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的糕点 1958年大跃进时期农业浮夸风与粮食征购问题深度解析
1958年的全面“大跃进”始于农业,其特点是严重夸张。此前,苏联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引起了全世界的巨大震动。许多人将他们创造的所谓高收益模式称为“卫星发射”,成为全国流行的流行语。
为了造势“大跃进”,避免被打上右倾的“白旗”,各地人民疯狂渲染。 “卫星”让人头晕目眩,平时亩产几百公斤的土地,居然可以亩产几万甚至几十万公斤。一时之间,食物的数量似乎多得难以置信。
产出是虚拟的,但采购是真实的。 1959年至1961年,征粮占总产量的比例高达30%至40%,连农民的口粮、种子都被国家收走了。农民不愿意交钱,就会搞反右、反窝藏财产,甚至抓人打人。
幻想终究是幻想,谈论繁荣并不能掩盖你饥饿的事实。正如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所唱:“我的家乡并不美丽,低矮的茅草屋,苦涩的井水,一条经常干涸的小河,依附在小村庄的周围;一片贫瘠的土地,一片荒凉的土地。”收获微薄……”
河南是“大跃进”最活跃的省份。建立公社,投放粮食、钢铁卫星,打击隐瞒生产。都是雷厉风行,敢为人先。 1960年10月18日至26日,陈云赴河南考察,参观了洛阳拖拉机厂、三门峡水库等,了解农机、水利的发展情况,以确定农业特别是粮食的前景。 。河南面对他,声称粮食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他们不仅不再需要国家调粮,还可以把粮食调出去。
陈云并不轻信。他反复问:有多少耕地?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农村有多少人?按照当时河南省的生活水平,农村人口人均需要多少粮食,全年吃多少?需要多少种子?需要多少饲料?将这些账户加在一起,留在农村最少需要多少食物?扣除必须留在农村的总产量后,剩下的就是可以提供给城市的粮食,包括征粮和收购粮食。然后问他们,目前全省有多少人吃商品粮?一般人至少应该吃多少?这些人总共需要多少人?
一是农村能够提供的粮食数量,二是城市需要的粮食数量。对比这两个数字,很明显,能够提供的粮食比需要的粮食差很多。于是,陈云真诚地说:“我不想让你们挪用粮食,你们在农村能买到的粮食能养活现在的城市人口吗?养不活的!”河南人还不服气,说河南城市人口的粮食还是够吃的。吃饭,吃饭的问题你自己解决。
与此同时,陈云还派秘书周太和前往安徽阜阳了解农村情况,随后又到南京了解江都抽水工程和扬州里下河地区的受灾情况。
这一带的农村在“大跃进”时期一味折腾,再加上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周泰和一行人想去乡下吃早餐。他们搜查了几个村庄,但都说负责人不在。最后,他们找到了几块红薯和一些蔬菜,吃了早餐。这对于北京来的游客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乡村的一顿美餐。至于农民的生活,可想而知。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陈云对当时河南粮食问题的了解是非常准确的。河南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粮食生存,全靠高额征粮才能生存。本来我们买不起那么多,但为了供给城市人口,发起了“高额征购”。当征用失败的时候,又一场“反瞒产”、“反私分”来了。 1960年秋,“信阳事变”爆发,震惊全国。
年底,粮食短缺加剧,浮肿病大面积出现并迅速蔓延。预计到明年春季青黄不接时,粮食形势将更加严峻。周恩来、陈云等国务院领导多次研究解决办法。
看到人们挨饿的悲惨境地,陈云感到无比悲痛。他向中央提出挤出一些外汇,进口粮食!
