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创始人金杏荪的故事:从松江仓桥头到松江二中的传奇人生
1986年,金兴孙(前排中)参加松江县工商联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蒋金珠供图
我的祖父1906年出生于松江仓桥头的一个平民家庭,父母早逝,13岁到月庙口长顺酒楼学生意,当了六年学徒后,他聪明、勤奋,勤奋好学使他赢得了老板的青睐。学徒期满后,被长顺酒楼聘用。 1929年,23岁的爷爷受聘于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松江二中前身)校长蒋雪竹,负责学校的餐饮工作,俗称“饭馆”。 “包装大米”。
爷爷在省女中当厨师时,学校的饭菜深受好评,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半个多世纪后,在1989年的《松江二中建校85周年纪念册》中,有校友在纪念文章中提到了校餐。 1929年至1935年在该校读书的平保华回忆道:“当时的伙食是厨师兼秘书金兴孙承包的……每桌六个人,早餐四小盘粥,午餐和晚餐两荤、两素、一汤。” 1935年,2001年入读该校的陶云和描述得更具体:“八个人每桌,有四小盘稀饭和炒芝麻酱、咸菜。午餐和晚餐是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印象深刻的两道菜是:回锅油条和红烧黑鱼。泡菜是一道常见的菜,冬天我们也吃火锅。”
1933年松江女中校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祖父随省立女子中学迁往重庆。三年后,他因思念家人,辞职回家。 1945年,爷爷39岁,正值壮年,随着厨艺越来越熟练,经验也越来越多,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恰巧中山路桥口一家叫“新兴”的小餐馆面临倒闭,他就买下了这三家餐馆。他在一个房间里开了一个小商店,开始了自己的生意。祖父接手星星馆后,仍沿用原来的店名,只是加上了“星星记”二字。也许“星星兴记”这个名字不太好读,人们更喜欢称它为“茅草棚”——这家简陋餐厅的屋顶是用稻草搭建的。
抗战结束后,市场逐渐繁荣,小饭馆在爷爷手里又恢复了生机。爷爷的精心经营,使“草棚”生意逐渐红火起来。我的爷爷是一位熟练的厨师,也是一位勤劳的人。他总是在天亮之前就去市场购买原材料。他秉承传统,不断改进烹饪方法。渐渐地,“草棚”这个词口口相传,在松江名声大噪。很多客人出了松江火车站就直奔“草棚”。我爷爷每年都会等到末班车。关店回家的前一天。
我曾经听奶奶讲过一件往事:夜深了,末班车已经过去了。爷爷已经打开炉子准备回家了。他看到有人在店门口探出头来,便主动询问。那人犹豫了一下,说道:“我想吃一碗阳春面。” 。这里的顾客都很担心,生怕老板不接受这几毛钱的小生意。那里的老板说:“进来吧,进来吧。”他转身撬开新封好的炉子,很快热腾腾的香喷喷的面条就端上桌了。爷爷说,无论生意大小,无论顾客贫富,一碗阳春面、几桌宴席的生意都应该做同样的事。
小草屋餐厅恪守物美价廉、服务周到的原则为大家服务。拥有独特的美食和宾至如归的服务。已经有了名气,吸引了很多食客。也吸引了松江市一些文人墨客经常前来闲逛。据前人回忆,当时的书画家有白角(笔名付翁)、朱孔阳、卢伟照、程同(又名程十发)、项志新、姜林生、姚金清等。工商业界,医疗界的张少秀父子、韩俊柱、黄祖良等,都是我爷爷店里的常客。 “茅草棚”生意日渐红火,但屋顶却需要经常翻新,防止漏水。于是,1947年夏天,祖父将店铺改造成砖砌建筑。
于是,下车来到佘山的路人,以及想带点熏腿管、红烧鸡回家的上海游客,都一时找不到“草棚”。店里常客的知识分子建议把店名改成“曹炉”,他们都热情地写下了店名,其中有朱孔阳的草书“曹炉”,白角的草书“曹炉酒楼”。 、韩君柱的楷书、卢伟昭的横幅等,“草堂”之名由此诞生。 “草堂”一词出自诸葛亮《十世表》“草堂三客”。这是商店的名字。保留“曹”字,是为了纪念从“茅草屋”起家的祖父。也让食客更容易找到并改成“曹禄”。改“彭”为“鲁”,化俗为雅。从此,“草庐”这家雅俗共赏的店名,享誉京城7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