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视障咖啡师陈柳晓:看不见也能成为咖啡大师的励志故事
《Z世代·青春》第10期
Z世代,视障人士如何成为咖啡师?
——1995年出生的视障女孩:看不见并不代表你做不到
故事主角:陈六孝
视障咖啡师 1996
“掌上咖啡”慈善项目店经理
四年学习咖啡技巧
中山七路上,西门广场人流不断。向前走了几步,右转,巷子里突然安静下来。门口的长凳上方挂着“棕榈咖啡”的霓虹灯招牌。
手冲咖啡柜台前,1995年出生的视障咖啡师陈留晓拧开了装有咖啡豆的黑色铁罐。里面装的是埃塞俄比亚的“白兰花”咖啡豆。淡淡的兰花香和茶香在鼻间萦绕。
称重,清洗滤纸,磨粉……研磨机的声音停了,潇潇倒出咖啡粉称重,手机继续报数,“17.4g”“一般来说,咖啡粉的比例豆子的比例是 1:15 17.4 乘以 15 是多少?”潇潇的手指飞快地在手机屏幕上滑过。 “261”手机再次报出答案。她弯下身子,左手拿着杯子,右手拿着锅。吸管般粗细的水柱在滤杯内侧打着小圈,不快也不慢。蒸汽和咖啡的香气萦绕不散。
6岁时,潇潇被诊断出患有眼底黄斑变性。那时,她的视力从1.0开始下降,直到18岁才稳定下来。她做按摩、速记,还是一名图书管理员。最终,只是因为那条名为“你会成为下一个懂咖啡的酷盲人吗?”的推文。她开始与咖啡成为朋友。
潇潇现在是棕榈咖啡的店长兼咖啡师。在她眼里,视障人士不仅仅局限于盲人按摩。她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更多视障同伴找到一种生活方式。新的可能性。
01
《咖啡人》的开头
眼前的女孩穿着一件米白色的毛衣,同色系蝴蝶发尾的头发看起来更加干练。
棕榈咖啡每天11点开门,但她总是提前到店里备货和试咖啡。 “意大利基地每天都会受到天气的影响,每天使用的咖啡粉和水的配水时间也必须有所不同,必须控制每天保持一致。”浓郁的咖啡香气从咖啡区溢出,也唤醒了沉睡。味蕾的一夜。
“就像包饺子,你会有包饺子的味道,泡咖啡也会有咖啡的香味。在这里煮咖啡,香气会融入到你的衣服里,需要用非常浓缩的洗衣液才能洗干净。”回家后洗掉。”她现在自称为“咖啡人”,“咖啡人”与咖啡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18年8月的一个下午。
“你会成为下一个懂咖啡的酷盲人吗?” 21岁的潇潇在视障群体微信群里“听到”了这条推文。那时她还在上学,同事们都很友善,校长也很赏识她。她的日子过得缓慢而悠闲,就像泡温泉一样舒服。
但这还远远不够。 “我想我应该能够发光发热,创造一些东西。我就这样无忧无虑地直到退休吗?”潇潇觉得这一点也不酷。于是她成为了第一批学生,在担任图书馆老师的同时学会了煮咖啡。
这是广州禾木残疾人公益创新中心发起的视障人士兴趣班。潇潇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和100多个同伴一起开始了咖啡之旅。
冲泡一杯咖啡最合适的温度是90-96摄氏度。合适的温度可以保证咖啡的香气更充分地萃取出来。但灼热的温度甚至会让视力正常的人望而却步。
起初,潇潇只能练习用冷水在手上画圈。当她拿起水壶的时候,手在颤抖,水流时大时小,转圈的速度也时快时慢。在潇潇的眼里,眼前的一切只是模糊的色块。 “我不知道水会落到哪里。我只能通过身体体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和记住。”潇潇回忆说,当时培训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在滤杯和水壶上各贴了两张贴纸。只要喷嘴与标记点吻合,水就可以落入滤杯中的咖啡粉中。
练习完冷水后,开水对于视障咖啡师来说也是必须的,她的手也经常因此被烫伤。但潇潇觉得,“根据我的经验,我不认为我无法应对这个问题。我只是想打破别人对视障人士的刻板印象。”
2018年8月12日,笑笑等5位视障同伴获得了SCA(全球精品咖啡协会基础知识认证),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持证上岗,成为一名真正的咖啡师。
02
孤独的花木兰
“爸爸,我不是完全瞎了,但我也不是普通人,我只是和别人不一样吗?”但看不清却成了潇潇的困惑和负担。
