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孤独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干预规范解读
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照顾和管理自己的能力。它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进入和融入社会的必备能力。学前阶段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明确提出,儿童必须“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指导,比如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及独立进食、洗漱、穿衣、如厕等的教育建议。由于神经系统广泛发育障碍,自闭症儿童在学龄前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这个问题在早期干预时往往被家长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康复进程和效果。 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制定了《0-6岁儿童自闭症筛查与干预服务规范(试行)》,强调0-6岁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要“培养自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减少适应不良行为,提高生存技能和沟通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重点和核心目标之一。如厕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的基本自理能力之一。本文以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的如厕能力训练为例,重点深入分析影响其自理能力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策略。训练学龄前儿童自闭症患者的自理能力。
2.导致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1)个体因素
1.感觉异常
感觉异常主要是指感觉知觉处理的异常,表现为个体对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缓慢。
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会对某些食物、衣服、声音、光源等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强烈反应,甚至排斥、抗拒。例如,自闭症儿童在上厕所时可能会反应过度:视觉上,他们可能害怕厕所排水孔、沉迷于水漩涡、在幽闭空间里感到不安;触觉上,他们可能不喜欢马桶座圈的体感感觉;对冲水声等敏感,这些感官过度反应会导致孩子抵制某一次如厕环节或寻求感官刺激,导致整个如厕过程停滞、拖延。有些自闭症孩子喜欢冲水的声音,反复冲水,这让他们无法继续穿裤子或打扫卫生。一些自闭症儿童的内感受反应缓慢,常常忽视自己的排泄需求。当他们表达要上厕所的时候,他们会因为无法控制而弄脏衣服或裤子,或者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排泄了。总之,感觉异常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探索外界的能力。
2、认知不足
认知缺陷主要体现在信息整合能力不足和对日常现象的认知偏差。例如,自闭症儿童不明白为什么天气炎热时需要脱掉外套来御寒,当老师或家长要求他们脱掉外套时,他们就会发脾气。孩子在学习上厕所时,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厕所,对上厕所的位置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无法区分上厕所的情况。他们可能随地小便,而且不区分男女厕所。
由于认知不足,自闭症儿童在学习如厕等自理技能的过程中,很难理解干预者的言语、相关手势、动作指导。他们在组织和整理相关信息方面也存在处理困难。具体来说,自闭症儿童在学习如厕等自理技能时,由于步骤较多,在顺序学习中经常会出现遗漏、顺序颠倒等问题。他们在学习某个动作时,不了解该动作的目的和意义,导致动作死板模仿,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当自闭症儿童学习擦屁股时,他们会撕掉固定数量的纸,而这些纸并不能适应他们的清洁需求。
3.缺乏技能
自闭症儿童在吃饭、如厕、穿衣、洗漱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技能缺陷,主要体现在沟通能力的缺乏以及与自理相关的运动技能的缺乏。例如,当孩子们学习使用厕所时,他们可能很难理解“脱掉裤子,坐在马桶上”的两步指令。又比如,一些自闭症儿童的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迟缓,表现为双手协调和手眼协调困难。他们很难独立完成蹲下、拉裤子等动作,直接影响了自理能力的培养。
4. 刻板行为
重复和刻板的行为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刻板行为是由异常的感官知觉和认知缺陷引起的。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严重影响他们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就如厕而言,自闭症儿童在如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刻板行为;有些孩子必须吹口哨或发出其他特定的行为信号才愿意上厕所;有些孩子只使用特定的厕所。或者厕所坑;一些儿童的如厕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这些情况使得孩子很难掌握如厕技巧,也很难培养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2)环境因素
除了本身复杂的内在因素外,外部环境也影响着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就如厕而言,一是设施布置不当的问题。对于对光源或空间敏感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处于黑暗、狭窄的厕所环境会加剧他们上厕所的抵抗力。一个干净、明亮、有支持性的厕所环境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和安全感。因此,在实施如厕训练时,应考虑光源、气味、厕所的高度等。第二个是过去糟糕的如厕经历问题。这主要是指孩子以前上厕所时的负面经历。由于自闭症儿童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弱,他们很难发现事物的正确因果关系。他们更习惯于将某种刺激与直接结果联系起来。如果过去孩子因为没有技能或尿裤子而被看护者责骂或惩罚,孩子很容易将如厕行为与这些厌恶刺激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对如厕的恐惧和抗拒。三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很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往往把重点放在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改善孩子的问题行为上,而没有把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日常生活则由家长负责,对培养孩子独立如厕的影响力不大。自我护理能力也缺乏耐心。
三、加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自理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建议
自理能力是自闭症儿童成长发育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自闭症儿童的自理能力训练有很多系统的干预方法。就如厕而言,有快速如厕训练法、干床训练法等。但是,在教授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自闭症儿童自理能力较弱的原因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才能取得更好的干预效果。
