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孩胡杨回乡采蘑菇,成为乡村振兴的年轻力量
胡杨:回乡采蘑菇的95后女孩
胡杨的故乡位于小兴安岭脚下的宜春。和东北很多村庄一样,大多数年轻人都去了城里生活。用胡杨自己的话说:“我在城里走一圈,就连80后也很少见到。大家大学毕业后就都走了。”
但胡杨留了下来。
2019年毕业后,胡阳回到家乡。她并不怀念大城市的繁华,而是更喜欢乡村的纯朴和自然。据了解,村里200多户人家中,胡杨是唯一留在家里的95后。
为此,胡杨也引起了村民们的误解,认为她在家无所事事,整天到处流浪,很不值钱。
事实上,胡杨也有自己的打算。我的家乡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有人想到向外界宣传自己的家乡。为此,胡阳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做电商公司。他通过拍摄短视频宣传家乡和产品。很多人都被她手机里捕捉到的安静的田园生活所吸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胡杨的短视频账号已经拥有近百万粉丝。
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成功销售了家乡的蘑菇、木耳等农产品。胡杨下一步要扩大商品品种,突破村里的熟人社会,开发更多农副产品。
从大学毕业生到采蘑菇的女孩,视频中的胡杨成功转型。在她眼里,家乡遍地都是宝藏,在山里等待着人们去开采。胡阳表示,未来等产业做大了,就会雇佣更多的人进行筛选、包装,让村民们享受到互联网的普惠福利,共同致富。
周可可:回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创业。村里有年轻人,就有活力。他们是带动家乡致富奔小康不可或缺的力量。
周可可也是众多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之一,但创业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2013年,在广州奋斗的周可可回到家乡平江县。他对家乡的文化和手工艺很感兴趣。经过一番考察,周可可开发了谷雨烟茶品牌,致力于家乡土特产的开发。但由于缺乏经验,他的古玉烟茶项目暂时搁置,让周科学不知所措。
紧要关头,周学科的项目遇到了转机。
那是2019年3月,周可可参加碧桂园为回乡扎根创业的年轻人举办的“青年创业10万+”清华培训班。此次培训班是公司专门为回平江创业的年轻人开设的。它致力于提高年轻人的创业能力。富人给穷人带来技能,这对很多年轻人帮助很大。
周可可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他不仅学到了创业技能,还获得了碧桂园50万元的债权投资,让昔日的谷雨烟茶项目起死回生,继续运营。
截至今年9月中旬,生产谷雨烟茶的湖南古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产值已突破700万元。周可可表示,公司自有和经销的茶园2000余亩,已帮助1140人增收。
郑池和:从贫困户到专业养猪户
在距离平江1500公里的四川昭觉,还有一位1995年出生的年轻人,正在带领家乡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18岁之前,郑池和从小就住在大凉山,“住土坯房,与牛羊同吃同睡”。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他选择外出打工。 “外面的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这是彝族青年郑池和的亲身经历。
2015年,郑池和离开家乡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来到广州。他曾在一家电子厂当过工人,也当过建筑工人。艰苦生活的背后,他深深感受到拥有一门技能的重要性。
一年后,郑池和来到江西一家养猪场打工,想专心学习一门技能。在养猪场,当看到一辆辆大卡车拉着猪去屠宰场时,郑池和突然想起了家乡的乌金猪。他认为可以尝试创办一个养猪场,通过专业养猪来发展家乡。专业行业总是比外面打工好。
去做就对了。 2017年8月,郑池和回到家乡,开始养猪生意。尽管不被理解、缺乏资金,但郑池和并没有放弃。 2019年,郑池和养肥了第一批仔猪,一下子卖掉了10头猪,总共赚了3万多元。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家人高兴极了。
后来,不少村民前来参观学习,开始相信规模化养殖乌金猪也能致富。郑池和成为了村里年轻人的榜样,他的梦想也变得更大。今年,郑池和在碧桂园的帮助下,扩建了猪舍,建立了武进生猪产业示范基地,扩大了养殖规模,共同促进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帮助村里所有贫困户脱贫。并变得富有。
此外,碧桂园还通过国强慈善基金会旗下的社会公益企业采购乌金猪,并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门店帮助销售。 “我们不仅帮助养猪,还解决了销售渠道。”对于外部援助的力度,郑池和感到非常幸运。他也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外面的人不了解家乡的乌金猪,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这么原汁原味的猪肉。”接下来,他希望扩大养猪场规模,将武进猪打造成品牌,销往四川省外乃至全国各地。
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有了更多的年轻人血液。事实上,以胡杨、周可可等为代表的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流连于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致力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回到家乡,追寻梦想,帮助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在路上。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在农村大有可为。希望更多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