吃进口食品在当时是禁区! “大跃进”三年了,人民公社成立了,现在粮食突然要进口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如果不进口粮食,人民就会挨饿,就无法渡过难关。陈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这个建议的。
中央、国务院接受了陈云的建议,决定进口粮食。
1961年1月2日至9日,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缅甸。出发前,在机场,周恩来、陈云、叶季壮还在讨论进口多少粮食,最终确定进口量为150万吨。
周恩抵达昆明后,外贸部致电随行的外贸部副部长雷仁民,表示中央已决定进口250万吨。雷仁民立即向周恩来报告了情况。周恩来,我不知道这件事。随后,他立即给陈云打电话询问。陈云在电话中表示,粮食太紧张,需要进口这么多粮食来渡过难关。
周恩来认识陈云。陈云一向考虑问题慎重、稳重,现在竟然主张增加粮食进口量,充分说明了国内粮食短缺的程度。周恩来很着急,拿着话筒久久不说话。
1月19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出“放开一面网”整理市场的措施。所谓“互联网开放”,一是进口粮食,二是销售高价糖果、糕点等食品。在谈到粮食进口问题时,他说:“我国在粮食问题上的立足点当然必须是自给自足。但是,现在可以进口200万吨粮食,而且合同即将签订;”如果能多一点的话,我们也想引进一些有出口市场的东西,少吃一点国内的,多一点出口,多引进一点粮食,今年我们的日子就过得好一些。如果我们明年进口更多的粮食。明年我们就能赚点小钱了,现在进口粮食我们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
一些人对进口粮食存在担忧,担心进口更多粮食会影响其他大宗商品的进口。陈云指出:“进口粮食有危险吗?我想,再咬紧牙关几年,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陈云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他说:“现在老百姓的布匹开支已经减少到了荒唐的程度,以前每人每年18尺,还不包括棉布、针织品,现在都算进去了。其实,真正有的是只有6英尺的布,这当然不是表面上的样子,但是,当我们上次讨论进口粮食时,我们决定每人减少1英尺的布,这样我们就可以多进口10亿公斤。粮食7000万。一块布相当于3.5亿美元,每人多进口10亿斤粮食,是不是不对呢?应该这样做。”他还尖锐地说:“人要吃饭,靠吃马克思主义是活不下去的。一天不吃饭,肚子就会咕咕叫。”
2月,外贸部首批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粮食抵达天津港。但进口的粮食都是散装的。如何将它们从轮船上卸到火车上?起初,铁抓斗用于在船上捕获散装粮食并运至火车上,但铁抓斗漏水过多,浪费了粮食。后来,沉鸿和粮食部的付利民一起研究后,赶忙建造吸粮机,将船上的粮食吸出来。
陈云对进口粮食的运输十分关心。 2月7日至11日,他前往塘沽口岸现场调研进口粮食接卸情况。看到不久前报道的食物泄漏现象已经得到克服,我感到非常满意。
3月,中共中央召开广州会议,决定将粮食进口增加到500万吨。
5月30日,陈云在外贸专业会议上提醒大家:“农产品采购宁可松,也不要紧。宁可少买,也不要多留给农民。农民养一只鸡,产五六公斤。”一年鸡蛋,我们只买一两斤;养两只肥猪,我们只买一头,这样,现在农民很穷了,就不愿意了。吃得更多,所以他们还得卖掉一些东西就会变得更多。”
他具体说明了进口粮食的注意事项。他说:“稳定市场的关键是进口一些粮食。进口粮食就必须下定决心,先出口,再出口国内。引进粮食是关系全局的大问题。引进粮食是关系全局的大事。”粮食可以少拿点农民的粮食,稳定他们的生产情绪,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用两三年的时间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国内市场问题,让农民能有更多的粮食。现有鸡、鸭、猪等农产品。总之,只有以粮食为主,才能稳定大局,才能缓和与农民的关系,才能改善市场最危险的局面。当然,没有其他产品就不好看了,百货商店其实都是商品陈列,很多东西都是凭票的。只有文具、化妆品和小商品可以自由购买。但相比之下,食物更重要。”
经过多方努力,6月30日前215万吨粮食紧急运抵全国并用好,避免了京津沪辽等重灾区出现粮食短缺的危险。
