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界定与分类:抒情诗与叙事诗的详细解析
一、诗歌的定义与分类
诗歌是一种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力和富有韵律韵律的语言来歌颂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文学体裁。
这种抒情风格可以说是与人类语言同时出现的。人类早期历史中诗歌、音乐和舞蹈的三位一体深刻地影响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诗歌语言的音乐创作。几千年来,诗歌体裁经历了从简单到多元、从单一到复杂的演变。今天,人们在对纷繁复杂的诗歌现象进行分类时,已达成以下共识。
(一)抒情诗和叙事诗
根据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是一种以作者语气表达主观情感的诗歌体裁。作者将社会生活“主体化”、“自我化”。所有的诗意意象都经过了作者的心灵改造,并被个性化了。它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流程。即使有少数人物和事件,也是图像的片段,作者在其中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感受。它一般长度较短,往往依靠主观和抒情的艺术技巧来创造情感强烈的自我形象。历史上形成的抒情诗的基本体裁有山水诗、物物诗、爱情诗、哲理诗等。曹操的《观海》、李商隐的《无题》、冰心的《泉水》等都是例子。上述抒情诗的风格。叙事诗是一种以叙述者的语气描绘人物、叙述事件的诗歌风格。与抒情诗相比,它的事件情节更加完整,可以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人物;与小说、戏剧、电影相比,它的情节更加简单,跳跃性较大,人物性格也比较简单,细节的运用也较少,叙事语言更加笼统和热情。叙事诗人“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唱故事”(何其芳:《论写诗》,见《作家谈创作》,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第174页)。历史上曾有过刻板印象。叙事诗的基本体裁有史诗、戏剧诗、一般叙事诗等。古希腊的《伊利亚特》、我国古代的《孔雀东南飞》、现代的《王贵与李香香》都是其代表。这种诗意的风格。
(2)格律诗和自由诗
根据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民歌、散文诗等几大类。
格律诗是一种基于固定格式和严格韵律而创造的诗歌风格。这种诗体在每首诗的行数、每行的字数、某首诗的节奏、某首词的韵律等方面都有着不能随意违反的格式和规则。在诗歌的早期,为了便于朗诵和歌唱,人们利用一定的节奏来形成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在诗歌风格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格律诗和现代格律诗是有区别的。古韵诗、绝句、词曲、音乐是古代格律诗的具体体裁。押韵诗只有8行,绝句也只有4行。它们都局限于固定的水平和倾斜的节奏。押韵诗的中间四行两联也有严格的对立。词、乐有比较固定的词曲。他们的诗歌虽然长短不一,但其斜韵的要求比押韵诗、绝句更为严格。这些严格的格式形成了这首诗的音乐性,由三声叹息和和谐的节奏组成。现代格律诗歌的形式规范正在探索中。 20世纪30年代的闻一多和20世纪50年代的何其芳都提出了现代格律诗歌的形式规范并付诸实践;当代作者还尝试过“同字体”(如九言诗)、“同墩体”(如三行韵体)、“对称体”和“平体体”(每行5个音节,无韵体) )等现代格律诗歌形式,但中国目前还没有产生真正有影响力的现代格律诗歌,从诗歌风格的具体抒情性和音乐性来看,当代中国诗歌非常需要。现代格律诗的充分发展和壮大,在借鉴国外格律诗的成功经验、继承中国古代格律诗的优秀传统方面,有着值得作家探索的广阔天地。
自由诗与格律诗相反。专指在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相对自由的诗歌风格。每行诗的字数、每节诗的划分、每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它一般根据作者内心情感的起伏来安排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的节奏和旋律。这种不受诗歌形式束缚的自由,使其成为当代最流行的诗歌风格,也是诗歌爱好者更愿意接受的诗歌风格。郭沫若的《天谷》、艾青的《光之赞歌》、舒婷的《致橡树》都是自由诗的优秀作品。
(三)民歌、散文诗
