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888888
网站首页 关于乐橙真人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0-8888888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469号
邮箱: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2024年义务教育新课标与旧教材衔接策略探讨:教师如何应对挑战

发布时间:2024-12-20 00:39:41 点击量:

在现行教材未同步更新的情况下,一线教师如何将新课程标准与旧教材对接,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我们来看看《中国教师报2022年中国课程改革观察》是怎么说的。

《义务教育课程规划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开启了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这套“更新”的国家课程文件,勾画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人培养的“肖像”和“路线图”。

学习得越深入,对新课程标准的发现就越深刻。目前,新教材仍在紧张编写中,预计2024年秋季(今年)投入使用。那么,如何利用旧教材来贯彻新课程标准显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日本义务制教育_生活技能进入义务教育时代_教育法中教育者的义务

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新基础教育课程应包括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评价(中考、高考)四大要素。新教材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载体,用新评价(考试)检验新课程的教育效果。那么,在新教材尚未发布的“过渡期”,如何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做好教学工作呢?

抬头看看星星

观摩育人的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规划(2022年版)》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并强调“三有”的具体内涵被提炼浓缩为250多个字。这就是课程教育的“星空”,需要我们从更高的层面去抬头、去思考。

生活技能进入义务教育时代_日本义务制教育_教育法中教育者的义务

每个学科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教育重点。比如“有能力”中“乐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学会在实际情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应该是物理和化学等。主题重点实施。又如“有责任”,“诚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法治意识”,应成为德法教师自觉的教育方向。基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部分“天空”是该学科的核心能力和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从原来的“立体目标”的话语体系转向核心能力的思维方式,在所有内容教学中始终仰视“核心”。 “识字”主题的总体轮廓。

脚踏实地

培育学科教学“实验田”

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该是学科教育实践的专家。他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锐意探索,形成自己的学科教育经验和见解。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是内容要求的变化,特别是学科实践活动和跨学科学科学习内容的开展。学科实践活动是跨学科学科学习的基础。走出去之前,一定要设计学科内的实践活动,找到学科实践的核心价值。然后走出学科,突出本学科在跨学科学科学习中解决问题的作用。问题中的独特作用。

例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进一步强化地理的区域性、综合性特征,从内容设置到目标要求,在“人地协调观”的指导下培养“综合思维”、增强“区域认知”,而要更好地实现这三种素质,还需要“地理实践能力”所必需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基础。新课程标准重构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凸显了空间尺度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改变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村地理”的传统内容结构,对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的地理课程。对“人类家园星球”的整体认识分为“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两部分,以人地协调理念为指导,将地球和地图知识融入学科工具、手段和方法,加强地理实践,突出学科特色。根据这样的课程标准要求,可以重构地理教学内容,从宏观到中观、从远到近安排教学过程。例如,对于旧教材《世界地理》概述中的“海洋与海洋”、“土地、气候、居民”等内容,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对“区域发展差异”的教学融入对大陆、地区、国家、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理事物的认识,将乡村地理的教学内容放到《中国地理》教学中,从中国整体地理出发、中国地理对家乡地理环境(如北京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情况)的划分,经历了一个从大范围逐渐缩小​​、细化直至进入乡村地理的认知过程学习不仅体现“世界在我心中”的坐谈式,还强调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研究实践等地理学习方法,落实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样的单元重构和整体教学设计,将核心能力落实到各个课堂和课外学习活动中。地理教师可以主动践行新课程理念,而不是被动等待拿到新教材然后照本宣科,确保教师专业成长与课程改革同步。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

生活技能进入义务教育时代_日本义务制教育_教育法中教育者的义务

新旧课程的更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对各学科最大的变化是要求学科内综合实践和跨学科学科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原来单一学科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转向跨学科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这一要求,教师可以按照新课标盘点旧教材的学习内容,找出哪些内容可以设计为学科实践活动,并与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建立联系,发现学科奥秘。

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综合与实践”内容中提出了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实例,并用多达82页的篇幅分析了93个课程内容实例。课程标准。给出小学“圆周率的故事”、“欢乐购物街”、初中“画公园平面图”、“国内生产总值(GDP)调查”等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操作参考建议。教师可以参考这些建议,设计有趣的实用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课堂小组学习任务或布置课后作业,将数学知识、能力和方法要求融入其中,全面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看法。 “三会”就是“能够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核心数学能力。

让学生的成长“显性化”

推动评价方式改革

新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都包含了大量的“评价建议”。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考试的评价。它还提供了学习过程评估方面的评估原则。 、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使用。在考试评价方面,给出了命题原则、规划、具体出题要求和考试样题。这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有很大不同。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可操作性也很强。教师根据学术质量标准,明确自己教学的程度以及学生在学校各阶段达到的水平,并尝试探索新课程标准中的评价要求。即使近一两年没有中考、学业水平测试,也要纳入日常教学。通过多样化的评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包括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综合学习任务设计评价工具,鼓励多学科评价,还提出了全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要求,并提供了课堂观察。 、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过程评价方法和手段。我相信,只要大部分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即使没有收到新教材,也会主动执行领先的新课程标准。

当然,在新教材发布前的这段时间,校长们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摒弃“等、靠、要”的心态,在学校内营造研究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小气候”,把主题放在首位。以课程为单位,开展“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素养为导向、超越教材”的教学调整和优化,推动教研方式转变。这是确保每位教师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做好过渡期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

作者: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中心主任 宋诗云

Copyright © 2002-2024 乐橙真人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701678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