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镇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如何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居民生活便利之间找到平衡?
【旁白】
北京旧城,从“有机更新”到整体保护
讲述人:吴晨,北京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建筑师吴良镛之子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城市规划传承有序。改革开放初期,居民生活条件简陋、拥挤。许多庭院都有临时建筑。房屋年久失修,渗漏、积水问题严重。为了尽快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当时的旧城改造采取了“拆旧院落、建楼房”的简单思路,对城市景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
我的父亲吴良镛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新中国成立后,与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共同参与北京城市规划,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扩建的规划设计。如何在保留老房子的精神内核和文化质感的同时,让居住环境更加适合居民? 1984年,父亲首次提出胡同整治要从“大拆大建”转向“有机更新”,并将这一理念运用到菊儿胡同的整治中,取得了成功。
父亲对我的影响更多的是他的言行以及做人的方式。从我记事起,他就经常在晚上在灯下认真画画、写字。 2002年,受欧洲“城市再生”理念的启发,我在国内首次提出“城市复兴”的概念,重点是对古建筑的整体保护、积极创造、全面复兴。秉承这一理念,我完成了北京旧城区的总体城市设计,以及前门以东的大栅栏、什刹海、鲜鱼口的保护与振兴规划设计研究工作。我设计的“北京广场”建筑群将现代时尚感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成为“网红打卡地”。
城市设计实现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简单改变,更是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美好愿景;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需要长期的积累。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冷的冬天,父亲总是带着学生们走街串巷,统计数据、画画。我从业三十年,越来越体会到这份热情:对城市、对家的热爱,是建筑师永恒的责任感。
福建福州的千年古街有三巷、七巷。新华社
市民和游客参观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新华社
古都西安是一个可以感受历史文化的地方。
讲述人:王书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教授
我在西安学习、工作多年,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当看到雄伟的西安城墙,我总是感到肃然起敬。早年,西安城墙也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危险,但在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和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才得以保存。
我们不仅要保护城乡历史文化,还要传承其中蕴含的文化传统和城市基因。西安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以张金秋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建筑规划学者将西安独特的历史环境与现代建筑创作、城市空间规划相结合,完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一系列“新唐风”建筑作品。 ,成为古都复兴的重要标志。
2010年,我在清华大学跟随吴良镛老师学习时,吴老师让我学习西安规划。他多次表示,西安规划应该成为弘扬东方古都规划传统的典范。 2011年,西咸新区规划对外公布,我的研究就派上了用场。 “继承古都传统,打造大西安新轴线”的建议得到了省政府的重视。后来,新规划中又设立了这条新轴线。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空间系统,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和实施应以此为出发点。 2018年,我发表了《文化用地系统规划研究》一文,提出了文化用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和方法。最近,我和我的团队正在对西安的文化文化体系规划进行研究,试图将城市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联系起来,更好地凸显西安古都的特色。
游客参观河北省邢台市鹰潭村,该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新华社
三坊七巷定格“旧岁月”,焕发新活力
讲述人:陈亮 福建省福州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
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古民居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情况。作为亲身经历过三坊七巷保护工作的人,我陪同介绍,深感责任重大。
1987年,我十几岁的时候,暂时住在福州市澳门路叔叔家。我经常去南后街购物。街上有很多灯笼、纸伞和纸饼店。当时我以为这是一条古老、沧桑、凌乱的街道。老街。
三坊七巷的保护始于1991年,当时林觉民、冰心故居正面临整修和拆除。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推动制定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这次会议为福州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制度基础。