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口相传的诗歌。民歌的形式活泼、活泼,不像自由诗那样受固定风格和节奏的束缚。诗歌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常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诗意形象,体现出想象丰富、简洁明快、易记易唱的诗风。
散文诗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兼有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的特点。它是诗歌的某些表现元素和散文的某些表现元素巧妙融合的产物。它利用散文自由灵活的形式来传达精致而富有内涵的诗意形象。虽然它不像诗歌那样以行和韵来排列,但它的语言仍然具有固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它的艺术手法多采用隐喻和象征。短短几百字的篇幅,将诗、画、哲融为一体,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泰戈尔的《新月诗》、鲁迅的《野草》、郭峰的《叶笛》都是优秀的散文诗。
二、诗歌的审美特征
(一)集中概括抒情
与散文、小说相比,诗歌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概括性。臧克家的《三世》用六行诗概括了一代又一代旧中国农民不可改变的悲惨命运。这种集中和概括,要求进入诗中的人、事、景、物、理必须典型、精炼,其艺术联系和组合要跳跃、节约。它缺乏小说形象的逼真性和散文形象的写实性,不具备叙事文学的情节分支和场景环境。诗歌艺术形象的资源大部分来源于诗歌作者的主观心灵。它们是诗歌作者主观感受的具体素材,体现了概括生活、超越生活、改造生活的表现性审美特征。
诗歌体裁的发展历史证明,诗歌是人类表达和抒发情感的较好载体。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诗歌作者以表达主观情感为目的,选择和提炼诗歌意象,创造和设定诗歌意境。还运用诗歌语言的各种技巧,更准确、更细致、更紧密地表达情感。表达自己的意图。没有人类的抒情动机,诗歌就没有产生和发展的力量。
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在表达上是具体的、个性化的,它们直接源于诗歌作者对诗美的切身体验。但优秀诗歌的审美品质就在于它在这种个性化的情感中概括了人类深层的情感状态和人性的深层情感体验。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喜欢吟诵李商隐的情诗,因为“相见难辞别,东风无力花谢”的意境概括了难忘的相思、撕心裂肺的离别、矢志不渝的爱情。生与死的忠诚。这是一种共同的情感经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小我”的情感,但其向人类“大我”境界的迈进才是诗歌艺术能够永远流传的根本原因。
(二)大胆而神奇的想象力
诗意意象所传达的情感虽然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必须具体而生动。诗歌艺术的关键在于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形象,将抽象的概念化为生动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视化是通过诗意意象具体实现的。诗意意境的最小艺术单位是诗意意象。诗歌形象是作者心中的形象。它是客观外部世界中的人、事、景、物、理通过作者的情感而再创造的独特形象。它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但与之相关的图像。通过想象,人们的脑海中可以感知到完全不同的生活形象。客观性、主观性、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征。注重诗意的数量,一首诗可以以一个意象为主,也可以以多个意象并列构成。从诗歌意象的性质来看,意象可分为描述性意象和隐喻性意象。描写性意象是作者的情感与客观事物融为一体,客观意象大于主观情感。它是浸透着作者情感的对生活形象的真实描述(有时采用各种修辞手段),形象形式基本不变。隐喻意象是作者主观抽象情感体现时产生的形象。它不是感官上的印象,而是心理上的印象。它是作者记忆中的表象在情感的影响下的重塑。它超越了生活。原来的样子已经变形了。
无论是什么样的意象,都需要诗人作者运用大胆而神奇的想象力,将它们组合成特定的诗意意境。在大胆而神奇的想象力的影响下,诗意意象的组合并不是像小说那样体现因果关系的连贯组合,也不是像散文那样凸显作者个性的分散组合。诗意的意象是一种飘逸的组合,凸显了作者的情感。这种飞行组合既没有时间线索连接,也没有空间位置附着。它完全按照作者抒情表现的需要来安排和组合图像。从图像到图像有巨大的下降,从图像到图像的快速过渡。这种飞扬的组合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诗意意境。
