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种类详解:碳酸氢铵与氯化铵的特性、使用及储存方法
硝酸铵含有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差的铵态氮和移动性较强的硝态氮。两者都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硝酸铵是一种很好的氮肥,不会在土壤中留下任何物质,是一种生理中性肥料。硝酸铵适合作为旱地作物的追肥,小量、批量施用较为经济。不宜施于水田,也不宜作底肥和种肥。 ?4.尿素(酰胺氮):分子式为(NH2)2CO,含氮约46%。普通尿素为白色晶体,有较强的吸湿性。目前生产的尿素大部分是半透明颗粒,并经过防吸湿处理。当温度为10-20℃时,吸湿性较弱。随着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吸湿性也增大。尿素是中性肥料,长期使用对土壤无副作用。施入土壤后,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作用下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水解过程为:(NH2)2CO+2H2O→(NH4)2CO3。水解速率与土壤酸度、湿度、温度有关,还受土壤类型、成熟度、施肥深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尿素完全水解成碳酸铵的时间为:温度10℃时10天左右,温度20℃时4-5天,温度30℃时2天左右。因此,尿素的肥效比较慢,应提前追肥。尿素适用于各类土壤和作物,可作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喷施浓度1-2%)。 2、三种氮肥(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一部分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将其转化为硝态氮。
硝态氮肥施入土壤后,部分直接被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转化为铵态氮,进一步利用。硝态氮具有高度流动性。施入土壤后,一部分随水流失,一部分在还原条件(缺氧环境)下反硝化生成氮,失去肥效。酰胺氮肥施入土壤后,首先以分子形式存在,不能被植物根部直接大量吸收。酰胺态氮通过微生物分泌的脲酶分解转化为铵态氮。因此,当尿素施入土壤表层时,氨会因挥发而损失。尿素的转化速度主要取决于脲酶活性,而脲酶活性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大。通常,尿素转化在10°C下需要7-10天,在20°C下需要4-5天,在30°C下只需2天。因为尿素需要在土壤中转化为铵态氮,才能被植物大量吸收利用。因此,尿素作追肥时,应比其他铵态氮肥早几天施用。具体提早多少天是合适的,根据气温情况而定。 。合理施用氮肥的根本目的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由于氮肥在土壤中存在氨挥发、硝态氮淋失、硝态氮反硝化三种非生产性损失途径,因此氮肥利用率不高。据统计,我国氮肥利用率水田为35%-60%,旱田为45%-47%,平均为50%。大约一半就流失了,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因此,应合理使用氮肥。 ,提高其利用率是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期剧透:氮肥营养特性及氮肥发展趋势氮肥增效剂的应用:氮肥增效剂又称硝化抑制剂。它们的作用是抑制土壤中亚硝化细菌的活性,从而抑制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作用。这使得施入土壤的铵态氮肥能够以铵离子的形式粘合更长时间。