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传统媒体转型中的关键一环
看起来确实如此,至少目前自媒体的发展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媒体。
但无眠财经创始人王玉德先生认为,这只是中国特色的问题。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自媒体环节,但这不是最终环节。”
什么是自媒体?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了肖恩·鲍曼和克里斯·威利斯联合提出的“自媒体(自媒体)”研究报告,对“自媒体”给出了非常严格的定义:“自媒体是一种让普通人在数字技术增强并与全球知识体系连接后开始了解普通人如何提供和分享自己的事实和新闻的方式“简而言之,这是公民发布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的一种方式。用他们自己的眼睛。直接听到事件的载体,例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和其他在线社区。
从这个定义来看,在新闻控制不严格的国家,自媒体的“自我”指的是自然人,只有纯粹由自然人开设的账户才算自媒体。一旦以公司或机构的身份发布信息,它就是私人媒体,不被视为自媒体。一般称为新媒体。
自媒体为何如此受欢迎?
这与中国媒体的转型有关。中国对从事新闻传播行业有规定。要制作报纸或杂志,您需要发行号和许可证;要出版书籍,您需要 ISBN。这些都归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管辖。如果您从事互联网工作,则需要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申请ID。包括最近对应用程序的监管变得更加严格。
2000年以后,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和门户网站的巨大冲击。延续2011年之后,不少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持续下滑。
2009年新浪微博的推出和2012年微信的出现,标志着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的崛起。自然人、民企、政府机构、传统集团门户巨头纷纷开设自媒体平台,让所谓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整个中国媒体转型的标杆。
传统媒体的低迷也促使不少媒体人辞职去工作。大量的人开始创办所谓的自媒体。有的账户是自然人开设的,有的是工作室设立的账户,还有一些是公司开设的账户,也就是说,出现了很多专业的自媒体机构。
中国传统媒体转型的三个方向
传统媒体做的很多自媒体项目往往只是内部项目,实际上国有股东仍占多数。对于互联网创业来说,创始团队可以占股80%以上。因此,如果不能实现责任和权利的高度统一,互联网项目就无法发展。因此,传统媒体转型首先要实现的问题就是产权私有化。
在技术层面,传统媒体的转型必须借助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未来,大家的阅读习惯将不再是通过线缆连接到电脑,而是手持终端。无论是手机、kindle,还是未来的观看眼镜、手表,都会用到移动阅读。
印刷厂和官僚机构等后期制作能力必须被消除。发行渠道由出版社层层分配,印刷厂成本较高,需要利用互联网工具淘汰高成本部门。
红利期已过,您还想创建微信订阅号吗?
在没有社交媒体或者自媒体平台之前,网络媒体都是用PC。那时我们通常谈论四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腾讯。新浪微博于2009年推出,当时新浪微博没有手机版,必须使用电脑登录。在微博140字信息限制内,出现了很多大V,比如薛蛮子和姚晨,被称为意见领袖。
2012年腾讯微信推出后,社交媒体开始向移动端发展。此时,不少微博网红开始转战微信,开设自己的账号和订阅号。微信刚推出时,腾讯整合了内部流量,将QQ、腾讯网等被收购公司的流量引向微信。当时流量有6.7亿。
2012年初,微信订阅号并不多。腾讯邀请了众多大V和传统媒体、网站入驻,比如著名科技媒体36氪是微信第二号;南方都市报是传统媒体的代表;冷笑话精选也是从新浪微博转至微信的大号。腾讯会给这些大牌一定的发布权限,比如36氪,每天发布3次;南方都市报与微信公关部保持顺畅沟通。后来进入的订阅账户没有这些权限。在此背景下,微信陷入了有流量无内容的阶段。这一阶段从2012年持续到2014年底。
2014年底,情况发生了转变。当时微信仍有约6.7亿粉丝。此时,微信订阅号数量已升至1000万。内容很多,但流量没有那么多,每个微信订阅号平均能获得的粉丝数量也很少。
