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广西阳朔旧县村:南非设计师伊恩·汉姆林顿的古民居修缮与现代生活融合之旅
金秋十月,《环球人物》记者来到广西桂林市阳朔县。走过金黄的稻田,闻着桂花的香味,他们到达了白沙镇酒仙村。安静的村庄依山而建,一排排古老的建筑散发着古朴厚重的气息。
然而,“传统村落”并不传统。精美的历史建筑内有现代化的咖啡馆、西餐厅、酒吧……还有一家名为“秘密花园”的民宿。这里是南非建筑设计师伊恩·哈灵顿的“中国梦”开始的地方。
自2001年抵达广西以来,哈姆林顿参与了20余座古民居的修缮工作,并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授予“金绣球友谊奖”。他早已融入中国田园生活,是全国著名的“疯鹰”。
这一天,继《狂鹰》之后,《环球人物》记者再次走进中国古建筑,体验中国乡村生活。
“生命就像一条河”
“早上好!”上午9时许,记者刚到,身后就传来一阵响亮的问候声。记者转身抬头望去。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躺在三层楼的钢架上,像蜘蛛侠一样工作。这里是白沙镇玉龙堡村,哈姆林顿正在修缮一座古屋。
俗话说“建房子比修房子容易”。老房子地势较低,过去水涨的时候就被河水浸湿了。年久失修,安全隐患重重。作为总设计师和“承包商”,哈灵顿亲自上阵,带领工人们给整座建筑加装了钢柱,然后按照老房子的原貌进行改造。 “为了保持老房子的外观,同时又满足现代人的居住要求,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参与改造的村民笑着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故事要从2001年开始,那一年,在中国做导游的哈姆林顿第一次来到阳朔。骑行时,他不小心“闯”进了酒仙村。在这个安静的小村庄里,山下的建筑飞檐翘角,青砖灰瓦,美丽极了。这是哈灵顿第一次见到以前只出现在建筑教科书中的中国传统南方四合院。当时,旧县村很多青壮年外出谋生,老房子大多闲置、破旧。哈灵顿走到一处,拨开杂草,看到废弃的中式庭院,他的脑海里只浮现出一个词——秘密花园。
“在南非的时候,我经常读一本叫做《秘密花园》的书,这是三个孩子在花园旁被治愈、长大的故事。”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租下这栋老房子。 “这么漂亮的古建筑应该有价值,我想证明老房子也很有价值。”
当时的汉灵顿并不精通中文,他请他的中国朋友威廉帮助他与房东协商租约。然而,老房子已经有了租约,哈灵顿只得遗憾地离开。几年后,哈灵顿仍然不肯放弃,再次找到了房东,但事情仍然进展不顺利。 “那一刻,我突然想学好中文。” 2008年,当听说住在桂林的“老乡”开办了汉语培训班时,哈姆林顿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2009年,哈灵顿再次回归,此时的哈灵顿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了。应法国友人邀请,他到旧县村帮忙建设“乡村庄园”。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哈灵顿逐渐熟悉了当地人,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帮助。这一次,他终于把这座四合院租了二十年。
汉灵顿开始修复庭院。他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破旧的墙壁上抹上泥土,用古木修复受损的梁柱。同时,哈灵顿希望尽力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为了改善老房子的采光问题,他按比例加大了窗户;为了改善污水问题,他租地建化粪池……
2011年,怀着“希望更多人被中国古屋治愈”的美好心愿,哈灵顿“秘密花园”民宿正式开业。他还清楚地记得,2012年春节期间,外宾预订了6间房间。入住后,他们兴奋地说:“谢谢你们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感觉。”
“秘密花园”是汉灵顿经营的一家特色民宿。 (朱嘉琪 摄)
“当时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我一个没有钱的外国人,要花钱去租一套没人想要的老房子。他们认为我疯了,因为我的英文名字Ian听起来很像中文‘鹰’,所以他们都叫我‘疯鹰’。”哈灵顿爽朗地笑道:“我从小就活泼好动,我喜欢人们这样称呼我,这说明我是一个不寻常的人!”
哈灵顿的“中国梦”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此后,他一直在阳朔乡村从事古建筑的修缮工作,既有为自己租来的房屋,也有为别人提供的。回顾这段旅程,哈灵顿说:“人生就像一条河,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流向哪里。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在中国农村做这么多事情,命运真是太奇妙了!”
