦身而过,但他依靠自己的敏捷性和群众的保护,一次次化险为夷。 1934年至广西解放,黄菊平一直在西山作战,一家人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受黄菊萍的影响,其子黄玉阳也投身革命,参加了1947年的万岗起义。
解放后,黄菊萍先后担任东兰县委书记、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黄菊平的不朽功绩和多年来坚守右江革命根据地、带领右江各族人民坚持不懈、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歌颂。
一条老街
见证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伴着清晨的海风和轻柔的海浪,一颗美丽的珍珠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这是正在改建的北海标志性建筑银滩“潮”的钢雕。
银滩“潮”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晓明设计,始建于1993年10月,由象征珍珠的钢球和七个采珠少女组成,寓意生生不息的海洋文化,传递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魏晓明的作品兼具中西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这不仅与他的学术经历有关,也与他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魏晓明是地道的北海人。他在北海老城度过了少年时代,这里也记录了北部湾沿岸的商业繁荣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北部近海沙质半岛形成的天然内港,是天然的避风场所。自古以来,采珠人和渔民就聚集在这里。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成为对外贸易口岸。英国、法国等国先后在北海设立领事馆,并修建了各种西式建筑。商船、各类货物云集于此,在外沙附近逐渐形成了以珠海路、中山路、沙集街三条笔直街道为中心,绵延约三四公里,骑楼建筑近千座的北海老城。 。
北海老城的骑楼建筑多为2至3层。古罗马建筑风格的方柱粗壮粗壮。墙壁和窗户的顶部采用哥特式拱形结构。屋顶周围的矮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女儿墙。形成南北两组空中艺术长廊。
珠海路东端的北海海关大楼建于1883年,是北海现存最早的西洋建筑之一。北海海关成立66年来,海关税务部门由来自9个国家的48名外国人担任。西方列强垄断了北海的航运和进出口贸易,因此北海海关也被称为“洋海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海关管理权,北海海关更名为“北海海关”。
1984年,北海被列入国家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城市版图不断向南发展,北海旧城被冷落。直到2005年,在北海老城修复工程的带动下,珠海路市政设施得到整修,骑楼结构进一步加固,受损的房屋外墙逐渐恢复了原来的风貌。经过改造、亮化后,老街进入了“老街”,店铺数量由2007年最初的6家发展到现在的近400家。既有充满异域风情的西餐厅,也有琳琅满目的东南亚特产,与广西特色美食和民族文化手工艺品相得益彰。
见证历史变迁,今天21点40分《我和我的祖国》将为您讲述北部湾之滨一座百年古城的前世今生的变迁。
快乐生蚝来了
这里就是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广西钦州市。钦州湾四周碧蓝大海环绕,波涛平静,水质优良,海水微生物丰富。因此,这里成为牡蛎繁殖生长的最佳“天然牧场”。钦州又被誉为“中国牡蛎之乡”。
2018年5月,钦州牡蛎位列2018中国区域品牌百强排行榜第69位,经济产值超26亿元。如今,钦州的牡蛎养殖面积、产量、苗种产量均居华南地区第一。
郑洪明今年61岁,是龙门港镇知名蚝农。对他来说,生蚝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童年最柔软的记忆。
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海边长大的郑洪明开始尝试在这种当地人习以为常的海鲜中寻找商机。机遇和风险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由于不了解牡蛎的环境要求,也没有完全掌握牡蛎养殖技术,郑洪明最终只能尝到失败的苦涩。
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探索,不断总结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教训,郑洪明终于创造性地发明了“蚝排挂文化”新技术。由于悬挂养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养殖密度,降低牡蛎棚的承载能力,延长和增加牡蛎饲养的时间和空间,并具有养殖程序简单、成活率高、养殖速度快等一系列优点。牡蛎肉育肥,政府对新技术的支持和引导,更多的牡蛎养殖户加入了牡蛎养殖队伍。
钦州人爱吃牡蛎,牡蛎因其钙含量丰富而被誉为“海中的牛奶”。生蚝的正宗吃法是将生蚝清洗干净,将蒜、黄瓜、萝卜切成细条放入生蚝壳中,加入冰块冷藏,一道晶莹剔透、鲜嫩酥脆的生蚝刺身就出炉了。
黄大杰是一位90后。 2013年,他辞去了工作,接管了母亲的大排档。他有一间接单的办公室,有一间做牡蛎的厨房,几辆电动车,还有十几个年轻人。这是钦州第一家餐厅。一家只卖外卖的生蚝美食店就这样开始营业了。
在钦州的大街小巷,制作牡蛎美食的餐馆比比皆是。与传统的实体地摊经营不同,黄大姐把目光投向了移动互联网。
钦州大街食品创始人黄大杰
年轻人喜欢尝试新事物,我们也想做一些新的事情。我们建立一家生蚝外卖店,我们想利用互联网来满足不同人吃生蚝的个性化需求。现在你只需要一部手机。您下单后,我们可以在半小时内将新鲜美味的生蚝送到您的手中。
与传统销售渠道不同,互联网不仅扩大了销售范围,也让消费者刷新了体验。一位市民兴奋地说:“从下单到现在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速度真快。”
钦州这座面海城市,因牡蛎而独具特色。借助互联网技术,黄大姐的生蚝外卖美食餐厅成为了夜市的宠儿。受益于国家利好政策的郑洪明,仍在努力培育这片海上“牡蛎田”。
大型原创周播电视栏目《我和我的祖国》每周四21:40在广西卫视播出。敬请关注。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西卫视精心策划了大型周栏目《我和我的祖国》,每周四21点40分在广西卫视首播。节目坚持以方向为灵魂,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展现昂扬的奋斗精神,营造欢乐祥和的盛世图景。
大型每周栏目节目《我和我的祖国》设有“献给新中国”、“献给共和国”、“祖国一家人”、“祝福新中国”四个栏目。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定位,丰富史料,真实再现革命先辈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凝视新中国各个建设时期和发展阶段的生动场景,以崇高的爱国情怀引起人们的共鸣。
广西卫视《我和我的祖国》栏目正在向网友征集主题视频!
无论是诗歌、书法、音乐,还是想对祖国说的话,请拿起手机,拍摄视频发送到广西卫视,你就有机会在广西卫视上全方位呈现你的杰作。广西卫视!光是想想是不是就有点激动呢?
文章提交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广西卫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