1996年,我开始负责编制福州市名城保护规划。 2005年8月,福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三坊七巷保护领导小组,全面启动保护工作。我们的研究所负责制定保护规划。我带领规划项目组和勘察院对三坊七巷的所有院落进行入户调查。我们发现这里隐藏着许多令人惊叹的明清建筑,巷子里还有许多名人故居,真是翡翠蒙尘。在阮仪三、王荣辉、赵忠书等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三坊七坊的规划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外,该院还承担了三坊七巷150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设计工作。截至目前,三车道、七车道保护已累计投入近50亿元,保护修复工程已基本完成。我们还向公众开放了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博物馆和文化展示点,使三坊七巷成为福州城市文化的黄金名片。
如今,三坊七巷的年游客量已连续五年突破1000万人次。漫步其中,你会发现相连的小巷。被誉为中国“里坊系活化石”的三坊七巷,凝固了历史,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平遥古城让文化旅游体验更加生活化
旁白:吉太平,山西省平遥县规划局原局长
自1982年加入平遥县基建委员会以来,从事古城古镇古村落研究、保护和开发工作近40年。我有幸见证了平遥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1986年,平遥成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古城保护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学校需要扩建,与“不拆传统建筑”的保护要求相冲突;房主提出了对房屋进行加固的需要,但我们无法用传统的方法来修复旧建筑。宅……在这样的煎熬中,平遥终于迎来了以“申遗”为契机的积极保护时期。
1994年至2005年,为了发展平遥旅游业,我主持了几项工作:将古城居民搬迁到城外居民区;改造平遥南街,发展古玩店、博物馆、传统小吃等,并给予免租等优惠政策。商店等商业……渐渐地,这座保护完好、特色鲜明的古城吸引力越来越强,一条通过旅游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新路子展现在人们面前。
随着开发不断深入,如何避免资源同质化、审美疲劳、影响居民生活等问题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古城不仅仅是为了游客,遗产也不仅仅是为了旅游。改变粗放式的开发模式,打造更加精细化、生活化的古城旅游。期待《关于城乡建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平遥古城将焕发出更健康、更迷人的风采。
学生视角:期待更多的审美智慧和发展智慧
讲述人:刘绍元,复旦大学文物博物学系博士生
不久前,家乡的一条老街进行了整修。老街出现于清末民初。它临河而建,烟花缭绕。后来,老街逐渐衰落,一度成为人们眼中“脏乱差”的代名词。改造后,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风格迥异的仿古建筑,让满怀希望的人们有些失望。
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老街:它们原本是保存传统生活方式、记录城市变迁的“文化样本”,但改造后却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内涵。
学习期间,我对上海十大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生态进行了研究,深深感受到物质形态的保护只是手段,根本目的是激活人心。许多老城区居民对所居住的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不强,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老城区保护所带来的实际好处。在一些古镇,外来居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地居民的数量,随意改变庭院结构、破坏建筑构件等行为时有发生。
对于原住民来说,遗产保护的重点是唤醒共同记忆、增强凝聚力;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应该引导他们在新的生活区域中形成认同感。我们发现,不少外地年轻人选择在古镇植入新的业态,尝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激发了古镇的活力。但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古镇旅游“出圈”,人们看到的仍然是景观的视觉元素。他们如何感受其在城市文化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这种保护和开发与当地居民生活的改善是否有机相关?我想,作为未来的文化博物馆从业者,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表面的风貌转变,更关注古镇的发展历史和背后的社会运行机制。
古城的保护不能像全国乡镇开设外观相同的商业广场那样“一刀切”。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激活传统、发展文化的生存空间。这需要更多的审美智慧和开发智慧。
专家经验:更加注重古城的文化性和讲故事性
旁白:旅游视频自媒体博主方琪Kiki
自从2017年成为旅行博主以来,旅行已经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走过许多古城,触摸历史,得到灵魂短暂的休憩。然而,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为古城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的问题所困扰。比如几乎所有的古城都在举办汉服节、夜市、卖炸鱿鱼、烤香肠等。但游客喜欢这些吗?我觉得旅游发展还是需要按照自己的调性来进行。
在创作新媒体作品时,我发现人们不再只追求风景,也追求旅行的文化和故事。而底蕴深厚的古城自然具有吸引力。比如,永定土楼就因为《大鱼海棠》、《花木兰》等IP而获得了不少关注。我做了一个关于它的节目,在抖音上获得了 180 万个赞。
大多数不太出名的古城往往很容易被同化。如何寻找个性?山西忻州古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严格筛选每一个进入古城的食品商人。他们卖的食物既美味又具有当地特色。我还记得红面鱼、大肉汤、保德碗等美食。同时,当地以古书院为原型设计了专门的灯牌,吸引年轻游客拍照打卡,当地居民也前来乘凉。
