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双减政策后的里程碑,定义、成长与运筹的三大看点
明确家庭教育的概念和界限
定义:追根溯源,向传统致敬。该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而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素养、行为习惯等。这个定义中的身体素质、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凸显了家庭教育的独特性,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家教文化,可以说是向历史致敬。
强调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该法提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一个人的价值观结构主要是在童年时期就确立的,主要来自于父母之手。正如梁启超所说:“人生百岁,全靠幼儿教育”。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他们一生幸福的第一基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公式不仅被中国先贤们一次次验证,也是当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
注意身体素质。儒家的“六艺”课程是礼、乐、射、御制、书法、数学。其中射箭(射箭技巧)和战车驾驶(马车驾驶技巧)属于运动项目。尤其是战国汉唐时期,军事家和法家绝对占据主流,充满霸气和底气。热爱祖国、博大豪迈的胸怀、无与伦比的志向、坚韧不拔的毅力、临危不乱的沉着、定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都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上作出了贡献。没有人民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就不可能保卫家园、开拓疆土。但自宋代以来,重文轻武之风盛行,导致儒家文化常常给人一种文弱之感。这个定义引导我们重新认识儿童身体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华民族崇尚文学和武术、崇尚文武精神。
注重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宋代代理学者朱熹在《朱熹家训》开头就说:“黎明即起,扫庭院,确保内外洁净”。又说:“子弟八岁,上至王公下至百姓,皆入小学,教扫、应、进退、礼、乐、射、书。”可见,中国古代“小学”的任务就是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在做事的同时做好人。该法提出,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鲜明的文化特征。
表明父母的学习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成长:尊重孩子,懂得规则。该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智力发展,尊重未成年人参与有关家庭事务和表达意见的权利。”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在怀孕期间以及未成年人进入幼儿保育服务机构、幼儿园、中小学等重要时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儿童的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特征和生长节奏,儿童智慧的进化是按规律进行的;同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个性,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命运。都需要父母去学习、去观察、去尊重、去爱、去适应。陶行知先生说,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科学的头脑和一颗母亲的心”。母爱之心是人的本能。这部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家长的学习,让他们拥有“科学头脑”。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或者过多的自我探索,或者过多的抄袭别人的经验。很容易走弯路,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该方法以父母的学习为中心,将帮助现代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和观点,促进他们的成长,提高生活质量和思维质量。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家长可以自觉学习,尽早从科学成果和历史经验中找到家庭教育的途径,然后有意识地控制和设计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潜心实践,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半功倍。 。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综合设计
运营:法律法规、协同教育。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该法明确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医疗机构、婚姻登记机构和收养机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等的规定。以及中学、幼儿园、幼儿园等组织的责任和义务。依法规制、协同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关系到能否实现人民满意教育的宏伟目标。
家庭教育引导是发展性的,着眼于未来,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体现教育共建的思想,共同推动“大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操作既是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万物同修”思想在新时代的延续和表达。 《道德经》云:“万物相用,而我观察复杂”。 《礼记·中庸》也提到,“万物同生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协同教育需要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家校合作、社会教育。
合作的目的是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真正从民主民生的角度,从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的角度,把家庭教育变成一种融入生活的方式、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每个孩子的实际兴趣和兴趣。提升全社会福祉,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不同生活空间的互补关注和关怀,帮助所有孩子在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中获得幸福和成功。可以预见,融合、开放、共享、创新将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主要特征。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意味着我们正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家庭教育发展道路,为党和国家育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有意识的家庭教育。的历史责任和家国情怀。为中华儿女的伟大复兴奠定了丰厚而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8日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