到了2015年,尤其是下半年,大家都说微信出现了红海。 2015年下半年,微信订阅号达到1500万。 2016年以后,情况更加严重,微信订阅号据说已经突破2000万。
据业内人士透露的信息,目前2000万个微信订阅号对应的粉丝流量为7.6亿,每个微信订阅号平均分配给数十个粉丝。内容很多,但流量不够。这是一片红海。微信的打开率有所下降,从原来的头条打开率12%下降到不足5%。这种情况在财经媒体领域更为严重。很多各大财经媒体的头条打开率只有1%-5%。
统一的观点是,微信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订阅号已经成为红海,所谓的内容创业变得越来越难。
我还需要创建微信订阅号吗?我的回答是我还是要做。我们同事常说,没有哪个平台像微信一样强大,也没有哪个自媒体工具像微信一样具有如此强的社交属性。微信是您的内容唯一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其他平台就像帽子,没有了也可以戴,但微信订阅号就像裤子,没有了就不能穿。而且,有2000万个微信订阅号,其中30%不得不停止更新。然而,另一个相应的现象是,根据统计报告,约60%的微信用户每天仍然打开30至40次。它仍然是一个强大的自媒体平台。
自媒体变现
这是自媒体变现的第一种方式。一旦你有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和影响力,你就会有客户来投放广告。一是像传统媒体一样做平面广告,但新媒体也可以有。另一种是通过您的帐户发布客户撰写的帖子。这是目前主流的广告形式,也是所有自媒体的主流变现方式。
1)付费订阅或奖励。这就是内容在现场货币化的方式。内容本身就是一种产品。付费订阅或奖励是指购买内容产品的用户。与传统媒体的发行收入一样,用户购买报纸杂志的同时也是在购买内容。
2)平台补贴。每个平台都在吸引优质内容并获得补贴。这也是通过内容获利的一种方式。无面财经6月与今日头条签署内容合作协议,每月提供2万元补贴。这实际上是向我们购买内容产品的平台。
3)索取稿件。其实就是针对某个产品、品牌或者活动写一篇文章,然后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另一种说法是软文章。
这个时代,内容变现的可能性比较高,来自传统媒体的优秀编辑、编辑遍布各地。传统的公关公司和广告公司不擅长内容创作。甲方客户的公关、品牌部门制作的内容大多是策划文案内容,无法彻底、专业、逻辑性地打动消费者。一些自媒体高手就具备这种内容能力。
内容定制、委托文章、软文是自媒体的重要收入领域,也是无面财经目前的一大收入来源。
当自媒体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好的执行能力时,可以提供会员费、公关、线下论坛等服务。
罗辑思维最初聚集了6000名粉丝。每个粉丝缴纳1000元年费,还享受相应的会员服务。
虎秀网年主营收入1300万元。上市公告显示,其主要营收方式为整合传播,即公关服务。
据i黑马上市招股书显示,其2013年至2015年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和会员服务。这个会员服务指的是黑马大赛、投融资撮合等,当然它的服务还包括这个创业项目的路演包装。 i黑马2013年营收1.67亿元,其中广告收入占比超过60%,而会员服务占比不足40%。 2015年之后,这两个数字发生了逆转,会员服务变成了60%,广告和传播业务则低于40%。
这是自媒体变现的第四种形式,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种。
有很多电商公司自称是内容电商公司。基本原则是用内容来吸引粉丝的注意力。产生流量后,他们通过内容推荐产品或发起活动。例如,吴晓波频道的千人班门票每张1万元;比如卖吴酒,72小时就卖掉了5000瓶。
但只有少数自媒体能走这条路。让我们回到商业常识。假设你是一家实体企业,你开了一家媒体。该媒体吸引了众多粉丝。通过自媒体说服粉丝买你的衣服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种可能性其实不大。因为一个企业的销售有很多环节,从原材料生产、仓储、配送、促销,再到终端销售人员讲解,淘宝上有淘宝服务员,还有售后客服,这样销售就可以了。可以完成。
对于大多数自媒体内容电商公司来说,将流量转化为销量是非常困难的。以我合伙人为例,他是一家社交电商公司,是从自媒体的角度起家的。他用了半年的时间,积累了超过80万的粉丝。去年9月份动员这些粉丝去购买产品或者开微店的时候,就非常困难了。他在两个月内只能动员5000名消费者。这位消费者每天产生的购买金额只有几千元。
传统企业经历了漫长的产业链,从研发到售后服务,只有经过漫长的产业链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和服务。经过大量的广告和促销,就能产生销售。即使是数百万级别的账号,通过一个自媒体能转化多少销售额?