6岁时,她突然发现自己看不清面前的试卷。去医院检查,被告知我眼底黄斑变性。随后,她的视力持续下降,去超市买东西看不清价格;乘坐公交车时,她看不清停车标志;上课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读书;她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也比其他学生多。几个小时……“我只有更加努力才能克服那些困难。别人放寒暑假的时候,我会提前把下学期的书读完,这样别人放假的时候我就在复习。”班级。”努力工作成了学生时代的筱筱。知道如何克服问题。
但尽管克服了学习困难,潇潇仍然无法像普通学生一样完成中考卷子,也无法走普通人的路。考不完试卷就放弃吧,但融入社会是迟早的事情,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于是2013年暑假,潇潇决定去打工。 “如果没有学校的保护,没有老师的理解,我不知道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面包店。她走进商店,解释了自己视力不佳的情况。老板娘看了她一眼,摇头拒绝。 “面包过期了,看不清日期,不能及时下架,结账时也看不清,都会出现问题。”那时,潇潇意识到自己很难达到社会要求的标准。
“如果我隐瞒这个情况不是更好吗?”于是潇潇又去了另一家面包店。她没有再说自己的视力状况,而是系上围裙,戴上工作证,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面包店生意很好,顾客不断进进出出。潇潇忙了一整天。如果顾客请她帮忙做面包,她会微笑着递给顾客夹子和盘子。如果顾客询问面包的价格和口味,她会告诉他们每种面包都有标签。
一天的工作顺利结束了。没有人注意到她与其他人不同。虽然她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但体力却跟不上。同时,她也感觉有些奇怪。 “明明我都看不清楚,为什么我就不能光明正大地说出来?为什么我看不清,我就不能做点什么?”
那时的潇潇感觉就像花木兰一样,小心翼翼地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中。随后,父亲带着潇潇去广州市残联寻求帮助,看看有没有适合潇潇学习的技能。在那里,潇潇第一次发现,还有和自己一样的人,而且她并不孤单。
03
寻找身份
2018年9月开始,棕榈咖啡正式开始销售。在未来协会、广州东站、琶洲等地设置点。
“当时摆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外国男顾客,他用中文说,我要一杯酸奶(耶加雪菲)。”潇潇回忆说,当时,她刚刚获得咖啡师认证不久,遇到顾客的要求时,她仍然显得很紧张。我给他泡了一杯咖啡,一边煮一边想着如果他说咖啡味道不好我该怎么办。所以当他小心翼翼地将咖啡递过来的时候,他试探着问道:“味道好不好?”对方给出了肯定的回应。
一个月后,在流花湖公园,一位顾客走到棕榈咖啡雪童店的另一位咖啡师面前下单。雪桐是棕榈咖啡项目的第二批学员。与晓晓不同的是,雪桐是完全隐形的;但相同的是,雪桐也来到这里,成为一名“懂咖啡的酷盲人”。
“当时我刚刚完成学业,不知道酿造的酒好不好喝,所以没有太大信心。”雪桐犹豫了一下,心脏狂跳,不知道该如何回应点餐的顾客。旁边的晓晓立即冲了过来,让我过去帮他一把。
对于这个“英雄救美”,笑笑解释道,“虽然我可以帮别人煮咖啡,但这并不代表我煮的咖啡好喝,只是说明我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就是这样的救援,让雪桐感受到了眼前女孩的自信。
2019年4月,掌心的咖啡以慢闪的形式落地。这个自称“咄咄逼人”的女孩成为了棕榈咖啡的店长。 “店长可能是说我要管理一个店,包括采购、仓储、成本、产品、研发、店内展示服务,然后收集、审核统计数据。还有一些外部营销,包括线上和线下。 ”她手里总是拿着一个小线圈本,写写画画,整理思绪。
回想起我在面包店兼职和作为速记员教别人的经历,我要么觉得自己不被接受,要么不得不隐藏自己。潇潇很享受咖啡给她带来的自我认同。 “在泡咖啡之前,我不会公开告诉别人我看不清,但泡咖啡之后,棕榈咖啡这样的环境是我们一一创造出来的,我的自我认同感也越来越强。当你兴奋的时候,无论你走到哪里,那种认同感都会存在。”
04
下一个“网红”
走进中山七路的巷子里,立刻就能看到墙上写着“掌上空间”的灯牌。这是潇潇和她的朋友们创造的地方。
