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庄村:团结奋斗推动乡村振兴,让日子越来越红火
80多年前,《团结就是力量》在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传唱,成为一首广为传唱的红歌。在这首歌的感召下,北庄村全体党员带领村民齐心协力,发展红色旅游,建设电商基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如今的北庄,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火热场面随处可见。
- 编辑
“让村民更好地团结起来,团结起来,想一处,努力一处,让生活越来越富裕。”走进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历史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总书记的回信”中的这句话。
“这是我们的奋斗之路,也是我们的目标。”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冯红娟就是当年带头给总书记写信的党员之一。他回忆说,这些年,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年,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北庄村有300多人。 2020年人均纯收入1万多元,2024年预计增加到2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增加到100万元以上。 “现在,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冯红娟说道。
深挖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
“‘团结就是力量’在北庄村创造并诞生。”不久前,北庄村村民、村史馆解说员王俊彦带着一群游客来到重建后的麦田,向大家讲述了这里发生的事情。红色故事。
“团结就是力量……”听完讲解,几位游客纷纷走上舞台齐声唱歌,嘹亮的歌声在麦田上空飞扬。
“依托村里的红色文化和资源,村干部带领我们开展红色旅游,助力增收致富,大家都越来越好!”王俊彦笑着说道。现在她和村里另外两名解说员轮流向游客讲解红色历史文化,每年200多次。
多年前,王俊彦的家庭遭遇变故,负债累累。几个孩子还在上学,她家也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北庄村历史博物馆、麦场等红色旅游景点相继建成开放,村里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经过培训,王俊彦成为了一名红色解说员。他的家人年收入数万元,摆脱了贫困。如今,她爱说爱笑,经常和村民们一起跳广场舞。
为了丰富红色旅游项目,北庄村还建设了团结食堂和精品民宿。村里引入社会资本、企业经营,为不少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平均每年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
“我们有地理和红色资源优势,应该想办法吸引更多游客来这里旅游。”为进一步做强当地红色旅游,冯红娟前往全国多地学习经验,思考红色旅游升级的新路子。
“场景单一、规模小,成为我们发展红色旅游的瓶颈。”冯红娟召集其他村的村干部一起讨论。 “改变各个村庄零散的状况,围绕西柏坡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点连成线,形成大景区概念,变‘一日游’为‘多日游’,能够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共同富裕。”会上,各村干部讨论了《致富经》。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尽所能。
打造电商基地,激活山村潜力
“屏山的特产蜂蜜、红薯粉条等很受欢迎,有的游客在团结食堂品尝后会买一些带回家。”距离麦田不远,有北庄村电商展销基地。负责运营的村民杨景云来自隔壁的童家口村,每天步行上班只需10分钟。
杨景云曾在西柏坡风景区一家酒店工作。她每天骑着电动车来回,照顾孩子很不方便。 “北庄村电商基地建成后,我就来这里打工,照顾家人也方便了。”杨景云说。
北庄布鞋是手工一针一线制作的,针脚细,鞋底厚。它们很受游客欢迎。唱一首革命歌曲、买一双老乡亲手做的布鞋,成为不少游客的旅游必备体验。从北京来西柏坡的孙女士说:“穿着在革命老区买的布鞋,保留了老区的记忆,传承了红色文化。”村里的电商基地瞄准商机,吸引了不少布鞋、棉袜等订单,增加了村民收入。
“电商展示基地可以通过直播带货,同时也是一个线下实体店,游客到村里可以现场购买当地的农产品。”冯红娟说,村里的电商刚刚起步,正在利用直播带货的方式。突破,线上线下发力,力争尽快打造区域品牌,不断扩大规模。
“只要村民向一个方向思考,坚持创新探索,总能扬名立万。”冯红娟信心十足地说道。
传承非遗技艺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
“北庄手工布鞋又叫‘千层布鞋’,是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小时候都穿过这种布鞋。”北庄村80后村民王亚梅说,她以前在石家庄市开过一家瑜伽馆。看到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主动回到家乡创业。在村里的支持下,他创办了团结北庄手工作坊。村里很多手艺好的阿姨、嫂子制作好布鞋,包装到手工作坊里出售。 “大家在家就可以做,而且工作时间灵活,既可以照顾家庭,又可以增加收入。”王亚梅说道。
“北庄手工布鞋是支军鞋,我们一定要讲好它们背后的红色故事!”冯红娟听村里的老人说,村里迎接八路军的时候,原本说会有100人。村干部连夜组织老乡制作了100双布鞋。事实上,来了102人,队伍正要出发。无奈之下,两名村干部脱下布鞋送给了两名战士,留下了这个传说。
北庄布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蕴藏着红色记忆。 “我们延续这门手艺,更重要的是,我们传承红色精神。”冯红娟说道。如今,团结北庄手工艺坊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红色文化。
今年10月,王亚梅前往河北美术学院等地学习。 “村里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也学习老手工艺,通过创新技术、加入丰富的设计元素,让老手工艺焕发出新的活力。”王亚梅说。
泡豆、磨豆、浇泡沫……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建起了各种手工艺作坊。墙上画着北庄豆腐的制作过程,吸引游客“打卡”拍照;当地村民还示范“漏水粉丝”,展示“屏山腊肉”,向游客讲述“舌尖上的北庄”,不断丰富旅游体验。
王亚梅说,“我们做的不仅仅是手工制品,我们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