所以,自媒体搞电商,最终会成为一家小而美的电商公司。例如,丽贝卡的幻想世界。每次她动员粉丝购买某个包包时,她都会立即卖出数百或数千个包包。没问题。但要像韩都一社那样支撑十亿以上的销售额,这种可能性就不存在了。
这也是为什么罗辑思维一直强调,建议所有自媒体内容电商不要去触碰供应链,因为供应链不是自媒体所擅长的。罗辑思维只想做定制和分销,订小而美、精致的东西。例如,他的衣柜目前每月产生3000万的分销销售额,但他仍然是一家小型电子商务公司。
自媒体拥有用户后,还可以充当投资顾问,赚取投资者与项目之间的佣金。一般佣金为项目融资金额的3%-5%。如果媒体不断发展壮大,也可以考虑利用媒体资源作为孵化器。以36氪和众筹的起步为例。事实上,整个公司已经不再是一家自媒体公司,也不是在媒体行业发展。而是以媒体流量入口作为产品说明,动员粉丝购买权益产品。
做孵化器其实不是做财务,而是做会员服务,这是一种服务。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进入金融领域,但有一种方法可以尝试:媒体股权投资。如果你选择坚持做媒体公司,你可以改变一下想法:首先,媒体缺乏客户,而初创公司缺乏推广资金。如果媒体开发的广告和内容资源闲置无用,可以用来投资创业项目,就像风险投资一样,只不过投资份额往往因缺乏现金而较小。一般会同时投资十个、二十个以上的项目。一旦有变现机会,就会迅速退出,并由下一批种子项目取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利用媒体资源投资创业项目的形式在欧洲已经有系统的尝试,无眠财经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综上所述,自媒体收入来自于广告、内容、公关、会员服务、电商、垂直金融等。如果是媒体发展方向,广告、公关、会员服务都可以尝试,但整个公司变成电商公司的可能性不大。垂直金融领域卖产品又回到了媒体做电商的思路。利用媒体资源进行股权投资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成熟的例子。
媒体是一个独立的行业
现阶段传统媒体正在向自媒体发展,未来将发展成为制度化、集团化的新媒体。如果把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来看,我们目前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旧的体系不断崩溃,而新的体系却尚未建成。
传统媒体正在大量崩溃。报纸和杂志遭受严重损失。电视的开机率也大幅降低。 85、90 年代出生的人倾向于使用移动设备观看视频。大多数传统媒体人转型自媒体后,就不再想从事媒体行业了。相反,他们以媒体为流量入口,转战另一个行业。
一个自媒体要发展壮大,需要好的记者和编辑,而这两者非常稀缺,成长速度也非常缓慢。
很多自媒体公司在发展初期资金很少。有的企业创业时甚至交不起专利费,不具备全面经营企业的管理能力。因此,不少自媒体选择利用热门文章,走网红路线,聚焦明星作家,以吸引读者和流量。然后用智慧快速从一个小切口转向另一个行业变现。
一些移动端,比如今日头条,搭建了技术型平台,但内容并不是很好。他们团队做的大部分都是特殊内容,就是网络编辑和记者,他们没有专门的内容制作团队。
利用移动互联网形成移动端大品牌,去掉传统媒体印刷厂、发行渠道、国有体系的限制,自媒体向新媒体发展的市场有多大?答案是,传统媒体市场有多大,未来新媒体市场就有多大。
从2014年上半年媒体分行业数据来看,传统媒体的处境较为惨淡,其中报纸发行收入降幅最大。报纸广告收入连续四年下降,2014年降幅达到15%。尽管整体经济形势不佳,广告营销投入减少,但整体广告市场略有增长,并向互联网转移。与此同时,网络广告和网络游戏收入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高增速。特别是网络广告收入突破1500亿元,首次超过电视广告。在此利好的情况下,今日头条2016年广告收入目标为60亿元。
《中国企业家》等杂志等传统媒体在发展高峰期的广告收入大致在3000万至5000万之间。以中国最大的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为例,其一年的现金收入可达20亿元,营销总收入有时据称达到25亿元。据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2008年达到顶峰时,一份报纸的广告收入可达7亿。换句话说,如果把媒体看作一个企业,它的营业额可以是非常大的。
基于媒体行业的自媒体内容创业趋势
2012年到2014年,微信公众平台诞生了很多大牌。其中有一些以介质为特征的大号,其中有几种主要类型。
1)将好内容原封不动地移至订阅账号;
2)翻译国外信息并与国内同行信息整合、汇编;
3)把别人的手稿剪掉头尾,拼凑起来,改造成自己的“伪原创作品”;
4)结合网上资料,加入自己的观点发表评论,比如“京东该往哪里走?”以及《马云的六大陷阱》;
5)使用“如何发帖超过10万条”、“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等文章。
2014年6月,进入红海后,吴晓波频道上线。吴晓波本身的优质内容和名人效应让他在微信上迅速走红。经过手术,现已进入投资领域; 《一一》创始人也是《外滩画报》主编,在传统媒体工作数十年的内容大师;丽贝卡奇想世界是时尚类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公众号;众所周知,米萌也是《南方都市报》的高级编辑;金融领域也不乏优质内容生产者,如亿邦动力网、新三板观察、新经济100人等。
红海之后崛起并提供优质内容的大公司的共同特点是,其创始人首先是内容大师。它们在转型期崛起的原因在于内容的高质量。
微信的红利期已经过去,在自媒体红海的现阶段,内容创业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依靠流量转型实现电商变现的内容创业存在巨大困难。那么此时自媒体创业者该如何生存呢?
