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外卖骑手、房产经纪人与日结工的酸甜苦辣生活体验
——习近平主席2025年新年贺词
春节临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兵分三路”,走访外卖骑手、房产中介和日常打工者,体验他们的酸甜苦辣,感受这座城市里熟悉又陌生的凡人的微光。
骑手刘健检查食物状况。新华社每日电讯记者 郭玉晶 摄
送餐骑手:生活不只是“送”
今年北京的冬天很暖和。但这几天,北风凛冽。
记者戴着两顶毛线帽子,穿着久违的毛线长裤,却依然挡不住侵袭每一个缝隙的寒冷。反观骑手刘健则“轻装出行”,骑摩托车时不穿羽绒服,只穿运动鞋而不是棉靴。
“你不冷吗?这就是‘艺术家大胆’?”
刘健简单地回答:“我习惯了!穿多了,就不容易跑了。”
对于“拜师经历”,记者一开始并不着急,但当开始跑步时,他发现自己瞬间“力量大增”——一上车,刘健就已经在红灯处等候了。十字路口的光。
中午高峰时段,乘客最为忙碌。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全天一半以上的订单就送达了,这也影响了当天的“收获”。刘健一上线,订单就“纷至沓来”。
事实证明,该平台集合了多个取餐和配送地点,整理出一条连续的路线。在此期间,骑手不会拿起一个订单并发送另一个订单,如此循环往复。相反,多个订单相互交织,甚至同时发生。
路上的事情不是看导航就能解决的。哪些小区不允许骑手进入;哪些古建筑需要攀登;从公寓下楼时,乘坐货梯快还是乘客电梯快……这些普通人不关心的东西,都被乘客塞进了“体验包”。
用刘健的话说:“我对北京望京比对河南老家还要熟悉。”
作为一名美团外卖骑手,他不仅要规划路线、为顾客着想,还要同时管理一支80多人的骑手团队。应提醒年长的团队成员及时上网。一名女队员的车坏了,刘健提醒她:“先把小黄车扫一下,送完几个单再去修车。”一路上,刘健的电话不断打来。
尽管记者试图跟上他的脚步,但还是难以跟上。下午高峰时段,公寓楼的电梯非常拥挤,如果多人的话,电梯就会超载,下一趟可能就满了。接完十几单后,大家为了不耽误刘健的交货时间,暂时告辞。
见他逃跑,记者也不服输,决定独立送几单。
经过初步的证照注册和线上培训,记者以众包骑手的身份上线,紧张感瞬间加剧——“单飞”的感觉完全不同。
第一单是奶茶。从光营西路来到附近的一栋居民楼。取餐时,我发现外卖“看起来都一样”。我反复对比,确保没有搞错。在路上,无论多么紧急,都不能违反交通规则。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红灯时间显得格外漫长。
到了小区门口,保安让我进去,我很快就骑进了巷子里。导航显示已经到达,但现场并没有门。我一边在大楼里跑来跑去,一边拨通了用户的电话:“您好,我在健身器材附近,这样走合适吗?” “可以,但是你不能进大楼,我下去接。”第一单,4.1公里,收入5.6元。
来不及多想,第二单就弹出来了,我直奔干辣火锅店。对记者来说,这里的每一栋办公楼的形状都像一个迷宫。接完饭后,我乘电梯下了楼。出来后,看到了不一样的街景。我费了好大劲才找到一辆外卖电瓶车。
两笔订单带来不少波折。总共10.6元入账后,记者鼓足勇气接了一笔“大单”,送货收入高达13.5元。也许他太兴奋了,跑到了指定地点,却发现自己要送的食物还留在车里。
骑手刘健正在等待他的饭菜。新华社每日电讯记者 郭玉晶 摄
下午3时30分,记者再次见到了刘健。他不但吃完了饭,干完活,还帮修车同事又送了几个订单。然而,记者却又饿又苦。他实在受不了有机会见到自己的“主人”——送外卖,这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我想在骑手站跟刘健多聊一会儿。为了不耽误工作,记者晚上给李淑萍打电话,从妻子的角度还原了丈夫的情况。
原来,这位独特的“外卖男”还是一位“90后”。刘健和李树平是同县人。两人早早结婚,早早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了赚取更多收入,刘健早年在上海做电梯,李树平则带着孩子到北京打工。
长期异地居住,小两口相思相思,但对于北京这个偌大的国家,小两口却很陌生。刘健来到北京后,李树平推荐他去做骑手。想法很简单,这份工作稳定,只要肯吃苦,就能赚钱。
7年多的旅行磨练了我的心智,积累了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刘健在路上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当老人跌倒时,他会扶他;下雨后,树倒了,他就帮他打12345。李树平时开玩笑:“你还叫人联系平台夸你。”刘健总是一笑置之。
但2024年3月下旬的一天,刘健回家告诉李树平,“我上了报纸”。一场车祸,他毅然救人,被众人拍下发到网上。有媒体联系该平台,希望刘健能够接受采访。李淑萍看完报道后哭道:“那天你做了这么危险的事,为什么不告诉我?”
