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即将开园,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
近日,市教委、重庆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发布《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新谷”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
《规划》指出,未来3-5年,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文化创意,构建“一核”发展格局。 “六园两区多点”等重点产业方向,分阶段、有步骤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活力区、西部产学研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创新的聚集地海内外高端人才创业,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不知道威力有多大!有没有啊!
它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呢?
您承担什么样的任务?
小编提前为大家了解一下!
↓↓↓
该怎么办?
“三步走”打造高端人才双创聚集地
作为创新智慧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创谷”将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方向。未来3-5年,园区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高校创新创业、产学研融合的活力区。发展示范区和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聚集地。
到2020年底,“大创谷”核心区平台完成改造升级并投入使用,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健全,形成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大学群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政策资源整合聚集,创新创业要素集中,初步实现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
到2022年,核心区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发挥。 6个大学特色园区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与核心区形成有效支撑和联动。初步实现政策对接和服务协同,吸引相应行业高校成果转化项目。集聚作用显着发挥,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场所逐步形成。
到2025年,“达创谷”辐射范围和功能作用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以周边重点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为主要辐射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带基本形成。积极发挥区域大学卫星园的支点作用,促进大学创新。创业生态链、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一核、六园、两区、多点”的双创孵化体系基本形成。围绕大学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向围绕大学的知识经济圈转变,大学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
如何?
构建“一核、六园、两区、多地”发展格局
打造以“一核”为总体规划、“六园”为载体、“两区”为拓展的“一核六园”集聚引领、“两区多点”协同联动发展格局,并以“多点”为支撑。
“一个核心”:依托原重庆大学生创业实践孵化中心改造升级平台,打造“大创新谷”核心区。
“六园”:依托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高校的专业优势和现有基础,利用高校自有场馆,聚焦人工智能,重点建设医药、健康、文化、创意等领域6个特色园区。
“两区”:紧密结合重庆高新区产业布局,积极对接周边科技园区、产业园区,推动输送相应产业项目入园发展,促进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和当地产业发展,打造创新源泉和供给地。
“多点”:联动辐射两江新区、经开区、北碚、璧山、江津等周边大学创业园区,支持创新空间拓展。同时,在万州、涪陵、永川、合川等高校集中地区设立辐射点,与城市形成强大的协同矩阵。
到底是什么?
六大任务构建全链条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大创谷”将紧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题,整合政府、学校、企业资源,积极打造部门间多方联动、学校间优势互补的全链条创业孵化服务产学研结合、合作开放共享。着力打造高校双创活力区、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双创人才集聚区。
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和指挥中心,为全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咨询和服务,加强服务协调。
(二)建设双创云平台,实现川渝地区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逐步链接国家双创园区,实现数据互联,促进信息互联。
(三)吸引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项目落户孵化,通过提供优质办公环境和孵化服务加强孵化培育。
(四)通过引进优质科技成果和项目孵化培育,输出成熟的项目实施发展方法,突出成果转化。
(五)深化教育培训,为高校师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
(六)推动展览交流,促进国内外资本、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师生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