“我渐渐平静了”
上午10点,哈灵顿停下手中的事情,准备休息。他吃了两口早上带来工地的蒸红薯后,就听到门外有人喊“疯子”。哈灵顿应了一声,出门一看,原来是村民们来讨论修复的技术问题。对于建筑师哈灵顿来说,这样的场景时常发生。
哈灵顿从小就对艺术和建筑感兴趣。他1970年出生在英国,两岁时,父亲工作的石油公司急需在南非发展业务。哈灵顿与家人搬到南非德班,开始了新的生活。
从5岁进入小学到17岁中学毕业,聪明的哈灵顿一直是整个年级年龄最小的学生。 “在南非,我们上中学时就必须制定职业规划。”艺术是哈姆灵顿最好的科目,因此他渴望成为一名画家。然而,我的亲戚、朋友和老师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我数学等学科也很好,学绘画似乎很可惜,我应该学建筑。”
就这样,哈灵顿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哈灵顿在大学学习建筑时选择了“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他在课本上看到了北京四合院的图片,第一次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好奇。 “南非有些地方的气候和中国很接近,所以四合院也适合南非的天气,但是南非没有这样的建筑。所以我当时就想,我多么高兴啊。”如果我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就好了!”汉灵顿记得。
大学毕业后,哈灵顿在南非担任了三年建筑师。然而,整天在电脑前工作并不是他想要的,热爱自由的哈灵顿开始了另一段四处旅行的时期。在此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位在旅游公司工作的朋友。 2000年初,该公司计划在中国发展业务,哈灵顿毫不犹豫地签约了。于是,他来到了中国,成为了一名导游。
回忆起当时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哈灵顿有些愤怒:“当时很多人不了解中国。他们告诉我,中国人没有受过教育,粗鲁。我到了中国后,发现这是完全是谣言。”
哈灵顿在一次次修缮古屋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印象深刻。他惊叹于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的智慧:“这种砖瓦结构的房子冬暖夏凉,让人感受到自然,比很多现代的房子住起来舒服多了。” ”他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有趣的中国习俗。 “中国兄弟告诉我,门不能正对楼梯,我觉得这里面有古人的智慧。”
哈灵顿本人也长大了。他说:“以前我没有太大的耐心,但与阳朔的山水相处久了,无论是盖房子还是做其他事情,我都慢慢变得平静了。”
为了修缮古宅,哈灵顿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从设计到实际操作,一切都是他亲力亲为,高处坠落受伤的情况时有发生。 “我的父母总觉得我没钱,工作辛苦,很担心我,以前一直反对我。但后来,妈妈来到阳朔,亲眼看到了这些建筑的美丽,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她感动得哭了,不停地说:“太好了”,哈灵顿笑着告诉记者,“我一直很享受,一点也不觉得辛苦。”
哈灵顿在建筑工地工作,修复古老的房屋。
哈灵顿在建筑工地上工作,修复古老的房屋。
“中国是一个适合开始职业生涯的地方”
采访当天上午11点30分,我们计划从工地返回“秘密花园”。他原本约好《环球人物》记者在目的地见面,但电动三轮车一出巷子,哈灵顿就拐了个弯又回来了。 “我知道一条美丽的路,我会告诉你如何体验它!”
哈灵顿骑着电动三轮车。
当三轮车驶过乡间小道时,视野突然开阔了。映入眼帘的是奇特的喀斯特青山、宽阔的遇龙河、丰收的田野。
村民:“疯子!”哈灵顿:“Chabeng!” (当地方言,午餐的意思) 村民:“疯子,今晚我们一起喝酒吧。”
河上的筏工、劳作的农民、乘凉的叔叔、骑自行车的阿姨、村口的哥哥……阳光洒在大地上,凉爽的秋风吹进来,哈姆林顿和村民们的热情问候传遍漫山遍野。
“我非常喜欢中国的乡村,南非没有这样的山,也没有这样的兄弟姐妹。”哈姆林顿一边骑马一边聊天。 “大家都为我着想,前两天我还去参加了村里的兄弟聚会,喜宴喝酒。”
爱别人的人,永远会被人爱。在村支书和老乡的帮助下,哈姆林顿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甚至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城阳八寨景区创造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侗族的木屋没有一颗钉子,但非常坚固、美观,搬家时甚至可以把木头一根一根地拆开带走。”几年前,我听说侗族有数百年历史的木屋要废弃了。之后,哈灵顿的朋友主动联系他,两人租下了房子进行装修。如今,这家由侗族木楼改建而成的民宿对外开放。
“中国是一个适合开始职业生涯的地方。”曾在英国和南非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哈灵顿有着深厚的经验。 “在国外做建筑有很多限制,很无聊,但在中国,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自己设计和装修,我很高兴。”
哈灵顿说:“在中国,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外国人,也没有人因为我长得不一样而拒绝我。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很好,我永远不会害怕找不到工作。”更让哈灵顿惊讶的是,他没想到自己也能参加村集体会议,参与讨论村务。 “大家都会讨论村里怎么办旅游,怎么推广。这几年,村里确实发展得越来越好,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以前去外省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以前不被重视的老房子,现在国外很多村庄都没有这样的凝聚力。”
“我曾经向当地政府反映顾客不够多,政府却一直帮忙宣传、介绍顾客,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在英国,我几乎不认识任何公务员,还要排队做事” “这很麻烦,但在中国,你甚至可以和政府里的人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哈灵顿说。
哈灵顿并不是外国友人在中国享受乡村生活的例子。事实上,他的三轮车是一位曾经住在阳朔乡村的荷兰朋友送给他的礼物。 “在中国总是有很多机会。外国人可以在这里担任教师、户外导游、酒吧乐队歌手、攀岩教练……我有很多外国朋友在阳朔工作和享受生活。”哈灵顿说。
《环球人物》记者抵达“秘密花园”,正好赶上午饭时间。参观或休息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外国人喜欢深度旅行,体验当地特色,住当地的老房子,和当地人交流,吃当地的特色菜。很多《秘密花园》的客人告诉我,他们在这里住的两三天是最美好的时光。”整个旅程最幸福的回忆。”
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哈姆林顿开玩笑说自己已经是酒仙村人了。 “我从来没有感到孤独,村民们知道我一个人住,经常给我食物。”他感叹,“这样的经验在任何其他国家都很难获得。中国人会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种自豪的集体归属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被问及未来的计划时,哈灵顿毫不犹豫地说:“我非常喜欢中国乡村,我的兄弟姐妹在这里,我也永远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