如今,年轻夫妇的生活越来越好。刘健用自己辛苦的积蓄买了一辆价值20万元的汽车,房子也从合租变成了整套房子出租,这让李树平感受到了“踏实的幸福”。
更让她欣慰的是,政府、平台、社会都在不断改善骑手的外卖环境。在政府引导下,美团与大量物业、社区合作实施“友好社区”,投入数千万元为骑手提供“暖心餐”。工会、企业……爱心组织不断加入,关心骑行者是否能穿暖和的衣服、吃饭不方便的地方、累了时有地方休息的地方。这让她感觉自己的丈夫受到了很多人的照顾。
2025年,刘健最大的愿望就是抓住平台提供的机会,取得大学文凭,实现大学梦。但对他来说,孩子仍然是他最大的债务。缺乏陪伴的孩子有时会变得叛逆,学习成绩也会出现波动,这让夫妻俩很担心。
离家出走的人总是喜欢报告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 2024年,李淑萍完成一次大手术后,刘健伤心欲绝,带着孩子住进了病房。当他看到正在吸氧、插管的母亲时,孩子放声大哭。出去。 “你看!爸爸妈妈容易吗?”之后,孩子仿佛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再过几天,春节就要到了。记者再次拨通了刘健的电话。他正忙着安排团队成员。 “春节需要有人送我们,所以不能都回家。如果回去的队员多了,我就得多待一会儿了。”
对于记者来说,一次短暂的外卖之旅,足以反思良久。但对于刘健来说,这只是平凡的一天。这些忙碌在路上的人们更值得我们尊重。他们是送货骑手,也是自己生活的骑手,试图引导未来的方向。
房产经纪人朱亚军正在核对、整理房源。新华社记者 吉宁 摄
房产经纪人:为“家”而战
还没到店门口,家里吵闹的晨会就已经“破门而入”了。
“还有两周就放假了,大家要及时回复业主和顾客的信息,加油!”房地产经纪人和商店经理围成一圈,为当天的工作给予鼓励。
身穿正式制服,身姿挺拔,36岁的朱亚军一早就显得“精神抖擞”。她是北京链家石景山新金顶街店的销量冠军,去年帮助顾客签下了30多套公寓。今天,记者想向她学习,当一天房产经纪人。
打开电脑查资料,打印装订房源清单,带上测距仪……转眼间,朱亚军已经装上了电骡,正赶着给客户看房子。记者骑着电动自行车密切跟踪。
2024年10月以来,随着市场回暖,门店客流量和交易量成倍增长,房屋成交周期也从两个多月缩短至一个月左右。朱亚军的观看次数也大幅增加。今天有4组客户看房。
“这个客户是第一次来,我们之前也跟他们沟通过,他们想要的是性价比高、交通方便的东西。”到了小区门口,她一边跺着脚,一边喘气,一边向记者同步今天的观看信息。同时,她通过微信联系了客户和房主。 。
这是一个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房子在四楼。 “王姐,根据你的需要,我今天准备了很多房子,我们慢慢看吧。”带着客户上楼的时候,朱亚军已经把房子资料递了过来。
“装修有点旧了,没时间关注装修,我想找一套看起来干净、能住的房子。”顾客一进门就有了一些意见。
“有点旧了,不过这是一栋小两居室,南北通透度很好,有清晰的厨房和卫生间,楼房前后没有遮挡物,视野也不错。”最重要的是交通便利,出门就是地铁站和公交车站。”朱亚军说了几句话点出了房子的优点。
“嗯,你可以再考虑一下。”顾客心想。
“先别急着做决定,我们去隔壁家看看吧。”
穿过市场,翻过山坡,小电驴穿梭在各个小区之间。石景山模口地区的住宅大部分建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它们的走廊狭窄,电梯很少,而且大多数高层都是两条腿支撑的。
“门口公交车直达地铁一号线。” “这个小区去年刚刚完成装修,水管全部换成了PVC管。”……中午11点,朱亚军带着客户看了7个小区的10个单位。房子。与双腿如灌铅、气喘吁吁的记者相比,她依然精神抖擞,一边爬楼梯,一边继续流利地向顾客介绍信息。
“你觉得这个房子怎么样?”逛了一上午,记者有些不耐烦,忍不住问道。
“户型还可以,但是为什么进门对着卫生间?这不行!”客户的回复让记者无言以对。
