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簋街美食探秘:东直门内大街的历史与独特魅力解析
或许每个北京人心里都有一张专属的美食地图,或许每个来北京的外国游客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美食清单。两者之中,簋街几乎是不可或缺的选择。北京好吃的地方数不胜数。簋街有何独特魅力?
探究簋街的起源
说起簋街,大多数北京人都很熟悉,但说到它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他们却未必能解释清楚。关于簋街的由来,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起初,北京并没有一条叫簋街的街道。如今,这条街的真名是东直门内街。东起东直门立交桥,西至北新桥路口,全长1.4公里。北京人有时亲切地称其为“东内街”。东直门内大街是一条老街,因为东直门早在元代就有了。元代东直门称崇仁门,明永乐年间改称东直门。明清时期,各种建筑所需木材一般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至通州,再经东直门运至京城。当时东直门又称“尖直门”,更多人称其为“尖直门”。 《木门》。
明代,东直门内大街属“北局贤坊”,当时称“东直门大街”;清代属正白旗地区,街名未变。新中国成立后,初称“东直门内大街”。原东直门城楼的位置大约在今天的东直门立交桥以西一点处。
东直门虽然是明清时期北京内城九门之一,但规模并不大。其外观与朝阳门城楼相似,但规模略小。由此可见,东直门在京城的九个城门中的重要性是比较弱的,附近的居民也将其视为大多数人的穷人。新中国成立前,东直门内大街商铺林立,但远谈不上繁华。东直门内大街除了常见的馒头店、茶店、酒馆等商铺外,还有不少木材加工作坊、棺材铺、杆房等,进出东直门多使用砖头车、木材车。这大概可以算是这条街最明显的商业特征了。
有人说,簋街这个名字来源于早年东直门大街的鬼市。但据金守慎先生记载,老北京最有名的鬼市只有南北两个。南市场在崇文门外的东晓城(今东晓市)。 ),北城最早位于德胜门大桥东北河边,后改为后海西北角的段家胡同。老北京的鬼市有两种。一是贩卖来路不明的非法物品,大部分是被小偷偷走的。另一种是深夜开放的市场,天一放晴,就如晨风中的薄雾般散去。
东直门内大街早年间是否存在鬼市,已不得而知。真正让这条街出名的是24小时营业的餐厅,这家餐厅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出现在这条街上。那时,北京几乎没有通宵餐馆。它被认为是第一家通宵营业的餐厅,因此变得非常受欢迎和繁荣。人们因旧时夜间营业的鬼市而将其命名为“鬼街”。鬼街在市民中口碑相传,名气大噪。后来因“鬼”字不雅,遂改为簋街。
桂杰说“簋”
2000年国庆前夕,簋街更名后首次开业。为此,专门制作了一块青铜牌,矗立在街道东端的东直门立交桥尽头,与原东直门城门的位置一模一样。
但最初的符号并不是“簋”,而是青铜的“爵”。厥与归不同。是古代用于饮酒的饮酒器皿。它通常用三足站立。 2008年,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一件西周青铜博珪。人们似乎突然意识到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于是把东直门桥上的错爵移走,制作了出土博珪的复制品。今年8月1日,矗立在东直门立交桥西侧八年的青铜爵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至今仍保留的青铜博珪。青铜薄桂雕塑宽3.2米,高3.8米。红色大理石基座上刻有著名书法家苏世书先生亲笔题写的篆书“博桂”。
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饮食器具,流行于商代至东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文明的象征性器物。在宴会上,常与鼎搭配,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故有“天子用九鼎八簋”之说。这意味着皇帝宴席的食物必须在九鼎和八桂供应。皇帝以下,数量逐级减少——诸侯七鼎六簋,官员五鼎四簋,元始三鼎二簋,最低级只有一鼎无簋。当然,普通人既没有鼎,也没有簋吃。
因此,根据古代餐桌上“桂”的多少,可以确定不同的地位等级。在后世的祭祀仪式中,常用圭作为礼器。此时,“簠”也与簋配合使用。其功能与簋相同。都是用来装大米、小米等谷物的,但外观不同。簋器的形状是圆口,簋器的形状是方口。簋是盛放熟食的器皿,簋是盛放大米、小米等生食的器皿。两者结合起来也引申为礼仪。比如韩愈在《元和盛德诗》中说:“弃兵变法,私行归颜”。