想要在独立媒体领域取得长足发展,还是需要回归行业本身的发展规律。现在的战斗不是谁是小丑或谁拥有更多粉丝,也不是帖子数量或承载其他人的帖子的能力。速度。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有深厚的基础来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无论你是做文字、音频还是视频。谁能在提供优质内容的同时实现标准化、工业化、规模化制造,形成大媒体产业,谁就能在自媒体创业竞争中开辟出一条新路。
自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发展的过渡阶段,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呈现出群体性特征。这个过程具有互联网的特点,即“互联网+传统媒体”,通过与传统媒体的反向整合实现转型升级。这包括获取传统媒体的人力资源,吸纳优秀的记者、编辑、管理者,获取多年来积累的流量、新媒体的粉丝,甚至租赁或收购期刊。
总结:两大趋势——产业升级与并购整合
一个行业的基本发展规律是,当市场供应普及、规模化生产能力出现时,往往会出现两种趋势,一是产业升级,二是兼并整合。
指用好的产品和服务替代差的产品和服务。如今,创业成功的公众号首先是好的内容提供者。拥有配套的落地服务能力,可以推动自媒体行业的升级。
当市场饱和时,资本力量就会以资本和股权为纽带,联合小型自媒体机构。比如,吴晓波创办的投资基金近期投资了“餐饮老板内参”、“酒业大师”、“十点读书”、“十二缸汽车”等公众号。
问答
问:无棉金融什么时候开始实现收入平衡?除了广告和软文,还有哪些盈利模式?
答:我们从2015年12月开始月收入超过10万元,2016年4月、5月收入超过20万元。 6、7月份,月运行收入达到30万元,毛利率在50%左右。我们现在每月的开支大约是15万元。因此,我们现在非常接近收支平衡。
我们把媒体看作一个产业,所以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有收入点。目前我们的收入方式是广告、内容定制和公关活动执行。后期我们还会开展培训和会员服务、媒体股权投资等。年底我们正在筹划一个大型论坛。
问:如何与自媒体沟通,达到取代广告的最终目的?
答:首先,今天的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传统媒体是国有企业,员工占用资源,但受益权与其关联性并不密切。因此,如果他们想要获得廉价的出版、广告等,如果关系好的话,还是有可能的。但目前的自媒体大多是私营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想要获得宣传,最基本的就是付出一些钱。而且,除了一线大牌之外,目前自媒体的样品价格还是比较便宜的。
自媒体与自媒体之间比较容易实现互通。只要是级别差不多或者是老熟人,大家还是会互相照顾的。所以,最好也有一个类似规模的自媒体,这样更容易交流。你也可以有十万粉丝,我有五万粉丝。你的一篇文章将取代我两次。
如果是商业企业与自媒体交换资源,最好用你的产品来交换自媒体的传播资源。比如你给我价值5万元的商品(蛋糕券、演出门票等),换取10万元的广告位。这样,大家平等地交流。媒体缺乏现金和实物产品。他们还需要回馈粉丝,参与粉丝活动。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