尽管大量进口粮食,但对进口国仍然有选择性。主要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订购大量粮食,但不从美国购买粮食。毕竟美国是头号敌人,朝鲜战争以来两国关系就相当紧张。陈云的想法因此受到了限制。 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讨论调整政策。会议期间,陈云向毛泽东提出是否可以通过当时与中国关系比较密切的法国转口美国粮食。毛泽东同意了。不久之后,美国粮食也继续通过转口进入中国。
随着进口粮食的引进,人们的吃饭问题得到了紧急解决。同时,陈云也不忘解决有钱却买不到东西的问题。他提出,在食品供应方面,可以实行“两条腿走路”,部分产品必须凭票供应;但也一定有一些产品,比如高档糕点、高档糖果,是可以用纸币购买的。陈云深知当时市场、物价和货币流通之间存在的矛盾,即票据多,商品少,有的物价上涨。
很多人对放开高档糕点、高档糖果的供应感到担忧,担心会出现抢购,供应不到位。陈云说:“我算了一下,如果把一万吨白糖做成高档糖果,平均价格是每斤5块钱,就是一个亿。有人怕资本家抢着买。”全国资本家一年的固定利率是多少?如果把固定利息都拿出来买,那就太好了。一万吨糖果,有多少糖果已经到了我们手上呢?十万多吨了,还有二十万多吨在路上,二季度还有三十万吨,这才靠谱,所以不要。不怕,打开卖就行了。”他说,即使高级知识分子每人买100公斤,也只是100公斤而已。 1万吨,如果5000万工人每人买1公斤,也就2万吨多。”
陈云把出售高价糖果和糕点视为赢得人心的一种方式。他认为,这样做不仅能赢得人心,还能让人们吃上东西,获得一些营养,把钱拿回来。用这种方法提币确实是个好主意。他还对高端糕点的品质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对高端糕点、高端糖果的市场供需做出了预测。他还要求:“高端点心价格贵,就应该贵,质量也应该好。”
陈云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发展化肥工业、促进粮食生产上。早在1957年,陈云就提出,发展化学工业、水利对农业增产可发挥重大作用,其中化肥的发展是农业增产最快、最重要的途径。 1959年、1960年,在化工部的技术指导下,建成了一批年产800吨、2000吨合成氨的小型氮肥厂。
1960年7月21日,陈云在北戴河对化工部领导说:“现在看来,小型合成氨厂有两大革命:一是不再需要氨处理,而是用氨水直接施肥。氨水,可以大大节省硫磺或其他原材料;其次,这些小型设备可以在各个省市生产,易于推广。”
陈云设想大规模、广泛建设小型氮肥厂。他认为,小型氮肥厂所需的重要材料相对较少,设备制造也相对容易。省级机械厂可承担制造任务;适合农村分散的情况,很容易满足当地对氮肥的需求。需求普遍,有利于调动各级地方政府乃至部分人民公社发展化肥的积极性;建设时间短,发展迅速。
9月,陈云不顾病情,前往天津、河北考察。 10月,他又考察河南、安徽、江苏。在走访的省市,陈云与各省市书记、省长进行了详细交谈。他非常深入地了解粮食减产形势,对粮食减产的严重性做了重要论述,并向各省市领导提出建议。农田水利建设、小型化肥厂建设问题得到解决。
随着对情况的了解更加深入,陈云逐渐改变了对小化肥厂的看法。当时,小型氮肥厂的建设和生产尚未通过技术水平。想要完全通过关卡,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相反,年产2.5万吨或5万吨合成氨的大型氮肥装置在建设和生产方面技术成熟。同时,大型氮肥厂可以节省劳动力,集中利用技术力量,产品质量好,生产成本低。有人主张建立一些年产万吨化肥的中型工厂。对此,陈云也有些了解。经过对比,陈云认为,中型工厂在技术上不如大型工厂成熟。
1961年3月,陈云听取化学工业部工作报告。在谈到小化肥厂的生产技术没有通过考验时,他表示,我们本来想发展小经济,但做了很多却没能实现,而且不划算。 。如果你还年轻,可以继续尝试,但不要做太多项目。
化工部正在规划推进万吨级中型化肥厂,请陈云做出决定。陈云表示,中型工厂的技术还没有通过考验,无法立即广泛推广。这种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去大型化肥厂。
最终,陈云做出了决定:大佬通过了考验,动的是外国技术。如今,建一座大型化肥厂就像老人一样,我们也一定会做到。我们想要的是现实。大型化肥厂只需要更多的设备和材料。我们可以先建一批,从进口端解决问题。
4月4日至10日,陈云在杭州召开座谈会,中化肥集团及有关部委和地方生产部门的部分人员参加。陈云在座谈会一开始就表示,粮食增产真正靠的是化肥和水。中央一致同意加快化肥施用量。把加快发展氮肥产业作为产业支农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次座谈会就是要讨论实现这一任务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氮肥厂的规模应该小还是大?第二个问题,关于氮肥厂建设的部署,现在已经推出的十几点,是应该全部纳入年度计划,并行进行,还是重点开展工作?分批建设年产20万吨至25万吨合成氨产能?