“你看,旁边这个不是承重墙,把门的方向改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工夫。”朱亚军接过话头,“没有完美的房子,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
房产经纪人朱亚军正在带客户看房。新华社每日电讯记者 郭玉晶 摄
临近中午,朱亚军刚送第一个顾客上车,手机就响了。 “时间不早了,回店里吃晚饭了,接下来还有三组人,我们买点吃的,凑合一下吧。”骑上电驴,朱亚军和记者再次出发。
尽管提前做了很多“功课”,但记者在与客户沟通时却常常“恍然大悟”。成为一名优秀中介的“秘诀”是什么?途中,记者忍不住询问。
“了解客户是第一要务。”朱亚军说,有的人买房是为了安家上学,有的人买房是为了赡养父母,还有的人要求必须在15天内完成交易并过户而不看房等等。
“第二就是要专业、耐心,及时、细心地解答不同客户的各种问题。”咨询公积金政策、贷款政策、限购政策、询问房子状况……下午看房的时候,她的手机不时响起,消息不断。
“习惯就好。重复简单的事情,继续做重复的事情。”朱亚军表示,前几天他在回复信息时做饭,不小心烫伤了手上的疤痕。 “客户的信任是你的责任,所以你必须说话。”
当我们回到店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6点了,天已经黑了。与疲惫不堪的记者相比,朱亚军依然“战斗力十足”。他一边整理房源信息,一边与店里的同事交流:“今天我一共展示了近20套房源,四组客户都有很强的买房意愿。”
这时,有顾客打来电话,她的脸色顿时变得复杂起来。
“他说了要做什么才可以签合同,条件太苛刻了,很难和业主谈判……”她一脸郁闷又无助。这是房地产中介行业的一个特点——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每天至少2万步,从早到晚不间断,脸上始终保持微笑。你为什么这么努力工作?
“我是山东人,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父母都70多岁了,等老两口年纪大了,不能走路了,他们一定会来找我。”朱亚军说,“所以我很努力,我会攒钱,希望尽快给他们在北京买一套养老院,离我更近一些。”
又一个电话打了进来,这次她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儿子,你再等一下,妈妈拿了材料就回去了。”该机构的工作时间与普通工作相反。假期期间会变得更加繁忙。我的孩子工作日上学,周末我去上班,所以很难有家庭时间。
“我现在就强迫自己,无论多忙,每周都要挤出一整天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以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留下遗憾。”朱亚军说。
“店里那么多代理,为什么你能成为销量第一?”记者问道。
“真诚地给予。”她想了很久说道。
面对着急买房的客户,她赶忙办手续。客户兴奋地送来鲜花和贺卡;接触了两年的客户终于给她下了卖房单,称她是“最信任的人”。 ;一位客户“误解”了她并屏蔽了她。后来,他通过400电话号码找到了她,终于成功签下了合同……说起工作中的困难,她的眼里似乎闪烁着泪光,脸上却满是欣慰。
晚上9点左右,店快关门的时候,早上第一个顾客又打来电话,初步选了3套房子,指定她明天继续看。
“客户很有诚意,下周我也许就能接到2025年的第一笔订单了!”她高兴地说。
好兆头总是降临在努力工作的人身上。
在北京,像朱亚军这样的房产经纪人有数以万计。也许有一天早上,你在匆忙上班的路上,会经过它。他们穿着整齐的职业装,手里拿着资料,穿梭在社区的楼宇间,奔波着帮助人们实现“家”的梦想……
深夜,打零工张宇飞正在堆放货物。新华社记者 陈旭 摄
日常工作:告别“蹲马路”
打零工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话:“有钱就不去北上广,有事就去马驹桥”。
位于北京东南六环路的马驹桥,曾经自发形成了北方最大的街道劳动力市场。但记者晚上到达时,街上人并不多。街头市场去哪儿了?