从字形来看,最初的簋是用木、竹制成的,后来多用陶、瓷或青铜制成。簋作为封建时代的重要礼器,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演变过程。簋街变成簋街,是由俗到雅的结果。两个词发音相同,体现了这里吃的主题。
如今的簋街,早已消除了阶级身份的界限。游客受到平等对待,无形中提升了整条街的文化气质。
簋街古迹
东西向的东直门内大街被南北向的东直门内北小街和南小街分成两部分。两段中间是药王庙遗址,成为整条街难得一见的历史古迹。这座药王庙的全称是御建福使普济药王庙。至今,山门石额上仍能依稀辨认出斑驳的寺名。
明清时期,北京有药王庙十座,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座,分别是地安门外的西药王庙、安定门内的北药王庙、崇文门外东晓城的南药王庙。东直门内街上的寺庙和东耀王庙。
据明代沈邦《万书杂记》记载,该寺为“万历三年太监冯宝坚,以普济药王额额赐寺,药为内院管辖。”清代吴长源所著的《陈园实略》中也提到:“辅食药王庙在东直门内街北,有明万历年间御碑一座”。从文献记载得知,该寺原有前后三殿,前殿供奉佛教僧人。贾母尼塑像,中殿为药王殿,供奉伏羲、神农、张仲景、孙思邈等著名医学家。后殿为二层佛殿,供奉观世音菩萨、明目娘娘、森子娘娘。整座寺庙建筑精美,殿堂清雅幽静。民国时期流行的《北平旅游指南》这样描述这座寺庙:“院内竹影摇曳,青苔痕翠。古刹里,隐约有仙山的形象。”以前香火最旺的寺庙是四药王殿,每到正月初一开殿的时候,路上都会有很多的女士和先生。”
除了每月一号开庙外,4月28日是药王的圣诞节。药王庙照常举办庙会,热闹非凡。庙会上,前来烧香的香客众多,寺庙内外聚集着大批商贩,竞相叫卖,热闹非凡。民国以后,寺庙市场逐渐衰落。至1985年文物普查时,山门及各殿堂尚存。寺内原有一口大钟,上刻“敕建副普济药王庙”铭文,后移至大中寺古钟博物馆陈列保存。当时,山门隐藏在一个小茶馆后面。中堂后来改建为私人住宅,中堂前身是一家餐厅。今药王庙仅存山门及碑。从山门门票上精美的砖雕和隐约风化的御碑外观,我们可以想象这座古寺不平凡的过去。
以前,整个东直门大街几乎一半的人气都来自于东耀王庙。在科学、经济不发达的旧时代,祈福消灾、定期庙会成为人们蜂拥而至的动力源泉。再加上稍南一点的北新仓等粮食仓库的物流往来,这些都促成了东直门内街的生机与活力。虽然如今这里的庙门空无一人,但不远处的东直门医院和毗邻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似乎完美继承了药王庙济世安民的遗愿,增加了更多实用功能。
吃在簋街
现在簋街真正的魅力在于吃。奇怪的是,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和市场搞活的推动下,东直门内大街两侧出现了各种商业和商店,但几乎都是平坦的,连国有百货商店都不允许这样做。不要关上门。只有餐饮业终于在这里站稳了脚跟,蓬勃发展起来。而且这里的餐馆白天人迹罕至,到了晚上却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繁华。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夜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前北京吃夜宵的地方很少,簋街就变得很受欢迎。
说到簋街的标志性美食,一定是麻辣小龙虾。如今的簋街是一条集川菜、鲁菜、苏菜、粤菜、东北菜、清真菜等多种风味为一体的美食街,以“麻辣蟹、麻辣火锅、烤鱼、烤串”为主要特色。食客们曾自发地将马小、烤鱼、火锅选为簋街最具特色的“三巨头”,其地位至今仍不可动摇。
簋街的空气似乎整天都弥漫着辛辣的烟花味。簋街在一批批食客的味蕾和胃的鉴赏下,已成为美食的代名词,成为北京饮食文化的代表和时尚餐饮的象征。人们提起簋街,可能总会首先想起记忆中的一抹红色,那不仅是街上的灯光,还有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有说笑吃饭的声音,还有那无忧无虑的态度。走向生活。经过两次整修,簋街赋予了东直门内街全新的风貌。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条餐饮特色街的范围,成为首都夜生活和饮食文化的特定标签。
首都戏剧舞台最近上演了一部京剧《鬼街》。 “我住在北京,二环内,鼓楼街中轴线上,向东转……”这样的歌词充满了亲切感。 《簋街》讲述了簋街普通人的平凡故事,簋街与北京的传奇注定会继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