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阶段与创始人更替:硅谷与中国数据对比分析
第一个拐点是“0到1”和“1到N”之间的“最佳点”。
至此,商业模式已经得到验证,下一步就是复制放大。但对于创始人来说,尤其是硅谷的创始人来说,这往往是一个悲伤的点。数据显示,此时约有40%的创始人会被替换,其中80%以上是被迫被替换,即不想离开,却被董事会要求放弃自己的公司。原来的职位。中国的数据则完全不同。目前基本上没有创始人被更换。
以硅谷为例,为何会在如此重要的节点更换创始人?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此时更换创始人是否是理性选择?创始人的能力也是服从正态分布的。不同立场的企业家会做出不同的判断。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创业者来说,在第一个转折点取代他是理性的选择。逻辑很简单: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他们不具备同时“从0到1”和“从1到N”的能力。这两种功能很可能不兼容。在此前提下,更换创始人是理性的选择。创始人在他最擅长的0到1阶段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那么公司必须在市场上寻找最有能力从1到N的人。
从创始人的角度来看,此时退出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吗?哈佛商学院的一篇博士论文收集了499家公司的数据,并根据公司的存在时间将其分为2组。每组根据创始人的控制权分为4类:一是创始团队同时控制董事会和董事会。 ,同时也是首席执行官;二是他只控制了董事会,却失去了CEO的位置;三是虽然仍然担任CEO,但在董事会中不再拥有多数投票权;第四,他既不是首席执行官,也不控制董事会。 。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创始人股权的估值是不同的。统计数据显示,控制权越大,股权估值越小,反之亦然。当你紧握双手时,手中的东西就变得毫无价值;当你放开双手时,手中的东西才具有最大的价值。
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少看到创始人在中国第一个转折点被替换呢?两种客观条件和一种主观条件之间存在差异。
第一个客观条件是,1到N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在美国非常成熟,美国拥有庞大的人才储备。除了从1到N的市场之外,美国还有一个从0到1的人才市场,即所谓的“连续创业者”。连续创业者本质上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能力的界限。一旦他们从 0 到 1,有时甚至只是从 0 到 0.1 或 0.5,并获得他们应得的价值,他们就会卖掉公司并将其发送给下一家公司。让其他人来做工作。美国的人才池很大,很多人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边界都很清楚。在中国,这两个池子都不大。
第二个客观条件是,在与投资人的竞争上,硅谷创业者的话语权远不如中国创业者。硅谷的创始人实力相对较弱。当许多初创公司达到A轮或B轮融资时,创始人就已经失去了对公司董事会的控制权。
一个主观条件是中美两国的创业亚文化不同。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很多美国年轻创始人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完美退出。本质上,这就是养猪户的心态。他考虑的是如何在行情最好的时候把生猪卖个好价钱。你很少看到农民在猪被放生时抱着猪哭泣。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但中国的企业家大多都有养育孩子的心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雷士照明的吴长江与投资人颜焱的对决。从法律上讲,该公司由投资者控制,吴长江已被淘汰。然而,吴长江却发动渠道商“逼出”董事会。在美国,Twitter和Uber的创始人被投资者替换,过程非常简单,甚至没有任何警告。
第二个拐点是“1到N”和“N到N+1”之间的拐点。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硅谷,替代往往发生在这个转折点。这个时候进来的人往往是创始人,因为只有创始人才能带领组织进行重组。国内的例子有早期的柳传志、李宁、史玉柱等,国外的例子有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中途回归。
为什么从N跨越到N+1这么难?实现这种跨越一般有以下路径:第一种是砍A(原有业务),全部在B(新业务),这种做法比较极端,基本不可能,除非A真的死了;二是A独立,B独立,A业务和B业务独立,甚至物理隔离;第三条路是最常见的,就是A+B,就是给B设立一个新的部门,给钱、给人、给方向,让你自己发展。但B基本耽误了流程、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等,用方法A。
据我观察,90%以上的企业都会选择第三条路,但国内成功的样本却很少。为什么“A+B”模型这么难理解?关键是A和B之间存在四个不对称:一是两者的价值网络不对称,B的朋友可能是A的敌人;第二,成本结构不对称,A赚钱,B总是赔钱。如果一个公司上市,公司,这会带来很大的压力;第三,决策过程不对称。如果A天天赚钱,B天天亏钱,话语权肯定不一样;第四,激励机制不对称,如果在同一个系统中使用同一个标准,就一定是有奖励才能赚钱。
这些因素导致在同一个大结构中,“A+B”很容易变成“A+b”。 A有意无意地杀死了B。有时出于好意,他也会无意中杀死他。杀掉B。
04
精益创业的三个阶段
#三大核心逻辑#
“从0到1”是精益试错,“从1到N”是指数扩张,“从N到N+1”是跨界转型。这三个阶段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不同的。
从0到1需要减法思维。此时的用户往往是天使用户而不是主流用户;核心产品理念是MVP,核心方法论是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与市场契合);团队模式通常是突击队模式,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 ;核心理念是大胆假设,仔细验证。
从1到N的逻辑完全不同。它不再是减法思维,而是指数思维。核心产品的用户为主流用户;核心产品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核心方法论是一致性;此时的团队模式就涉及到专业分工。
从N到N+1的核心逻辑是再次创业。核心用户是新场景、新用户;核心产品往往涉及跨境产品;方法论的核心还是回到公司的战略,是要孵化还是要投资,是少数股权还是多数股权等等,都与公司战略相关,即基于战略目标你希望实现的目标会产生很多组合;组队模式还涉及到跨界混搭,因为新物种无法再与原有的元素和基因进行组合,需要跨界寻找新的元素和基因。
以上内容节选龚彦教授在中欧创业营第七期开放模块中的教学内容。整理自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经许可转载。
-结局-
#近期活动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