“我们不再蹲在路边干活了,就在那边!”顺着超市老板娘手指的方向,不远处,有一栋灯光昏暗的低矮房屋。
这里建有马驹桥演出市场。打开门,服务大厅宽敞明亮,空调让人感觉温馨。数十名工人正在等待“上夜班”。
据市场负责人葛旭松介绍,市场自去年7月投入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散工77062人,匹配就业50576人,累计发放工资858万余元。元的报酬。许多打工者已经把市场当作自己的“新家”。
过了一段时间,一份工作“来到了我家门口”。 “超市食品分拣员,220元一晚,你可以走了吗?” “去!”张宇飞率先回答。他今年32岁了,脸上布满了皱纹,脸上还带着持续的红晕。大多数干体力活的人都是这样。
“我们一起去吧,这个工作很轻松,我们都是年轻人,走吧!”与其站着看,不如开始工作。记者和张宇飞等9名工人迅速在市场劳务中介办公室进行“岗前培训”。
“春节快到了,工资也涨了。” “这个工作并不难,也不像搬电器,只要努力就可以了。” “过年期间计划入住的,还可再获得2100元补贴。”中介小姐说道。
他搬过货、当过保安、搭过舞台、抄过电表……张宇飞拿出手机,将二十多个“马驹桥求职群”钉在了自己的列表顶部。由于他工作努力,老板们经常来找他,他也成了马驹桥的“名人”。
晚上9点,记者来到东六环外的一处大型物流仓库。数千平米的空间里,牛奶、蔬菜、水果、面包、熟食、零食等堆成了小山。该物流配送中心每天24小时运行。进京的货物先在这里运输、分拣,然后发往各地。
摆在记者面前的任务是用“土龙”移“山”。
“地龙”是手动液压叉车,因手柄保持头部向上而得名。拖动“大地龙”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难掌握。一不小心就会偏离方向,甚至可能会伤到脚。
将近一公斤的货物在斜坡上上下移动数百米。大家都沉默了,开始干活。不常干体力活的记者此时已经陷入困境。
这时,新的工作又来了,折叠塑料篮。 “你用脚踩在一侧,然后用手向上,就能更快、更省力地折叠篮子。”张雨菲说道。记者一看,发现进度明显落后。
深夜,打零工张宇飞正在堆放货物。新华社记者 陈旭 摄
两个半小时后,除了记者之外,每个工人都运送了50多堆货物。平均3分钟即可完成一堆货物的转移。还设立了数百个新平台和塑料篮。
午夜时分,该休息了。 1小时还是很充裕的时间。我们走出工厂,前往马驹桥商业街“补充能量”。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是张宇飞对自己的犒赏。
“我每天都盼着过年,等春节到了,我就可以回家了。”张宇飞说。他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中专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老钢铁厂。但效果不佳,公司裁员。下岗后,他成了一名“北漂”。没想到,他在马驹桥打拼,一干就是五年。
他曾经睡在桥下,吃过凉水馒头。他曾经在商业街门口“蹲点”,遇到过无薪逃跑的“黑幕代理人”,也经历过“非法劳工”。
马驹桥也被贴上了“又脏又乱”的标签。这与记者对马驹桥的印象是一样的:前几次,商业街路口旁边的空地上聚集了数千名找工作的人。一辆面包车开过来,工头摇下车窗大声喊道。他们一拥而入,一片混乱……
转变发生在去年五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印发《北京市演出市场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马驹桥镇北口村的一个停车场很快被改造成政府主导、市场化的演出市场。市场内设有服务大厅、就业对接区、技能培训区、休息区。更重要的是,日结宫还有一个“母系家庭”。
张宇飞说,去年10月,山西大同的老刘在工作中不小心摔断了脚,躺在床上起不来。作为一个诚实的人,他要“接受失败”。没想到,室友将此事告诉市场后,工作人员将老刘紧急送往医院,并帮助他维权,并获得了4万元赔偿。听说老刘的事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市场找工作。
休息的时间过得很快。凌晨1点,最忙的时间到了。仓库里循环播放着激动人心的电子音乐,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开始了第三项任务,把货物堆放在地板上。
每个平台都是一个大订单,储物篮越来越高。即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张宇飞所说的“轻松”的工作强度仍然出乎记者的意料。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要堆放的篮子有多重。”趁着一点空闲时间,记者赶紧蹲下,伸伸腰,捶背,让自己放松一下。
此时已经是凌晨三点了。镜子里的记者双眼布满血丝。尽管他戴着手套,但手指又肿又痛又红。他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他同时感到困倦、饥饿和疲倦。我希望我能掐自己一下,让自己高兴起来。我实在无法想象身边的“工友”是如何熬过一夜又一夜的。
凌晨5点,一批批货物装上卡车,出库,一路发往西单、奥林匹克公园、中关村、朝阳门等市中心区域。此时,记者的双眼一片模糊,看不清车上的字样。
“这个工作太辛苦了。”记者忍不住向张宇飞抱怨。
“只要肯吃苦,就会有回报。你看,我当了一年的日工,攒了三万多块钱。”张宇飞说,自己想趁父母身体健康、自己还没有成家的时候多存点钱。好好规划一下,最好学一门技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早上7点,晨光耀眼,晨风把人叫醒。在苏醒的城市里,市民们刚刚出门开始一天的工作。仓库里,又一批工人加入,新一轮的分拣工作无缝完成。
上午10点,下班打卡、领完工资后,记者和张宇飞走出门,仿佛回到了现实世界。回头看看我们辛苦了一夜的仓库,门口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匾:菜篮子工程供应配送中心。
“下次你去买东西的时候,别忘了这些提着篮子的人。”记者心中浮现这样的想法。
“回去好好睡一觉吧!”张宇飞告诉记者,这一晚他比白天多赚了50元。 “明天市场组织招聘会,我还想再去一次,年轻就得大踏步前进。” (记者郭玉静、张晓、济宁、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