(三)枝干排列、语言精练优美
诗意意象在语言呈现方式上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在语言的表现上,诗意意象采用行、列的形式来表现本体。当代诗论总结诗歌语言的形成:以闻一多的《死水》为代表的九词四句的“有组织的形成”;以郭沫若的《天街》《铁血行列》为代表的长短队形;有以何敬之的《大声歌唱》为代表的“进步游行”;还有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代表的“循环游行”。行列的形式产生了诗意语言的独特韵律和韵律美。在语言的内涵上,诗歌语言在物化形象时特别注重提炼的内涵。它必须通过对单词和句子的大力提炼,用少量的空间完美地容纳高度概括的内容。有了这样的面貌和内涵,诗歌语言就形成了不同于小说、散文的新颖优美的审美特征。
3. 诗歌创作
(一)培养发现、捕捉诗意意象和诗意灵感的能力
诗意意境的最小艺术结构单位是意象。诗歌创作通常始于作者从生活中的人、事件、场景、物体或原则的独特诗意体验中获得的第一个意象。诗歌创作的灵感是诗人突然顿悟、领悟到情感是可以体现的、主观情感是可以书写的。无形的情感突然变成了有形的图像,抽象的概念突然变成了具体的形式。这导致诗人的心理结构和语言结构突然重组和更新。创作这类诗歌的灵感具有短暂性、突变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长期艰苦的文学修养和活跃的意境是诗歌创作灵感的基础。
诗意灵感出现后,应将灵感体验的内容及时、快速、准确地形象化;灵感体验形象化后,应及时、准确地将意象转化为诗词。这就是诗歌写作的三个阶段:“灵感-形象搜索-词语搜索”。相当多的人无法完成写诗的这三个阶段的过程。有的人虽然有励志的经历,但未能及时将诗意的经历转化为诗意的意象;有些人虽然在头脑中形成了诗意的意象,但不能及时、准确地将诗意的意象转化为文字和文字。这样,这首诗仍然活跃在作者的脑海中,但无法成形。因此,发现诗歌之美、体验诗歌之美、传达诗歌之美,是诗歌作者应具备的心理结构和语言能力。这种心理结构和语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与人的诗歌天赋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初学者学习诗歌写作,反复研读、背诵优秀诗歌,剔除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功利内容,静静地投入情感去品味生活,努力培养一种能够使抽象情感有形、内心体验形象化、内心化的感觉。图像转化为文字。能力和表达能力使诗歌写作的“灵感-形象搜索-词搜索”三个阶段顺利衔接和实现。
(二)用新颖精美的语言传达诗意的意象
诗歌写作中用来传达诗意意象的语言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言,而是一种新颖的、经过精美改造的语言。对于诗歌初学者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这类诗歌的语言能力较差。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训练和提高你的诗意语言能力。
1. 动词精选
诗歌在传达诗意意象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细提炼表达意象动态的动词。动态图像比静态图像更能吸引读者的审美注意力。诗意的意象常常由美丽而精确的动词来阐明。艾青的诗:“华夏大地已下雪,严寒封锁着中国”。阮章敬诗:“层层绿树大雾,重山云挡路。”一个“堵”,一个“破”,使诗意的形象跃然纸上。
2、嫁接词
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的词法最自由,词性最不固定。诗歌作者可以利用汉语的这一特点,改变某些诗歌中的词语性质,赋予诗歌意象新的、陌生的形式。台湾诗人爱的诗:“左边的鞋印只是午后/右边的鞋印已是黄昏。”台湾诗人荣子的诗:“每逢西风过/总是踩着我思乡的心弦。” “午后、黄昏……本来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嫁接到动词后,整个形象就变得生动起来。”因荣子诗中的“路过”二字,嫁接了“踩痛”二字。在过去的十天里,使图像显得新颖独特。
3.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为了避免歧义,小说、散文的语言一般只表现一种意思。在诗歌语言中,为了创造多重意义的意象和丰富的内涵,诗歌作者有意创造出具有多重意义的诗歌。张野的《年轻时光》写道:“你又站在远方/微笑着看着我的琴声/你是否会永远记得第一次练琴的声音/”诗表面讲的是“第一次练习钢琴“”,但它的另一个含义是“初恋的声音”,一个词显然蕴含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含蓄而感伤。
