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习得性无助?马丁·塞利格曼30年研究揭示乐观心态的养成秘诀
作者 |母亲立正
来源 |蓝橡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花了30年时间对数千人进行了跟踪研究。基于这种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和大量的案例,他发现了隐藏在被忽视的教养方式中的重大秘密。 - 习得性无助。
大多数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很多问题的孩子并不是真正缺乏能力,而是一路伴随的挫折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悲观情绪。
通过深入研究,马丁·塞利格曼发现,针对抑郁症的“心理免疫力”并不是天方夜谭,“乐观”的特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如何避免“习得性无助”,培养“习得性乐观”? “预防、控感、强化”是循序渐进有效的三个步骤。
首先,对控制感带来的高成就的认可是塑造乐观态度的重点。
建立控制行为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习惯,在心里发展出一套说服自己转失败为成功的理论。而这套内化的理论,会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营造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
父母不需要教孩子感到满足,而是教孩子如何表现得令人满意,让他们获得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获得乐观的态度。孩子需要的不是鸡汤式的说教,而是简单、具体、可操作的帮助。
其次,让孩子学会积极的“解释方式”。
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的关键是解释方式。所谓“解释风格”,简单来说就是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父母解释事物原因和后果的方式最终形成了孩子对世界的看法。
判断一个人的解释风格可以从三个维度:
持久性:即某事物的原因是否永远存在;
普遍性:即原因影响多种情况;
个性化:原因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悲观的解释风格带来了未雨绸缪的感觉。所有遇到的困难都会被解释为永久的(总是这样)、普遍的(总是这样)、不能以个人能力改变(我做不到)。
我考试从来都考不好,总是不及格,无论我多么努力,我都学不好。
我没有篮球天赋。我每场比赛都输了,我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我总是被老师批评。我毫无优点,真是个无可救药的坏学生。
积极的解释风格将所有遇到的困难解释为暂时的(短时间内发生的)、特殊的(偶然发生的)、可变的(我可以)——“虽然发生得很突然,但我很快就能改变它。”改变。”
我只是有一次考试没考好。这次我复习得不够好。下次我会更加小心。
我输过一次,主要是因为我的投篮不够准。下次我多练习一下就可以了。
老师批评我是因为他注意到我最近的变化,我需要改进。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当孩子面临挑战时,父母积极乐观的引导和鼓励,可以让孩子有耐心,勇于尝试,采取积极行动。无形中向孩子传递着一种乐观的信念:解决办法总是比困难多,所谓的失败只是暂时的缺乏成功。
某件事成功后,通过正确的方式欣赏孩子,强化孩子的成功经验,孩子就能找到认识自己的信心,从而更有勇气和信心面对挑战,学会乐观的“预防针”。
第三,让孩子学会反驳自己。
你为什么要自相矛盾呢?因为当悲观思想袭来时,我们要学会质疑,抵制负能量,不盲目接受对自己的低级评价,而是着眼于客观事实和解决问题。
步骤一:收集证据(引导孩子思考自己此刻的想法是否带有情绪化)
我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我对这个事件有负面的解读吗?
第二步:做出选择(教孩子从其他角度看待这件坏事)
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看待这个问题吗?
这件事情继续下去的可能性有多大?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会发生什么?
第三步:化解灾难(学会正确评估坏事的影响)
有没有办法改善最坏的结果?
可能发生的最好的事情是什么?
我能最好做什么?
第四步:反驳策略(将精力投入到最有可能的结果上)
在最坏的情况发生之前我能做些什么来提供帮助?
我现在应该先做什么?
有效反驳最重要的核心是正确性:要有实质性内容,让孩子有事实依据反驳。你必须说服自己形成正确的判断,反击那些悲观的想法。
学会反驳自己,就是教会孩子遇到问题时不带情绪,实事求是地看待事件,审视自己,寻求解决办法。这对于发展积极的解释风格也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悲观情绪“心理免疫”最重要的原则是爱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