江南水乡的小镇比较密集,很多小镇都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比如黎里、南浔等。黎里古镇很好地保存了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家家户户门口都种着莲花。坐在乌篷船上,可以听到岸边人们唱着地方戏,优雅又安静。南浔古镇里,古色古香的民居深处有西洋舞厅和留声机,让你瞬间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去黎里古镇感受生活,去南浔古镇感受文化,都让我感受到精致和用心,而不是千篇一律。
我永远记得这样的场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坐在丽丽古镇的一家奶茶店里,外面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告诉我,他每天都在这里听广播,古城的变化给他带来了生机。我感觉他很喜欢这个改变。累了就睡一会儿,醒来后睁开眼睛,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当游客散去,这个世界又属于他了,孤独的老人又获得了另一种陪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某个时刻相遇并感动。这是我最想要的旅行,也是我对古城最美的印象。
【微观调查】
网友对于“理想古城”有何看法?
近日,光明智库在网上开展了古城(古镇、古村)旅游小额调查,收集了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效问卷598份。
调查显示,72.53%的受访者去过古城(古镇、古村)3次以上,其中江南园林、徽州古建筑、湘黔古城最受欢迎。超过90%的受访者选择5天以内的短途旅行,15.88%的受访者尝试过自助游,近70%的受访者经常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出行。在获取旅游信息方面,除了亲友推荐、电视节目等传统方式外,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日益成为了解旅游信息的新途径。
对于“理想的古城应具备的要素”,95.29%的受访者选择了“历史文化遗产深厚、保护开发相对成熟”,55.88%的受访者认为很多古城的历史文化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适当的探索。有的甚至是扭曲的。 86.47%的受访者表示,商业开发没有错,但必须在保护古城文化、尊重当地居民生活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景区出售大量同类型的古董纪念品,建造与原有建筑风格不符的仿古建筑,到处都是外观雷同的酒吧、商店、民宿,位居最受游客欢迎的“老城游”前三名。需要改进”。
【专家点评】
古城保护必须“平衡历史与当代”
作者:王实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约研究员)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明的具体实物证据,是城市发展和地方精神的集中展现。文物古迹、传统建筑、老城街道等物质遗存,以及地域风情、民俗风情、人文情趣等非物质遗产,共同构成了一座城市最重要、最有特色的文化品质。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物质建设进步,但也出现了令人痛心的大规模拆建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此次出台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指明了方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因此,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此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氛围,让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深刻领会历史遗迹中的文明本质,才能巧妙地借古韵、开新篇章,将其转化为服务现实生活、激发新创造的文化资源,让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市广济大厦考察时指出,在旧城改造、新城发展过程中,要保护城市历史文物、延续城市文化语境,让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历史城区是地方集体记忆的核心载体,具有巨大的情感和审美魅力。保护城市历史文物,延续和传承城市文脉,是为了更好地连接历史和未来。为此,要加快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创新,构建一套行之有效、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制度体系,强化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各级各类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确立历史保护中文化价值的优先地位,确立文化名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发展目标,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它。
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滋养和启发现代科学、教育、艺术和社会的发展。 “十四五”期间,鼓励提升城市文化创新能力,加强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系统融合。保护并恢复活力。比如,在城市建设方面,更加智慧地促进老城与新区与新城、历史街区与城市环境、历史建筑与新建筑、建筑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共处;在城市治理方面,要更加包容,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保护与未来创新的共治共荣。塑造城市新文明,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好地履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而且可以增强城市的创新和治理能力,让城市留下历史文化记忆,支撑梦想更好的生活。 。
《光明日报》(2021年5月24日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