4.跳转省略
由于小说、散文的语言注重再现形象,其语言形式比较平实、细致,讲究句与句之间的线条清晰。诗歌的语言必须注重表达主观心灵,加上篇幅的限制,必须用跳跃和省略来跳过一些过程性的叙述,省略一些小说、散文语言中必不可少的连接词和转折词。创造一种“不与文字相联系而与意义相联系”的诗意语言,从而引发诗歌读者丰富的自由联想。
5.非凡的组合
选动词、词语多义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一个词的多重内容,而跳词和省略则是从删除某个词的角度来增加内涵。奇特的组合故意违反一般的语言惯例,利用汉语词语的词性变化和组合关系,巧妙地将一些不相关的词嵌入到一首诗中。这种嵌入可以是具体动词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也可以是不同意义的情感词的交织。这首奇异而畸形的诗,让诗意的形象传达了诗人作者微妙的情感体验。臧克佳在《春鸟》中写道:“歌声/就像暗夜里的星星/越听越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6. 变量语法
这是在诗的词序和句子结构上创造新奇和陌生的手段。例如,徐志摩的倒置词序:“轻轻地我离开/正如我轻轻地来”改变了正常的句式,以陌生化的效果表达了诗人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
(三)运用丰富神奇的想象力,组合出诗意的意象
诗人在将意象转化为文字时,还应该考虑运用想象,将意象一一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诗意意象体系。什么样的诗意意象系统组合起来,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具体诗意意境,传达什么样的诗意体验。由于神奇想象的介入,诗歌作者的意象组合方式比其他文体的组合方式显得更自由、更大胆、更出人意料。许多常人难以发现的意象之间的联系,在诗人作者独特的主观体验下,奇妙地联系在一起,组合成一种艺术结构,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诗意意境。尽管诗歌意象的组合方式千变万化,形式各异,但作为诗歌意境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类型,以下主要组合类型可供诗歌作者借鉴。
1.并列组合
邹火帆的一首《雷》诗写道:“一个年轻的微笑/一段隐藏的爱情/一坛完整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等待燃烧的心/”诗人一口气排列了五个形象来描述花蕾的美丽。诗人把花蕾感受为“笑”、“爱”、“酒”、“理想”、“心”。这是一次非常独特的诗意体验。当诗人将它们全部并置成一个意象系统时,具体的花蕾和一些抽象的情感就联系在一起了,五个意象的并置凸显了一种对青春的礼赞。这种并置结合了表面上看起来截然不同、大多数人认为彼此无关的图像。它们通过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这种组合方法以图像开始,以图像结束。读者很难直接读懂诗人隐藏的深沉情感。读者需要通过这些并置的图像系统来仔细咀嚼其深刻的含义。这是现代朦胧诗和意象诗中常用的组合方法。
2、交错组合
这种方法也需要多种意象的组合,但诗人刻意将完全相反、矛盾的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正一反、一平一怪的意象系统,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这种意象组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 “朱门酒肉臭,路冻骨”(杜甫),“军前将士已半死,帐下佳人仍歌舞”(高适) )都是典型的诗歌。这种组合方式在新诗创作中也很常见。何以岭的《变迁》写道:“田野里的花儿/被爱她的人禁锢在蓝色的珐琅瓶壁里/激流中的小船/被海浪嬉戏/留在金色的沙滩上/在人世间的喜剧/人间的悲剧/“田野里的花朵和花瓶里的花,前行的船和搁浅的船,这些矛盾的形象交织在一起,给人以更多的启示”比一般的言论更加豁达和深刻。
3.突然反式组合
该方法还需要将许多图像组合起来。诗歌作者首先从一个核心意象出发,围绕它逐层组合一些相似的意象。诗意意象充分渲染后,最后引入相反的意象,形成第一阳。诗境继而压抑,先空后实,最后的意象才是这首诗的真正目的。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中,先写了三个可爱女孩等待“我”重温旧梦的意象,但在最后一个意象中,“我”只是一个路过江南的“过路人” 。这次事故改变了“美丽的错误”所引发的悲伤情绪,这种情感的组合感染着读者。这种图像组合方式有其特殊的审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