几天时间,共召开了6次会议。 ”不要害怕左派。”或者是右翼,如果有人说你是右翼,我就承担责任;以后你要是想被开除党籍,就来找我吧!”
经过详细研究讨论,会议提出了化肥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1962年至1963年,氮肥厂规模要规模化,建设部署要集中力量,年产量20万吨至25万吨。吨合成氨生产能力。
5月16日,陈云为中化集团起草了向中共中央提交的报告。报告对杭州化肥产业发展座谈会的政策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了相关重要建议。很快,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份报告。
由于及时明确化肥工业发展政策,精心组织化肥厂建设和生产,化肥工业快速发展,为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主要讨论农村工作、商业工作、城乡手工业工作问题。会上,陈云提出了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并就压减从业人员、城镇人口下乡问题作了题为《关系大局的重要任务》的讲话。
陈云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发生过四次严重的粮食供应短缺问题。这四次中,1953年、1957年、1959年以来的三次都是由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也就是说,城市人口的增加超过了当时商品粮可能的负担。只有1954年的那一次是由于工作失误造成的。由此可见,能将多少剩余产品从农村带到城市,将决定工业建设和城市的规模能有多大。关键是食物。
陈云提出,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继续挖农民口粮;二是继续挖农民口粮。二是把城市人口下放到农村。两条路必须选其一,没有其他路可走。他认为减少城市人口的唯一出路就是减少城市人口,不主张进一步挖掘农民的口粮。农民们为了口粮已经很辛苦了,如果再继续挖,农业就无法恢复。
陈云驳斥了一种流行的误解,即“大跃进”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是农业阻碍工业造成的。陈云说:“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业进步了,工业等方面才能进步。所以,工业不能排挤农业,城市不能排挤农村。必须优先考虑农业和农村。” ”。
农民的口粮没有办法压榨,只能下定决心,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动员城市人口下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人们已经来了,城市的生活比乡村好得多。动员他们回去并不容易,可能还要“打扁担”。而且,还涉及千万人民的生计。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转移风险和具体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陈云表示,必须承认,动员城市人口下乡是困难的,但与城市维持人口过剩的难度相比,城市人口过剩的难度更为严重。只能走动员城市劳动力下乡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大局,确保农业生产恢复。
陈云一一分析解释:动员大量工人从事农业,不会阻碍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也不会阻碍产业转型、矿山改造。工业摊位太大,雇工太多,所以工作的人太多。这行不通。
陈云建议下决心减少城镇人口,与邓小平、周恩来等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会议还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的测算,决定将当年钢铁产量下调至1100万吨。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表示:“这次重工业下降是一种惩罚,不按规律办事。重工业发展太快,基础设施建设捉襟见肘,城镇人口增加,矛盾不断增加。”工农矛盾更加突出,不退怎么办?”毛泽东说:“去年是1850万吨,现在是1100万吨。吨,以及能减到750万吨我觉得就是外国人骂中国人。”这样,钢铁生产开始做出反应。进行调整。减少城市人口势在必行。
陈云阐述利弊,力排众议,让大家认识到动员城市人口下乡是解决当前经济困难的必要措施,没有更好的选择。这次会议采纳了陈云的意见。 6月16日,中共中央18日批准印发中央工作会议制定的《减少城镇人口压缩粮食销售九项措施》,提出减少城镇人口20人以上以1960年底的水平为基础,三年内实现100万元。
中央作出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后,各地迅速行动起来。超过2000万城市人民了解国家之难,响应党的号召,收拾好行李,扶老携幼,回到了祖先世代生息繁衍的土地,拿起锄头、耕耘。再次镰刀。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食用商品粮的人数减少2800万人。为此,强化农业战线,减少工资支出,减少粮食销售,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改善城乡关系、奋力改善城乡关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金融和经济形势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