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探讨:为何学校教育不可或缺及未来教育模式展望
1、人工智能为什么不能取代现在的学校教育?
“因为教育不是培训流水线上的产品,无论教育技术如何发展,教师的言行和面对面的交流都是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毅曾表示。 “未来是‘人机协同教学’的时代。教师作为职业不会被取代,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师不会被淘汰。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而教师则需要不断学习,关注最新的技术动态,掌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案例和问题。”
民进党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也表示:“人工智能将协助学习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也使教师除了课本之外,可以利用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后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学习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将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如何利用新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效果必将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三个核心点:一是传授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欲望和方法;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第三,启发学生寻找人生的未来。价值和意义。
2、课堂改革为何必须保持沉默?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重要的人生经历。他们用他们的整个身体、思想和现有的经验来投入教学和学习。只有内心平静的人,才能安静地进行课堂改革,深入思考自己的课堂吗?我为什么要教这个?我还能怎样教?学生更喜欢哪种教学方式?
课堂改革必须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生命的成长必须是安静的,比如半夜里秧苗的拔节,比如孩子微妙的质的飞跃。充满花样、高潮的课堂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过程也涉及学生思维的参与,而思维的参与也必须是安静的。
3、为什么“不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人生就像一场与自己的马拉松赛跑,我们提倡“先慢后快”。人格先成长,智力和技术后成长,体质和意志先成长,知识和技能后成长。如果知识先增长,心力、体力萎缩,长大后就只能干技术活,谋生。如果把人生比作万米赛跑,教育体系从理性灵魂出发,非常重视逻辑把握的训练。一开始就快速起步,全力向前冲。你可能会赢前面的3000米,但由于过早地让孩子的生机和精力消散,他很可能会输掉接下来的7000米。一旦奠定了人生的基础,接下来的7000米你就很有可能获胜。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以“语、数、英”三门主课为核心进行系统训练、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迫学生学习、考试,构建核心素养。满足未来人才需求的能力体系。
4、为什么说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很重要?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更广阔,达到无与伦比的水平时,教师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大师、艺术家、诗人。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团队。只有那些敢于站在讲台上、敢于实践、孜孜不倦地工作、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老师,课堂上才会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只有扎根课堂,研究学生的学习,真诚关注学生的发展,他的教育人生才有价值,他才能不断成长。同时,教师的快速成长也是在经历多次这样的培训之后实现的。
一是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二是培养自身人文素质,提高综合能力。人文素质是一个人能力结构中的“软件”,而软件往往比硬件更为复杂。人文知识不仅会决定你的职业生涯,还会渗透到你的性格和性格中,影响你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甚至造就你的一系列生活习惯。
5、为什么学校的魅力在于文化?
因为基于理念的引领,打造校风,这是学校发展的动力;环境承载着学校文化。学校努力建设整洁、优美、优雅、规范的校园,以课堂文化、办公文化、墙体文化、厕所文化、课桌文化等为重点,优化环境,充分发挥“文明”的熏陶作用。无声教学”。除了“硬环境”外,学校还努力为教职员工营造和谐、快乐、安心教学的“软环境”。
学校文化有四个引领功能:一是引导学生向书本学习。各年级开设阅读课,开展校园读书活动,各班级设立图书角,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引导学生“读关于社会的书、读关于生活的书” ,以及有关他们自己生活的书籍。” 。
二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例如,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精神、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是带领学生走上“舞台”。学生们在学校的各种竞赛、活动、兴趣小组等活动中处处活跃。
四是引领学生走向阳光。对学生开展阳光教育,举办“阳光青年”评选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心理教育系列活动,构建心理服务体系,让学生走向阳光。
6. 为什么评价好课程的思想和理念最重要?
首先,一个成功的课堂永远是一个独立的课堂;其次,一个成功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生活化的课堂。在课堂上,无论老师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自我的过程。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探索、发现,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创造的快乐。这是任何外部手段都可以做到的。无可替代。
有经验的教师从不沉迷于个人表演,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努力让课堂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让生活素材服务于课堂教学。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