一进门就有一个咖啡区。木结构让整个空间多了几分温馨,温暖的黄色灯光下,咖啡的香气从这里散发出来。再往里走,空间就更加开阔了。大厅里除了沙发之外,还有木箱、凉亭作为独立的空间。你可以安静地坐在这些小空间里,喝杯咖啡度过一个下午。人扰乱。手工冲泡的咖啡桌上陈列着各种咖啡豆和咖啡器具,木栏杆上有浓缩咖啡液勾勒出的图案和文字。
“我们在疫情期间做了这些东西,有些客人可能没注意,但你看这些座位,只有这里才有。”潇潇指着一把木板拼接而成的椅子。当时团队有10个人,我们还从社会上招募了一些志愿者。我们一起设计图纸并锯木头。花了5个月的时间,原本空荡荡的空间里又添置了更多的桌椅,充满了温暖。记忆。
2020年,店铺开始从慈善转向商业运营,这也让潇潇经历了思维的转变。 “公益思维就是关注每个人的价值,看到他们的成长。商业的最终逻辑是这件事能不能成功,你做的咖啡是否有人会买。如果你说你是一家有故事的咖啡店,那也没关系,但这个故事我听过一次就够了。我不会再回来了。”除了定期更新咖啡品种,潇潇还和同伴一起逛店、直播、联合文创。 Palm已逐渐成为业内知名的咖啡店。
未来,潇潇不仅想让大家认识自己的手掌,也想让更多的人接受残疾人。她建议在一些企业设立咖啡角。根据国家政策,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职工总数的1.5%。 “其实这也是政府对我们这群人的保护措施。那么企业怎么聘用我们呢?我们呢?”你能在企业好好工作吗?我们想到了一个模式,就是去企业工作。把我们的咖啡角放在里面。 “这不仅能实现残疾人就业,还能让更多人认识自己的手掌。”也许很多人都能接受视障人士,意识到自己可以当咖啡师,有很多可能性。 “让棕榈树成为‘网红’,是公众重新认识和接受残疾人的过程。
咖啡区的墙壁上,挂满了色彩缤纷的画作。潇潇介绍,禾木残疾人创新公益中心每年年底都会有一个共建日。这是2019年底共建日全体同事一边听音乐、喝咖啡创作的作品。
她指着第一排右数第二张照片。画面主色调为金色和橙色,中间延伸出绿色线条,整体包裹成一个心形。绿色部分点缀着一些小亮片。
“这就是我眼中的咖啡,它的形状有点像拿铁艺术,给我的感觉是柔和的,所以都是曲线。下面的咖啡蕴含的能量会转化为香气,迸发出来。整幅画是黄色的咖啡色代表温暖,而红色和绿色只是一点点酸味,一些小惊喜。”
“我想,等我以后出名了,这幅画可能要好几百万了。”潇潇笑着说道。
她的眼睛里有光,闪闪发亮。
Z问题与解答
与上一代相比,您认为Z世代有什么不同?
陈留晓: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可以用手机叫出租车、旅行,做一些我们以前从未想象过的事情。互联网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您认为Z世代的角色应该是什么样的?
陈留晓: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视障人士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让社会对视障人士有一个新的认识。
《Z世代·正青春》专栏
在当前的社交网络平台上,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群体被“称为”Z世代。古风圈、电竞圈、XX圈等“圈层文化”已经产生让他们成为舆论争议的中心,他们的语言习惯、社会行为、爱好兴趣都被放大和解读。有人说“他们是被网络摧毁的一代”,也有人说“他们生在最好的时代”,是乘风破浪的一代。对于Z世代,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为此,南方都市报乐活栏目推出“Z世代·正青春”系列。我们采访了几位1995年和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代人的思想和态度。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也是这个时代给他们留下的印记。
往期回顾(点击标题查看)
出品:南方都市报、N Video
栏目统筹|苏芬南、陈实
栏目策划|蔡文银、詹晓赞、罗雪春、董晓燕、谢彦霖
本期视频|蔡文银、罗雪春、詹小赞、实习生沈阳、李泽宇、周玉森、叶迎峰
本期文案|李思萌、实习生崔勉曲
本期设计|李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