(1)感官知觉干预
感知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基础。针对感觉知觉异常的自闭症儿童,从康复的角度出发,我们采用医教结合的思路,利用康复技术和行为矫正技术,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善感觉知觉异常对自理活动的影响。可以使用以下两种策略。
1、加强感官知觉训练
根据评估结果,教师针对自闭症儿童需要训练的感官知觉进行专项康复训练。感觉知觉训练通常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空间关系和知觉统合的训练。就如厕而言,为了达到如厕训练的目标,应充分重视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和感觉统合训练。
2.采用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又称相互抑制,是一种行为干预方法。它依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对目标行为进行分类,鼓励干预对象以逐渐放松的形式逐渐接近自己恐惧的事物,最终达到消除焦虑和恐惧的目的。笔者在如厕训练中发现,一些自闭症儿童在进入厕所时对厕所的光源、声音或空间高度敏感。当不能排除外界影响时,可以采用系统脱敏的方式,为孩子逐步适应如厕环境提供支持。例如,为对光敏感的儿童提供太阳镜,并逐渐减少太阳镜的颜色。为对声音敏感的儿童提供降噪耳机,并逐步减少佩戴时间。对于有空间恐惧症的孩子,老师可以通过改变距离来慢慢引导孩子适应如厕环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恐惧感。
(2)认知干预
认知训练对于培养自闭症儿童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例如,了解如厕的意义,掌握如厕的流程和步骤,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如厕技巧。为此,认知训练需要安排更多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
1. 意义理解的训练策略
使用图画书讲故事或社交故事来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认知能力。例如,选择与上厕所主题相关的绘本故事,如“呃,去厕所”,“大家都得嗯”等,通过绘本学习,让孩子建立上厕所的概念。上厕所,了解如厕的场所是厕所,熟悉如厕流程等相关话题,增强独立如厕意识。
2. 过程学习的认知策略
针对自闭症儿童语言与过程学习难以整合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演示的方式代替口语教学。例如,如厕的每一个步骤都完整地呈现在视频中,可以让孩子定期观看和学习,帮助他们熟悉如厕过程。但在使用视频演示或社会故事时,应注意避免道德问题,避免暴露相关隐私部位。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视觉支持策略,如将如厕过程制作成简单明了的流程图,挂在厕所显眼的地方,引导孩子观察图片,完成如厕过程,帮助他们记住上厕所的步骤。
(三)技能培训干预
技能培训主要包括沟通技能培训和自理技能培训。这些技能的训练需要相应的认知支持才能完成,但技能训练更注重行为结果。因此,技能训练有独特的干预策略。
1. 运动技能训练策略
教师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比如将如厕的步骤分为七个步骤:进入厕所、找到厕所、脱裤子、穿裤子、冲水、出厕所、洗手。最初的训练目标是洗手,逆序练习,然后帮助自闭症儿童完成前六步,采用小步多循环的策略,最终掌握如厕技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掌握情况,适当简化或组合步骤。
对于需要发展运动技能的自闭症儿童,蒙特梭利训练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掌握与自理相关的运动技能。例如,孩子在练习提裤动作时,可利用蒙台梭利衣架、折功训练,引导孩子练习手指抓、抓等动作,加强拉、提、折等精细动作的教学。帮助他们掌握运动技能并提高如厕能力。
2. 沟通技巧训练策略
教师可以利用扩展的增强沟通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沟通技巧,改善他们的社交障碍。图片交换通信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替代通信策略。每当老师观察到孩子需要上厕所时,就会引导孩子用“上厕所”的图片来表达需要,并逐渐添加上厕所时需要使用的短语,例如如“拉起裤子”等,丰富孩子的词汇量,鼓励孩子主动表达上厕所的意愿。
3. 泛化策略
在认知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自我护理技能的适当概括。例如,当自闭症孩子理解了“尿尿”的含义后,老师可以尝试用“厕所”指令来概括它,以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在技能练习中,教师应逐步概括如厕的时间、地点、情况等,拓展技能的使用场景。
(4) 刻板行为干预
在一定条件下,刻板行为有利于如厕习惯的养成。因为刻板行为是通过经验形成的。例如,在教授如厕技巧时,教师应控制周围的环境因素,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完整、正确的如厕流程,排除如厕意外的干扰,养成正确的如厕习惯。但在发展如厕技能、逐步改变如厕条件后应注意泛化训练,增强其应对如厕环境变化的能力。比如,培养了如厕技能后,可以把洗手液换成肥皂、蹲坑代替蹲等,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如厕能力。
(5)环境干预
上述策略的实施过程中,都离不开环境的改造和控制。就如厕而言,一个友好、支持性的如厕环境可以帮助消除自闭症儿童如厕的紧张情绪,激发孩子如厕的动力。同时,如厕教学与其他策略结合进行。
1、适宜的卫生间环境
教师可以参考自闭症儿童的感官偏好,营造温馨的如厕环境。例如,在马桶座圈上贴上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贴纸;或者将彩色泡腾片放入马桶中,就会出现彩色气泡,引起孩子排便后冲马桶的兴趣。温馨舒适的如厕环境可以缓解孩子对如厕的抵触情绪,增加主动进入如厕的概率。
2.控制环境刺激
对于触觉敏感的自闭症儿童,老师可以在马桶上加装马桶座,以缓解他们的触觉敏感问题。小便时用温和的态度帮助孩子换衣服。有些孩子因为不好的经历而厌恶“撒尿”,听到这个词就会哭。他们可以将厕所命令更改为“去厕所”。通过控制环境中的厌恶刺激,可以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改善他们的如厕体验。
3. 建立代币系统
建立代币兑换系统,为自闭症儿童每一次出现标准化如厕行为奖励代币。代币可以兑换孩子们喜欢的强化物。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强化及时表扬和巩固良好的如厕行为。
4、家人的支持与配合
家庭环境是培养学龄前自闭症儿童自理能力的重要场所。普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能够获得的自理能力,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却相当复杂和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自我护理能力。
总之,在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进行自理能力训练时,需要根据孩子的现状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因素入手,努力从多个维度解决孩子自理能力的学习困难。对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本文发表于2024年4月《现代特殊教育》(总478期),原标题:提高学龄前自闭症儿童自理能力的实践思考——以如厕训练为例。作者:盛一力,单位为浙江省杭州市杨凌子学校。
更多的
【自闭症教育】视觉支持策略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特别关注】坚持育人,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